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呀呀学语”的宝宝沟通

在满周岁之后,大多数的幼儿会开始呀呀学语,父母会很惊喜地发现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新学习到的语言,而且渐渐地听到一个个的单字造成句子,虽然可能是不完整的句子,例如:“妈妈,我,牛奶,喝。”但父母可以掌握他的意思,此时无须纠正他说话的错误,因为那样会容易造成他的挫折,甚至没有信心尝试学习更多的词汇。

建议父母只需使用正确的说词即可,如:“你想喝牛奶,是吗?”这样孩子自然会更爱学习沟通,渐渐地表达出清楚的信息。

然而,两三岁的孩子有时表达的意思较为复杂,有时父母想要了解其意不容易,此时倾听显得重要,而且是使用一种反映式的倾听。所谓“反映式的倾听”,父母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孩子说的话或表达的感觉接收过来,然后再反映回去。例如,孩子指着脚说:“我这里痛痛!”父母可重复他的意思:“你是说你的脚痛?”或者用自己了解的意思反映说:“你的意思是走路走得脚很累,有点痛,是不是?”如此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他已被了解,另一方面也帮助他学习更清楚地表达。

反映式倾听是一种尊重孩子感觉的态度,表示愿意真诚地了解孩子字面上的意思或隐藏于背后的意思。反映式倾听也是一种技巧,父母可以依下述的过程来练习:

1.专注的态度:用肢体语言表示关心孩子及对孩子的说话有兴趣,例如停下手边做的事,转身注视着他。如果自己是站着,则要弯下腰或蹲下身,和孩子的眼神接触是平视的,表示出专注和尊重,或者坐下来,把孩子抱到胸前或腿旁,然后倾身向前注视着他。

2.倾听并推测孩子的感觉:在全心聆听孩子之后,想一想孩子的感觉可能是什么:“如果我是孩子的话,他的感觉(想法)是……”

3.陈述或澄清感觉:把自己清楚了解孩子感觉的意思说出来,例如:“你觉得累了,因为玩了一个下午”或“你感到很高兴,因为我们要去外婆家。”不是那么清楚孩子的感觉时,则需要多说一些加以澄清:“你很累了,可是又不想这么早睡觉,因为爸妈都还没睡,是吗?”这种“你感到……因为……”的简单公式是反映式倾听常用的,刚开始使用时会觉得呆板,但熟练之后可以灵活应用而有变化,例如:“我们要去外婆家,你会很高兴的!”或如:“玩了一个下午,你累了吧?”

有时,孩子会因不顺心或不如意而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例如,在公园里玩了两个多小时,当父母提出回家的意见时,孩子哭闹着说:“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此时切勿受他的情绪影响而发怒,可用反映式倾听说:“我知道你玩得很高兴,所以听到要回家感到很失望。”除此,亦可再加上一些说明:“可是我们现在必须回家,因为妈妈要回家做饭,改天我们再来这里玩,晚餐我做你最爱吃的菜,你喜欢吃什么?”对改变幼儿哭闹行为,以有趣的声调转移其注意力常是很有效的方法。

有时,孩子可能没有明显的情绪表现,但父母却能感觉到他内在的心情,也可以用反映式倾听。例如,孩子一会儿吵着要看电视,一会儿又把电视关了,而且走来走去,好像很难定下心,此时的反映式倾听可如此说:“看起来你好像觉得好无聊,不知道要做什么比较好,是不是?”经过父母帮助他澄清内在感受,他可能可以想出一个让自己定下心做的事。如果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也可以进一步建议他:“找张纸来画画如何?”

当父母要拒绝孩子的要求时,更可以使用反映式倾听。除了同理孩子的感受外,也显示自己坚定的态度,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我不买这个玩具给你,我的理由是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或太贵了、不安全等)。”此时,孩子正以哭闹迫使你买给他,愈保持心平气和愈能帮助孩子了解无理取闹是行不通的。别上了孩子的当,也许过去的经验让他学到在公众场合中哭闹要东西通常父母会投降让步。如果你想要以后减少这种烦恼,并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限度或规矩,不要顾忌面子问题,除了用上述的反映式倾听说词,可以再加上这句话:“我现在要到别的地方去了,你要不要跟我走?”如果孩子依然哭闹且赖着不走,可以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商场直接回家。此时愈保持冷静愈有力量,妥协让步或被激怒生气都是“后患无穷”。

有时,孩子会口出恶言,轻者如“你好讨厌!”“我恨你!”重者如“你是最可恶的爸爸!”

