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考状元的四大家教秘笈有哪些

出场专家:“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王极盛教授,心理学家,是被媒体广泛关注的高考问题研究专家。王教授1962年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从1995年开始,王教授连续17年潜心研究高考,多年深入高考第一线,访问了400名省级高考状元、百名高考状元家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被大家称作“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高考成绩一出,“状元”花落谁家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各大媒体也争相对状元们的情况进行报道。与此同时,有一位老教授,面对面、一对一地采访了400多位省级高考状元,对状元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就是被外界称作是“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的王极盛教授。最近本刊就高分学生培养的问题采访了王教授,希望他对状元的研究分析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

揭秘一:状元们的三大共性

王教授认为,状元们的成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他面对面、一对一采访了400多位省级状元之后,也总结了他们的共性。

共性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

1999年高考改革以后,状元们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王教授一直强调,高考改革后的状元们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很高。

共性二:心理素质好

王教授说道:“心理素质好是状元成功的关键。状元们都有着阳光和辩证的心理。”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2009年江西省文科状元李江雁,高三期末考试的时候是倒数第一。但是李江雁并没有因此受打击,她的心态特别好。她认为平时考得好值得高兴,平时考得不好也应该庆幸。这就是辩证的心理,用辩证的心态来看待考试的得失。

共性三:多才多艺

王教授多年的采访发现,高考状元们大都多才多艺,他们有的热爱唱歌,有的热爱跳舞,有的热爱画画。而且理科状元大多获过数理化竞赛的奖项;文科状元大多是学生会的骨干,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中也屡获殊荣。这些状元们又能考试,又能竞赛,可谓全才。

揭秘二:状元的“高考成功公式”

王教授总结状元们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个高考成功公式:高考成功约等于“实力+心态”。“实力”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心态”就是心理素质。这两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但是老师和家长往往重视了“硬件”(考生实力),却忽略了“软件”(考生心态)。

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考生心态好,高考成绩提高50~100分不是梦。王教授举了个例子,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状元陆程远,一模成绩598,二模成绩604,高考成绩704。陆程远向王教授表示:“爸妈不施加压力,我的心态很好,越考越放松,越考越顺利。”

王教授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心态不好,有可能会得0分!一名考生平时成绩很不错,但是高考时心态不好,答题时手一直发抖;别人在写字,可他却在“打点”。这是典型的由于焦虑引起的书写痉挛症状。陆程远就曾表示,一开始高考答题时他也有此症状,但是后来由于自己心态调整好,也就恢复正常了。

揭秘三:培养高考状元的家教秘笈

秘诀一: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

很多家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天天叮嘱孩子好好用功,争取高分。但是王教授采访的很多高考状元都说,自己的父母认为做人比成绩更重要。

秘诀二:父母坚韧的品格具有榜样作用。

调查发现,状元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据王教授对状元父母的分析,状元们的父母60%~70%是工人、农民、司机。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199 9年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春仙的爸爸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母亲不识字,但他们非常勤劳、勇敢,总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陈春仙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十分努力学习,坚强地面对困难,最终圆了入读北大的梦想。

秘诀三:大多数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王教授做了1800份父母教养方式的心理量表测定,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大类。

过分保护型大约占30%。南京一位考研考生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找不到考研教室,打车回家找妈妈,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的结果。

过分监督型大约占30%。这些父母采用画地为牢的方法,让孩子听父母的指挥。

严厉惩罚型大约占10%。这些父母会打骂孩子。相关研究表明,严厉惩罚型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走入唯唯诺诺或狂妄自大的两个极端。

还有大约30%是温暖、理解、民主型。这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孩子与父母成为了朋友。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2009年的15个状元中,有14个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秘诀四:相信孩子,学习上不加压。

王教授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很多状元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怎么管孩子学习了。非常信任孩子,不给他们施加压力,顺其自然。但是这些状元的父母往往很重视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名家观点:

状元高分是素质教育的培养成果,确有可借鉴之处

有很多人认为高考状元在数十年后,并没有起到领军人物的作用,王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有所偏颇的。他说,不能单从数量上来看状元在数十年后的成就,应该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从比例上来看,状元们在数十年后出成绩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多年来,王教授与状元们保持着联系。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高考状元们的素质还是很高的,大多数状元在清华北大都能进入第一梯队。本科毕业之后,出国或者留校读研的人占了大多数。

“认为高考状元是书呆子、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些也是人们对状元认识的误区。”王教授指出,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结果。他们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高分的杰出代表,状元们确实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他们身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揭秘培养状元的四大家教秘笈是什么

出场专家:“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王极盛教授,心理学家,是被媒体广泛关注的高考问题研究专家。王教授1962年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从1995年开始,王教授连续17年潜心研究高考,多年深入高考第一线,访问了400名省级高考状元、百名高考状元家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被大家称作“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高考成绩一出,“状元”花落谁家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各大媒体也争相对状元们的情况进行报道。与此同时,有一位老教授,面对面、一对一地采访了400多位省级高考状元,对状元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就是被外界称作是“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的王极盛教授。最近本刊就高分学生培养的问题采访了王教授,希望他对状元的研究分析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

揭秘一:状元们的三大共性

王教授认为,状元们的成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他面对面、一对一采访了400多位省级状元之后,也总结了他们的共性。

共性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

1999年高考改革以后,状元们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王教授一直强调,高考改革后的状元们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很高。

共性二:心理素质好

王教授说道:“心理素质好是状元成功的关键。状元们都有着阳光和辩证的心理。”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2009年江西省文科状元李江雁,高三期末考试的时候是倒数第一。但是李江雁并没有因此受打击,她的心态特别好。她认为平时考得好值得高兴,平时考得不好也应该庆幸。这就是辩证的心理,用辩证的心态来看待考试的得失。

