不合群并非孩子的天性

不合群并非孩子的天性,而往往是某些孩子应付不安全感、避免伤害和被排斥的一种“策略”。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皮肤缺少来自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刺激,显得过分敏感。任何细微的刺激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分辨不清友好的触摸和侵犯性行为之间的差别。孩子为了减少不安,避免被“侵犯”,便远离人群,躲进自己的“壳”里。有些孩子过分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失去“中心地位”,便无法忍受。有些孩子将同伴视为对手,在群体中处处要胜人一筹,一旦“棋逢对手”便有强烈的挫折感。在群体生活中的这些不良心理体验,导致孩子离群索居。

发掘孩子合群天性的方法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其精神和感情需求是远远高于其它物种的。所以,人类普遍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感动、被陪伴,所以,人们寻求朋友和爱情。所以人们看重知己间的惺惺相惜,看重自己的感情归属。

人是害怕孤独的,无论一个人多么自命清高,多么特立独行,多么腼腆自封,他也需要交流,他也渴望被关注。人类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就是因为彼此间的族群依赖。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其精神和感情需求是远远高于其它物种的。所以,人类普遍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感动、被陪伴,所以,人们寻求朋友和爱情。所以人们看重知己间的惺惺相惜,看重自己的感情归属。

小孩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对于他人的需要却要远远高于成年人。是否能够得到成人足够的照料,以及亲子间是否能够建立亲密的玩伴关系,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孩子能否获得亲密的友谊,能否顺利地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也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小孩子不仅会从同伴身上获得很多感情支持,而且能进行各种经验的交流和尝试,并通过同伴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缺乏足够的同龄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明显障碍。

缺乏真实同伴的小孩子,会追求虚拟同伴,如小动物、布娃娃等,小孩子通过这些虚拟同伴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初步理解,并扮演某角色。虽然在成人眼里这可能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但是对于儿童来讲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不仅应该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而且应该促进他,尽可能的参与其中,与孩子同玩同乐。

本文Hash:235b8c511646180788da8af2d90a4989cd96596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