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家庭教育七大隐患有哪些?

近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件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这位4岁就被选为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13岁赴美留学的“优秀孩子”为何摇身一变,成了无可救药的问题少年?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KindyROO瑞德探知学堂的副总裁及教育总监杨淼女士。杨淼女士有一个与李天一同龄的儿子,她本人经常全国各地去公益巡讲,即使在北京也是事务繁忙,但是她与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关系融洽,儿子也因为阳光健康的个性被周围的人所喜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杨老师家庭教育的秘诀吧!

李天一的事情发生之后,很多人都在追究宣判结果,其实这件事情不仅仅是法权之争,它更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位家长去深思。没有孩子生来就知道美丑善恶,父母生孩子容易,教养却需要多花心思,孩子出现如此行径,家长有着无法逃避的责任。

教育孩子犹如修剪树木,柔韧的树苗容易修剪,可是坚硬的大树枝干一折即断。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趁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孩子以后才会少走弯路,家长也能在孩子长大后轻松一点。李天一只是中国问题孩子的其中之一,还有很多孩子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如逃学、网瘾、抢劫、弑父等等。

让我们一起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几大隐患,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一、有条件的满足孩子:

您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考到前三名,就给你买球鞋!”“考了第一名,我就带你去旅游!”这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了家长提的条件,他才会被爱。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物质和现实,其实有时候小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用钱买来的礼物,而仅仅是爸爸妈妈的陪伴。

在孩子12岁以前,我几乎不加班、不出差,我会用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旅行、一起读书、一起游戏,业余时间会去滑雪、踢球,因为那是儿子最喜欢的运动。我不会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做任何硬性要求,我只是告诉他:长大后你就会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而做喜欢的事是需要具备一定能力的,学习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储备能力,所以学习是为了你自己。

二、重才华、轻品德:

4岁被选为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

会会员,全国少儿钢琴比赛冠军,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冠军……这一连串的荣誉让人羡慕不已。

家长往往都是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更出众,所以很小就让孩子学习舞蹈、乐器、书法、奥数等,在孩子不断参赛、考级的同时,家长却忘记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虽然不会带给人们光芒和掌声,但是没有道德,尤其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比如药家鑫案件,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伤,本来被撞者只是轻伤,但却因为刀伤命丧当场。可见,没有道德底线的孩子,纵使再有才情,也没有办法谱出人性的赞歌;纵使再有潜力,也没有机会重返人生的课堂。

可见,父母平时过分的宽容就是放纵,但是法律不会纵容和包庇任何人。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重在品德教育、规则建立、习惯养成,而这些不是小时候从来不涉及,18岁就突然具备的,这是要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的学习和接受的。

三、没有原则的溺爱孩子:

15岁的李天一开着宝马,玩着价值不菲的高仿真枪,这就提醒我们家长:不能对孩子有求必应,我们要有原 则的爱孩子。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常常是六位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一哭家长的心都要碎了。但是溺爱的结果是孩子残缺不全的人格。被溺爱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高傲冷漠、缺少规则意识和做人底线,一旦别人违背他的意愿,心里就会无法承受,从而采取过激手段。

作为家长,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是在满足自己童年的缺失,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拥有过,所以我们不能给孩子的童年也留下遗憾。我们虽然有能力对孩子有求必应,但是最终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是孩子。

因此,家庭中要有明确的家庭规范,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必须遵守,什么违反了必须接受惩罚,并让孩子明确该如何遵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比如:言出必行、诚信宽容、尊重他人等等。要让孩子知道,想在社会上生活,就要尊重他人、爱护自己,遵守基本的规则。

四、对孩子期望过高:

李天一的母亲曾表示:希望儿子长大以后,拿诺贝尔奖,当大人物!殊不知家长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心理预期时,容易破罐子破摔,产生自卑心理。