共性三:多才多艺

王教授多年的采访发现,高考状元们大都多才多艺,他们有的热爱唱歌,有的热爱跳舞,有的热爱画画。而且理科状元大多获过数理化竞赛的奖项;文科状元大多是学生会的骨干,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中也屡获殊荣。这些状元们又能考试,又能竞赛,可谓全才。

揭秘二:状元的“高考成功公式”

王教授总结状元们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个高考成功公式:高考成功约等于“实力+心态”。“实力”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心态”就是心理素质。这两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但是老师和家长往往重视了“硬件”(考生实力),却忽略了“软件”(考生心态)。

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考生心态好,高考成绩提高50~100分不是梦。王教授举了个例子,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状元陆程远,一模成绩598,二模成绩604,高考成绩704。陆程远向王教授表示:“爸妈不施加压力,我的心态很好,越考越放松,越考越顺利。”

王教授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心态不好,有可能会得0分!一名考生平时成绩很不错,但是高考时心态不好,答题时手一直发抖;别人在写字,可他却在“打点”。这是典型的由于焦虑引起的书写痉挛症状。陆程远就曾表示,一开始高考答题时他也有此症状,但是后来由于自己心态调整好,也就恢复正常了。

揭秘三:培养高考状元的家教秘笈

秘诀一: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

很多家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天天叮嘱孩子好好用功,争取高分。但是王教授采访的很多高考状元都说,自己的父母认为做人比成绩更重要。

秘诀二:父母坚韧的品格具有榜样作用。

调查发现,状元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据王教授对状元父母的分析,状元们的父母60%~70%是工人、农民、司机。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9年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春仙的爸爸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母亲不识字,但他们非常勤劳、勇敢,总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陈春仙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十分努力学习,坚强地面对困难,最终圆了入读北大的梦想。

秘诀三:大多数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王教授做了1800份父母教养方式的心理量表测定,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大类。

过分保护型大约占30%。南京一位考研考生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找不到考研教室,打车回家找妈妈,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的结果。

过分监督型大约占30%。这些父母采用画地为牢的方法,让孩子听父母的指挥。

严厉惩罚型大约占10%。这些父母会打骂孩子。相关研究表明,严厉惩罚型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走入唯唯诺诺或狂妄自大的两个极端。

还有大约30%是温暖、理解、民主型。这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孩子与父母成为了朋友。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2009年的15个状元中,有14个状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秘诀四:相信孩子,学习上不加压。

王教授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很多状元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怎么管孩子学习了。非常信任孩子,不给他们施加压力,顺其自然。但是这些状元的父母往往很重视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名家观点:

状元高分是素质教育的培养成果,确有可借鉴之处

有很多人认为高考状元在数十年后,并没有起到领军人物的作用,王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有所偏颇的。他说,不能单从数量上来看状元在数十年后的成就,应该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从比例上来看,状元们在数十年后出成绩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多年来,王教授与状元们保持着联系。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高考状元们的素质还是很高的,大多数状元在清华北大都能进入第一梯队。本科毕业之后,出国或者留校读研的人占了大多数。

“认为高考状元是书呆子、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些也是人们对状元认识的误区。”王教授指出,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结果。他们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高分的杰出代表,状元们确实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他们身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学学高考状元家教的方法有什么?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每年各地都会产生高考状元,这些状元在被人羡慕的同时,又是怎么成长的呢?您不妨借鉴一下这些高考状元父母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

家教成功法则之一:重视做人的教育。孩子人格的好坏,直接受父母的影响。高考状元中许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家教带来的精神力量。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基本都是:物质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生的信念。

家教成功法则之二:有温暖、理解和民主的家庭氛围。曾是陕西理科状元的史方舟,高三重新划分重点班的时候,他是惟一一位从普通班考进重点班的学生,但他在重点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同学关系,众人关注的目光都让他觉得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他向父母提出了退出重点班的想法,父母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一模二模后,史方舟说什么也不愿意参加三模四模,父母又一次尊重了他的意见,不但没有硬逼着他参加模拟考试,还在高考前带他出去玩了几天。家长的充分理解,给史方舟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终于成就了一位状元。

家教成功法则之三:相信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和做事。高考状元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都很强,从小父母就不娇惯他们,而是能自理的事都让他们自己做,遇到问题也是在引导的基础上让他们独立思考,而不是马上帮他们解决,逐渐锻炼了他们独立做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家教成功法则之四:孩子犯错时,指导和鼓励而不是呵斥和暴力。高考状元的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几乎都是帮孩子分析问题,当孩子学习出现困难时,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并给孩子一定的帮助、指导,而不是训斥和打骂孩子。

家教成功法则之五:让兴趣成为孩子的老师。高考状元无一例外,学习都是自己学的,不是家长硬逼的。家长从小就注意对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从不像有些父母非让孩子画画、弹琴等,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学,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学,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热爱心理,同时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有意引导孩子进行相关学习。

家教成功法则之六:给孩子灌输一个理念――对自己负责。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了,尽心了,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问心无愧。不能存有为家长、为老师读书的想法,应该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负责了,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家教成功法则之七: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大于分数,习惯重于分数,习惯高于分数。如,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有意识地让他养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的能力。一开始,训练时间可以比较短,也就是两三分钟,然后逐渐延长到了5分钟、10分钟;给孩子玩玩具时,只给他一件;给他看画报时,只给他一本,给孩子创造养成专注习惯的氛围。再如,让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家教成功法则之八:家长对孩子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给孩子提出在能力范围之外的要求。因为孩子一旦意识到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就会放弃自己,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相同的,也不能轻视孩子的潜力,过早地给孩子定性,更不能对孩子说伤害他自尊心的话。

本文Hash:5bf83373bd8745e8fc118d257184fc72e65e57d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