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

方法论――从儿童本质出发

站在孩子角度

我们先做一个试验,请父母们看一张图片。(一张人物图片)

请父母回答我们的问题:请大家看,这张图片的人像教授吗?

父母的回答可能不外乎是这样的:

父母甲:像。

父母乙:不像,像工程师。

父母丙:不像,像修理工。

请父母把这张图片让您的孩子看看,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3岁那么大了,那孩子的回答是什么呢?

孩子们的回答:?

孩子们的回答一定是;“妈妈,什么是教授呀?”

什么是教授?我想这个词,一句两句是很难阐述解释清楚的。而这样不容易阐释清楚的词汇却无时无刻的包围着我们的孩子,

孩子,危险!不要去碰热水器!(孩子理解什么是“危险”吗?)

上课的时候你要专心听讲!(孩子理解什么是“专心听讲吗”?)

快一点穿衣服好吗?一点没有时间概念,我们要迟到了!(孩子理解什么是“时间”?)

。。。。。。

不知道父母在使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呢?如果不理解,父母会有意识的主动帮助孩子解释吗?如果不理解,父母在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行为的指导是否有效呢?更何况中国孩子能够站在父母面前大声询问,‘妈妈,您能先告诉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专心听讲?什么是时间?’的又有多少呢?我想一定占少数,既然占少数,也就造成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反复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大伤脑筋的本质原因。

因为,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明晰其产生行为和语言(肢体与语言是人类逻辑思维两种外在行为表现)的本质原因,就谈不上诠释问题,就更无从谈起解决问题了。

家长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单元测验的成绩出来了,婷婷一脸喜悦地回到家。

“妈妈,我们今天考数学了。”“是吗,这回得了多少分?”“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婷婷有几分骄傲地说。“哦,这回是比上次进步了。对啦,你知道隔壁的扬扬考了多少分吗?”“好像是90分吧。”婷婷有点不高兴地回答道。

母亲似乎并没有察觉,接着说:“怎么又比她考得差?你努点力行吗?”“你凭什么说我没努力?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师还表扬我进步了呢,就你总是不满意。”婷婷生气了,她提高嗓门喊了起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这不是为你好吗。你看人家扬扬,每次都考得那么好,哪像你时好时差,也不知道争点气。”“我怎么不争气啦?你嫌我丢你的脸是不是?人家扬扬好,那就让她做你的女儿好啦。”婷婷气冲冲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类似事情在很多家庭时有发生,本来很平常的对话,说着说着双方就吵了起来。与孩子对话为什么就这么难呢?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呢?像这位母亲一样,很多父母也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要使双方能有良好的沟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很重要。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简单点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就是要学会进入人的内心,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这样交谈才能流畅、愉快和有效。

比如上例,母亲听到女儿“妈妈,我们今天考数学了”的话后,可以对女儿说:“是吗,妈妈相信你这次一定比上次考得好。”当女儿回答说“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时,母亲应该说:“都提高10分啦,真是太了不起了。我说了你很有潜力吧,妈妈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提高!”女儿听到母亲的鼓励后定会很兴奋,这样对话就能顺畅地进行。

作为父母,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一定要与孩子一起高兴,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但能密切母子关系,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孩子更加努力。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要注意给孩子支持和安慰,不要雪上加霜地数落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如果发现孩子不高兴,也不要埋怨和唠叨,要引导孩子把烦恼和痛苦宣泄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抚。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像伙伴、像朋友,就会在心里接受你,主动与你交流,并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站在孩子的角度,是对孩子的尊重,是有效沟通的一种重要技巧。它能避免和减少对话双方的戒备和猜疑,弱化和消除对话过程中的不愉快,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传递我们的意图,从而使对话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

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

方法论――从儿童本质出发

站在孩子角度

我们先做一个试验,请父母们看一张图片。(一张人物图片)

请父母回答我们的问题:请大家看,这张图片的人像教授吗?

父母的回答可能不外乎是这样的:

父母甲:像。

父母乙:不像,像工程师。

父母丙:不像,像修理工。

请父母把这张图片让您的孩子看看,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3岁那么大了,那孩子的回答是什么呢?

孩子们的回答:?

孩子们的回答一定是;“妈妈,什么是教授呀?”

什么是教授?我想这个词,一句两句是很难阐述解释清楚的。而这样不容易阐释清楚的词汇却无时无刻的包围着我们的孩子,

孩子,危险!不要去碰热水器!(孩子理解什么是“危险”吗?)

上课的时候你要专心听讲!(孩子理解什么是“专心听讲吗”?)

快一点穿衣服好吗?一点没有时间概念,我们要迟到了!(孩子理解什么是“时间”?)

。。。。。。

不知道父母在使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呢?如果不理解,父母会有意识的主动帮助孩子解释吗?如果不理解,父母在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行为的指导是否有效呢?更何况中国孩子能够站在父母面前大声询问,‘妈妈,您能先告诉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专心听讲?什么是时间?’的又有多少呢?我想一定占少数,既然占少数,也就造成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反复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大伤脑筋的本质原因。

因为,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明晰其产生行为和语言(肢体与语言是人类逻辑思维两种外在行为表现)的本质原因,就谈不上诠释问题,就更无从谈起解决问题了。

本文Hash:106e6d019c16e054694aa9f1ec69b8d567634ea1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