李天一在13岁时,还曾独自出国留学。孩子在心理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就被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对孩子来说那种陌生和压力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非常可怕的,这无疑是父母的一种失职。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应该只停留在身份和地位上,我们还应该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因为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是一个健全的人,一切的外在优势都应该建立在内在完善的基础之上,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因为只有内外兼备的人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五、评价孩子不客观: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但是又有一些家长因此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味的夸奖孩子。有时,家长并不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正视孩子的优缺点。李双江夫妻俩在做客《鲁豫有约》时,曾提到:“儿子学什么都很灵,钢琴能力很强,耳朵很好。我儿子天赋好,但我们现在不逼他。他喜欢运动、喜欢交朋友,思维非常灵敏,英语单词随便就能记几千个。”

二人对孩子的评价全是溢美之词,虽然现在倡导多鼓励孩子,但是物极必反,一味的表扬,甚至把孩子的叛逆当个性,势必会导致孩子的虚荣心膨胀。孩子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也不会客观的理解他人,容易固步自封,不尊重他人。

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学习西方的赏识教育,虽然赏识孩子很重要,但不能一味赏识,对的要赏识,错的一定要“惩罚”。我们不能只向往西方的自由,我们也应该学习西方的规则教育,比如孩子犯了错之后,会禁足或者取消喜欢做的事情等等。

李天一的行为绝非偶然,也并非突然爆发,之前的十几年一定有诸多迹象,只是被家长忽略了,才酿成今天的悲剧。可见,只有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是非观念,孩子才知道做错了事会产生后果,做错了事要承担责任,才会懂得约束自己。

六、让孩子生活在光环里:

“星二代“无疑是李天一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也是吸引媒体竞相报道的原因之一。李双江老师对儿子宠爱有加,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带他参加电视节目、MTV的拍摄,小小年纪的李天一便感受到了万众瞩目的感觉。

这种”星二代“的光环也蔓延到了校园,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是高傲不羁,同学都要让他三分。传言李天一在接受讯问时,曾多 次提到父亲,让人有些心酸。父亲在孩子的心中是万能的,可他并不知道当父亲也束手无策时,他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孩子的世界本应是纯净的,如果过多的参与名利场,会让孩子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应能力,导致心灵的恶性膨胀,失去拼搏进取的动力,这对孩子是一种巨大的伤害。父母有责任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无论父母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在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为了这个家庭付出着、努力着,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才会多一些理解。

七、孩子做错事,父母道歉:

孩子小的时候难免调皮捣蛋做错事,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做错了事要承担后果!这样孩子在做事之前,才不会肆意妄为。

李双江曾坦言:“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打,自己眼泪先掉下来了。”这就使得孩子更加有恃无恐、无所畏惧。我们当然不提倡打孩子,但是家长不能对孩子的错误无限度的容忍和放纵,家庭中必须要有一种惩罚机制。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相应的惩罚,不能总是家长出面摆平,孩子不负任何责任,那样孩子以后势必会更加变本加厉、肆意妄为,不断挑战家长摆平事端能力的极限。家长不能总为孩子的错误买单,否则总有一天,他必须独自承担更大的后果。家长对孩子暂时的保护,其实是对孩子更深的伤害。我们要尽早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但是批评完孩子,给他讲清楚道理之后,我们一定要说:即使你做错事,妈妈依然爱你。

此外,家庭教育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家长警惕和思考,比如:代替孩子做选择、不相信孩子、对孩子乱发脾气以及父亲在家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影响着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等等,我们还应尽早言传身教的告诉孩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宽容感恩等做人的传统美德,而不只是口头生硬的灌输。

家庭教育中的几大误区有哪些呢?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但是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艺术,怎样正确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很多家长很爱孩子,但因为方法不当,而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教育效果自然很不理想,有些甚至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为了我们少走弯路,在此我将这些误区列举出来以示警戒。

