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让厨房成为教育孩子的基地

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喜欢在厨房里看我做饭,我就有意识地分派给他一点儿活,如剥蒜皮、搅拌蛋液等,儿子不仅非常乐意干,而且干得像模像样的。五六岁的时候,儿子开始帮我择菜、洗菜、削土豆皮等等。上小学以后,他已经能独立做简单的餐饭,如煮面条、煎鸡蛋等。通过在厨房里的家务劳动,厨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儿子的爱好。在闲暇时间里,儿子经常研究美食,享受美食,使我们全家都能感受到,美食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美好。

在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指导和示范,使孩子掌握做家务的技巧和方法。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孩子做事才能有条理、有效率,才能体验到做事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儿子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在洗衣服,儿子在旁边看着,也跃跃欲试,我问他:“你想不想洗衣服?”“想!”儿子响亮地回答。“那就洗你自己的小手帕吧。”我给儿子拿来一个小盆和一块小小的肥皂,然后给儿子讲解洗衣服的程序:浸湿、拧干、打肥皂、轻揉、漂洗、再拧干、晾晒,接着我开始洗衣服,儿子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很快就掌握了洗衣服的技巧,把小手帕洗得干干净净,并亲自晾在衣架上。等把这一切干完,儿子红扑扑的小脸和兴奋的神情表明做事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和满足。

在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父母还要让孩子体验到做家务的乐趣。为此,父母要用赞赏、鼓励的话语,肯定孩子做的工作,即使他做得不完美,也不要苛责孩子,而是用温柔的语气告诉他,“如果那样做,可能就更好了”,这样不仅使孩子明白怎样能做得更好,而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做家务的积极性。另外,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劳动,让孩子体验到自身劳动的价值。每当儿子帮我干完一件家务活,我总是真诚地向他表示感谢;当儿子为我们做了一道菜,我们总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共同分享;当儿子与我共同收拾房间、整理卫生之后,我们在窗明几净、整洁有序的家中,表现出的舒适和惬意,使儿子能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而对自身劳动的价值产生认可。文/徐勤玲

为什么说错误的教育成为孩子的“服刑”

如果你把教育当成“熬”,那么孩子就会把教育当成“服刑”,原本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却因为家长心态而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何必?

“你儿子现在上高中了吧?”

“对,今年读高一,快了,再有两年就熬出头了!等他一上大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那时就轻松省心多了!”

“你是快解放了,我就没你那么好了,我孩子才上初二,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熬出头!”我经常听见家长们这样说。

很多人口口声声地爱孩子,可说出来的话却变了味。在很多人的嘴里,孩子似乎成了个沉重的负担,家长要时时刻刻为这个负担操心,这样的想法不断得到强化,最后就会根植在意识深处,那么,传递给孩子的很可能是这样一个概念:爸爸妈妈并不爱我,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就像一个服刑的罪犯,等到哪一天出去了,他们就可以松口气了,熬出头了嘛!

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孩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困惑当中,为什么父母一边说爱自己,一边又把自己当成负担?父母愈是反复的念叨着“熬出头”,孩子们愈容易把自己当成负担,于是便迫切地想逃离。

“爸爸妈妈一点都不爱我,我想离开家,离得远远的!这样他们就看不见我了,也就不会嫌我累赘了!”

“填志愿那天,我偷偷地改了志愿,我才不想去那个学校呢。他们不是希望熬出头吗,那我就索性走得远远的,这样他们就会眼不见为净了!”

“我不想回家,我觉得从小他们就不关心我,除了一个劲地让我学习,我不知道我在他们眼里还有什么用!”

这就是现在的孩子们心里的声音。

很多父母感到意外吃惊,甚至愤怒、心寒,自己辛辛苦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想到每次总是数着日子等孩子回家,就更加难过了。

其实,这不是孩子没良心,而是你的言行向他传递了一种观念,那就是:他在服刑,你迫切地等待着熬出头的那一天。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

教育孩子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每一位家长投入全部精力,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但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件快乐的、值得享受的事情。

孩子是你的宝贝,从一个娇弱的婴儿成长壮大,你看了生命的延续,你看到了他的变化,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除了父母,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比起教育中的辛苦,这些是不是更让人欣慰?