“你是混蛋!”不管孩子是哪里学来的,父母要教导孩子懂得对别人尊重,让孩子知道对父母或别人说这种侮辱的话是不对的,此时的反映式倾听可说:“我看得出你对我很生气,你可以说,妈妈,我很生气或我很气你,但是不能说这种伤人的话。以后再说类似的话,我就不会理你(或者答应你任何要求)。”如果发生在家里,父母可以离开现场到其他房间去,或者要求孩子离开,你现在离开客厅到房间里去,想一想你说的话,十分钟后你想回到客厅时再回来。”父母心平气和的坚定态度和语气,方能帮助孩子自省改过。

此外,幼儿期的孩子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常会向父母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及一大堆的“为什么”问题。此时,父母得明察孩子是否真心地想知道答案,如果孩子真是求知若渴”,父母可以用他了解的语词回答,或者寻找相关的图书和他一起追求知识的宝藏。然而,有时候孩子是故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骚扰父母,尤其当父母在忙着自己的事而没有留意他时,他的行为目的只是想获得父母的注意力。怎么知道孩子是用此行为想获取父母的注意力呢?其实很简单,父母只要检视一下自己内在的感受是否为:“他怎么问个没完,真麻烦!”或者是直接了当的“烦死人了”的感觉,那孩子的提问自然是以骚扰的行为想获得父母的注意力。面对这种情形的处理有几种方法,父母不妨试试哪一种方法较有效,因为不同个性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父母可以用反问的方法,如说:“那你觉得它为什么……”通常反问到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孩子同样地会觉得你好烦而不再玩这骚扰游戏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亦是一个方法,如说:“嘿!我知道有一个很好听的故事,你要不要听?”如果父母真的在忙碌中没有时间倾听或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管孩子提问的目的为何),可以直接对孩子说明,告诉他等一段时间再讨论:“我知道你很想知道它为什么(或答案),可是我有一个重要的信要回(或正在做晚饭),你先自己去玩,等吃完晚饭后,我会有时间好好和你谈这个问题,记得要提醒我哟!”在和孩子说这话时,记得反映式倾听中强调的肢体语言:转身、弯腰、注视等表情动作。通常,如果不是真的想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一下子就忘了这件事。而如果晚餐后孩子仍提起这件事,父母必须遵守之前的承诺。

如何与学语前宝宝沟通?

很多父母都想抓紧宝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怎么做才能促进宝宝的语言学习呢?宝宝学语前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父母都想抓紧宝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怎么做才能促进宝宝的语言学习呢?宝宝学语前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一起来看看吧。

与胎儿沟通

其实从怀孕开始,就意味着有一个新生命降临到了爸妈的生命当中。在怀孕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多与胎儿沟通,这样在孩子出生以后亲子间的关系会更加的亲密,甚至有些婴幼儿还能判断出自己父母的声音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且目光还会追随着熟悉的声音移动,令父母高兴不已。胎教的沟通能使宝宝出生后作出这些反应,这就证明了,胎儿的头脑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天然接受器,只要父母向他发出电波,他都能接受到并作出反应,所以爸妈应该多与胎儿说说话,完全不必担心自己单方面的沟通是白费的。

与新生儿沟通

刚出生的宝宝,还听不懂语言,因此有很多的妈妈认为:既然宝宝听不懂,也就没必要和他说话了,即使和他讲话也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对宝宝说话是不利于宝宝的智力发展的,因为就算宝宝听不懂也不会说,但是爸妈说话的声音会不断灌输到宝宝头脑里,不断刺激着宝宝脑细胞的生长。父母与宝宝的沟通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父母经常用正确、规范的语言与宝宝交谈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标准语言,还能为今后宝宝学习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学语前的宝宝沟通

想要宝宝尽早学会说话或说得更流畅,最重要的还是让宝宝接受适量的外界刺激,让宝宝多听说话的声音,父母要经常和宝宝多说话、多沟通,这样才能刺激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例如:每次给宝宝洗澡的时候,父母可以跟宝宝说“妈妈现在要给你洗澡了”“宝宝别乱动,给你擦身子”。或者每天睡觉前,亲吻下宝宝,然后跟他说声“晚安”,重复几天后,说不定宝宝跟你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晚安”。

如果你在小孩一岁半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或者三岁的时候仍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属于语言发育迟缓,父母就要寻找原因了。父母太忙,抽不出时间跟宝宝沟通,或错过了开启语言的最佳时期,缺乏外来的语言刺激,都会使宝宝就会说话的时期退后或缓慢。

宝宝在咿呀学语阶段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宝宝在咿呀学语阶段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妈妈网育儿论坛用户:

1、想请问下专家:目前在伊伊这个阶段,我们做父母的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

2、我们家是普通话和粵语同时进行的,但听说言语过多容易造成孩子学习语言迟缓。就想问下我们是否需要统一只使用一种语言?还是让她两门方言同时掌握?

妈妈网育儿知识专家:

关于周岁左右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问题,特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妈妈多与宝宝做亲子游戏;二是从书市购买早期教育书看看,从中受到启发,并逐步实施;三是通过观看电教片或收看相关电视节目进行模仿。

宝宝语言的发展是宝宝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绝大多数宝宝在满周岁就呀呀学语,2岁的时候幵始出现了多词句,这表明了更复杂语言的出现。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对宝宝的关心程度也影响着宝宝的语言发育。平时大人与宝宝很少说话,使宝宝很少得到练习说话的机会因而影响宝宝语言的发育;另外有些家长对宝宝过于溺爱和迁就,总是根据宝宝的手势、眼神来满足其要求,忽视了对宝宝语言的训练,致使逐渐养成用手势代替说话的习惯,从而延缓了宝宝语言的发展。按时下要求,最好先教宝宝学讲普通话吧。

本文Hash:5cabdc748827b09955ff8ced87849c296baf824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