误区一:树大自然直,等孩子上学后再好好教育

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观点:树大自然直,儿大自然立。孩子才三四岁,年龄还小,不懂事,现在就该让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学以后,再好好教育。在此思想指导下,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但是父母们不知道,这一阶段如果对孩子溺爱、袒护,放松了对孩子品质培养和习惯培养,使孩子养成了任性、淘气、不守规矩、不懂礼貌、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以后要想改过来就比较困难了。相反,如果从习惯到品质从小培养,使孩子从小就在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中长大,今后他成才、成人的几率就可能很高。中国“三岁看八十”的古训估计就是这么来的。

案例一:我在进行教育讲座的时候,一位母亲对我说:“我的儿子今年9岁,上三年级,我们觉得他的一些习惯很不好,但现在改起来很困难。由于我们在孩子小时候就比较溺爱他,他的爷爷奶奶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时总觉得孩子还小,正是玩的时候,而且我家的条件还可以,于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他的需要,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总是想等孩子上了学再教育也来得及,没想到孩子上学后还是老样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放学回家不认真完成作业,往往要先看电视、打游戏机,最后才潦草地把作业一做,有时没写完也撒谎说写完了。有时候,我和他爸气急了就打他一顿,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看,放松了学前教育,等孩子大了教育起来就难了。相反,从小着手、从小培养,效果则大不一样。

案例二:阿娟是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大方、独立、办事能力很强,学习成绩也不错。谈到她的成长,她的爸爸非常自豪地说:“我们从孩子3岁时就培养她的独立性。从那时起,她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来做,比如早起穿衣、叠被、洗漱都是她自己来做,到后来就连去幼儿园也是她自己去,我们先跟她说去幼儿园的路上一定要靠边走,车过来了就站住,等车过去了再走。开始我们在后面悄悄地跟了几次,以后就不再跟了,都是她自己去自己回,从不用大人接送。现在孩子学习也很自觉,回家后放下书包,洗完手就写作业,直到把所有作业都写完才吃饭、看电视或出去玩一会儿……”

看,从小养成的好习惯,长大后根本不会变。而且孩子还觉得这样学习、生活很方便,很有条理。

误区二:技多不压身,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特长,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学弹琴、学舞蹈、学书法、学画画、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武术,学了这个学那个。

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尽量多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想以此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第二种是:看到别人给孩子报,出于技多不压身的考量,自己也跟着报,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

第三种是:“勉强尽责”,反正我对孩子尽心了,能让他学的都给他报了,至于学得怎样就看他自己了,将来他没有学好也别怪父 没给他提供这个条件。

案例一:一个父亲曾对来访的记者说:“我女儿今年9岁,我们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紧张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因为我们觉得现在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会没有出息。到那时,不仅孩子会怪罪父母,就连我们自己也会后悔的。于是一到星期天,我背着电子琴,她妈背着塞满舞蹈衣、鞋子、吃喝的背包,转战于城市的东西南北中。一天下来,我们一家三口汗流浃背,腰酸背疼。但想一想,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心里也就舒坦了些。可是现在孩子的学习也没有以前好了,总感觉她的压力太大,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看,盲目培养兴趣,结果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家长也感到迷茫了。

我反对不顾孩子实际盲目培养兴趣的做法,但不反对根据孩子实际的兴趣和特长,在孩子喜欢又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也能承受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在这一点上我的邻居阿张做得就比较好。

案例二:阿张的女儿很喜欢音乐,孩子的乐感很强。在征求孩子意愿的基础上,他们给女儿报了钢琴班。要学钢琴,成本那是很高的,又是买钢琴,又是请老师。但因为孩子喜欢,而且老师也觉得孩子确实有天赋,于是他们咬牙坚持,结果孩子学起来就很愉快、很轻松。学习累了,她就会弹弹琴,放松一下。现在,她的钢琴已经考过了五级,经常在学校、市里表演。她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在班里总是前几名,兴趣爱好对她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误区三:越俎代庖,孩子该做的事父母包办