孩子终会有振翅高飞的那一天,等到了那一天,孩子再也不会像小时那样依偎在你的身边,他们有他们的事业和家庭,他们有了自己的世界,那时,你是真正的“熬出头”了,但也失去了和孩子相处时的快乐。

我们经常在电视广告上看到这样的镜头,那就是老母亲做了满桌的饭菜等着儿女归来,可饭菜凉了,儿女还是没有来,最后一个人落寞地待在空荡荡的家里。还有的父母,孩子在家里一直反复唠叨,可一旦孩子走了又忍不住抹眼泪,一次又一次地数着孩子再次归来的日子。

有的家长就很明智,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但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带来的负担再重,也是甜蜜的,于是,他们从不对孩子说“熬出头”这样的话,相反,他们总是告诉孩子,孩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服刑,不要因为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样,看到的将是另一片天空!

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基础

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中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视的,在教育的整体观念中,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近日,由西安市心理学会、西安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四十二中承办的“西安市第二届家庭教育论坛”在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隆重举行。西安市心理学会会长尚华,西安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陆玉华、副会长李荟及相关专家,四十二中校领导出席会议。论坛会现场200余名学生家长与专家进行了讨论。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在本次第二届家庭教育论坛会中,家庭教育研究会专家曹永川在发言中讲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会起到非一般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概念也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家长认为,监督、辅导孩子学习,搞好学习成绩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其实这是片面的。家庭教育的概念和范畴远比这些大的多,他还指出,在国家《家庭教育纲要》中,家庭教育的目的和阶段都是有明确阐释的,现在的很多家长根本没有完成各个阶段的教育任务。例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礼貌养成、态度养成等,更多的家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的,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孩子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家长也要在这一方面多加重视引导,在孩子心中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家庭”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是最有归属感的地方,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基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现今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家庭教育问题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也在我国做为一种学科进行全面的研究。

在讨论中,家长们就三者关系进行提问,家长们认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了生活的大半,家庭中的时间是很少的,社会的舆论等影响都要比家庭大得多,使得家长认为孩子回家就是休息的,没有教育的空间。曹永川回答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教育是继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二个教育场所,其形式是集体教育的形式。在学校,教师执行教授和教育的责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德育、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是孩子建立起基本的学习模式,储备各学科知识。那么社会教育就是最为宽泛的范畴,在社会中,孩子会受到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这也是教育的第三个阶段,孩子在接触社会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他们需要在其中去其槽粕、取其精华,这样的模式也就要求孩子们在基本价值体系形成、有是非的分辨能力时进行,这也是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过早的进入社会的原因所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递进性要求我们在每一个教育的阶段做好该阶段该做的事,这样,孩子才能够按照良好的教育轨迹成 长。

各个学校日益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渐的被家长和家庭发现,各学校也在教育过程中将其做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学校开展的教育过程中,征得家长及家庭最大的支持和辅助,其效果也是十分良好的。

西安市四十二中学在家庭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承办这一次研讨会,组织家长与专家交流讨论,听取了众多优秀家长的教育心得。讨论会特请到家庭教育的优秀学校单位高新一中的相关负责人做了经验分享,高新一中在家庭教育以及家长培训方面起步非常早,也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例如家长会的开展,现在许多家长会只是见面会或者学生的成绩发布会,没有起到家长会的作用,也没有对家长的教育起到指导性的作用,高新一中在学生家长会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在入学时的家长入学教育,孩子成人时的家长教育方式转换,毕业前的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等等,获得了家长、学生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直好评。

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陆玉华女士在会议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说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因此家庭教育的研究工作也不是一时的,这是一个长久的命题,也是我们始终应该开展和推广的,也希望更多优秀的学校积极广泛的开展,更多的孩子在好家长、好家庭的环境中受益。

本文Hash:4c7c50f72100495eaba82934c4cb3be333feaaa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