现在,很多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许多事情他干不了,也干不好。也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来干,还不够给大人添乱的。于是家长便越俎代庖,本来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大包大揽地代替了。常此以往,大人习惯了为孩子做事,孩子也习惯了依赖父母,并且养成了好吃懒做、不爱动手、不体谅父母,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生活极为不利。

案例一:我有个学生,16岁上的高一,可是他什么事情都不会干,什么事情都要大人来帮忙。他不会叠被子、不会打扫宿舍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自己上街买东西,为此常常受到同学的讥笑。他也为此动不动就闹着退学,说要到离家近的学校去上学。对于这样一个孩子,做父母的很操心,也很无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太娇惯。孩子小的时候衣服大人帮着穿,饭大人给喂,玩的玩具也是大人帮着收拾,直到他七八岁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有时他也想帮大人干点比如扫地、拖地、洗碗的事情,家长怕他弄不好,反而给大人添乱,就坚决制止他。结果他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看,越俎代庖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勤劳而富于爱心的家长,用自己糊涂的爱,培养了一个毫无生活能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就算他门门功课都是满分,但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进入社会后该怎么生存呢?相反那些从小就注意独立能力培养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案例二:一个家长这样说:“我的女儿今年8岁,上三年级,现在她自己的事情都是她自己来做。例如,自己洗衣服、梳头等,现在她已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有时候,我们工作忙,来不及按时回家,她就会熬好稀饭、买好馍、洗好菜,等我们回来炒两个菜就可以很快开饭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培养的,我们总是鼓励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干家务活我们也从不阻拦。她每完成一 事情,不管做得好不好,我们都会及时鼓励,从不责备。这样,慢慢地她就有了兴趣,也增强了自信,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家长也减轻了许多负担。”

看,这样多好,不但孩子得到了锻炼,家长也减轻了负担,这难道不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吗?

误区四:以偏概全,学习好等于全部好

现在几乎90%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认识:只要学习好,等于全部好。

抱着这样以偏概全的错误教育理念,家长在引导、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孩子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放松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独立精神、办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缺乏生活能力的“书呆子”,也使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一般,但综合素质高的孩子被打入另类,更使得我们可爱的孩子,陷于无边无际的学习海洋中痛苦挣扎。更有甚者,这使一些孩子和家长自己成了学习成绩的牺牲品。

案例:李越儿老师在她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秋子是个高二学生,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孩。有一次,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秋子承担了大部分组织与排练工作。她自编自导,干得投入而得心应手,在那种场合,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自信的秋子。

但在课堂上,她却自信不起来了。在只看分数不认人的老师眼里,秋子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常常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万分尴尬,恨不得能钻进地缝里藏起来,老师当众骂她猪脑子、脑积水。她也因此常被喊到老师办公室训话,每回出来都眼泪汪汪。

在家里,秋子的妈妈也像中国大部分家长那样,节衣缩食,风里来雨里去,送女儿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心要把秋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她不能容忍女儿有一点点惰性、一点点娇气、一点点落后,要是女儿有一处做不到便施以严厉的惩罚。

由于学习成绩上不去,在学校和家里都得不到肯定和温暖,她的自信一点一点被击碎,一到考试就紧张万分,对分数敏感到了恐怖的程度。每次考完试,她都如坐针毡扳着手指算分,晚上经常做噩梦,常常一脸泪水、一身冷汗地从噩梦中惊醒。

到了高二最后一个学期,她有3门功课不及格。她又一次被喊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告诉她,总成绩排在最后4名的同学,高三要被分流出去,而秋子就刚好排在倒数第4。分流就意味着留级或者被转到职业高中,作为一个孩子,怎么能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呢?结果,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最后的会考她仍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秋子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吃了安眠药之后又打开煤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令她恐惧的世界……

华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有哪些?

“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华人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本文Hash:29ce54c0ebff59c4534e34ecbe6aa6be912f813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