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

在一场家庭教育报告会结束后,一位妈妈找到我,几乎用哭诉的语气对我说:“杨老师,我跟着孩子来济南已经六年了。为了孩子学特长,我失去了公职,就靠他爸爸的工资。我现在很苦恼……”

还有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自己没时间交友,没时间学习……形影不离地呵护儿子十五年。如今十五岁的儿子突然变得桀骜不驯,要甩掉妈妈这个“影子”。于是母子冲突频频发生,儿子几度离家出走……

千百年以来,传统母亲的角色,似乎就是为了孩子牺牲掉自己。她们的人生,往往只是护花的默默春泥,而自己的生命之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绽放过。但我想,作为母亲,没有社会参与的努力,自己会失去创造的乐趣和安全感;没有不断学习更新的观念和行动,即使是孩子的“影子”,也难以理解成长中的孩子心理的变化。失落和苦恼,就成必然……

我不希望我的生命是这样的。

我喜欢女诗人舒婷写的《致橡树》中的意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林林总总的教子方法中,有一条让我受益最大,那就是一个母亲的生活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1999年,美国的一份杂志《工作的母亲》进行过的一项读者调查说,拥有一份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比全职家庭主妇的幸福指数会更高,更能适应社会。她们的孩子也会比由全职家庭主妇带的孩子更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原因就在于母亲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在夏杨的记忆中,我可能是一个永远闲不下来的妈妈。我的这种人生态度对夏杨影响很大,总是在寻求新的方向,在学习新的东西。不满足不放弃,也成了夏杨的一种求学理念。夏杨的爸爸称这是“木棉效应”。

从爱一个到爱两万,是对儿子的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我和丈夫本身的自我改变和奋斗也为儿子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木棉效应”让我们全家每个人都追求各自奋斗的目标和事业,而且这种不断学习和奋斗的精神,让我的儿子受益匪浅。

作为母亲,我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虽然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把无私的爱给儿子,但我同时希望我自己的生命在对儿子的付出中,变得更加丰富和更有意义。

我经常会听见一些父母对孩子说:“我们那么辛苦地工作,都是为了你,想让你好好学习,过舒服的日子,才会工作得这么累。”夏杨小时候问我:“妈妈为什么要工作?”我说:“因为工作可以给妈妈带来很多很多的乐趣,还可以让妈妈能给你买更多的好东西。”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让夏杨看到因为工作,给我带来的愉悦和活力,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烦透了,整天忙个不停……”他的爸爸也是个乐天派,不管工作中承受多大的压力,他也不会在家里愁眉苦脸,而是用他的开朗、幽默、乐观,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夏杨从我们身上看到的是,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忘我的工作中,获取幸福和快乐。不抱怨,不懒惰,不投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想做点事,总是有机会去做的,问题是有没有想做事的决心,有没有判断这个做事机会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在不断学习中练出来的。

夏杨始终是在兴趣中保持着不懈的学习热情。这其中有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学习型的家庭。

人是环境之子,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里,孩子更能养成一种终生学习的习惯,也更能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去塑造各种素质。我觉得每一个父母,在对孩子的爱中, 应该把创建学习型家庭这一点加进去。

学习型家庭的父母有两项职责:一是透过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带动家庭学习风气;二是父母创设一个最适合学习的非竞争性、非威胁性、低权威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温暖安全中。家人之间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共同学习,能够进行双向和多向的沟通,使学习充满乐趣。

我们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买书,也喜欢把书作为礼物来赠送。所以夏杨从小的印象里,就把书当作人生宝贵的东西来看待。我们家的书橱总是不够用的,我出国带回的八大箱子书,还有原先买的已经捐赠给了英才学院,现在随着我们学习领域的不断扩展,家里又买得满地都是书了。夏杨从小到大,就是伴随着书成长的。

家庭学习不仅仅是看书读报,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的无字书里,我们为孩子创设安全、温暖、充满关爱和理解的心理环境,创造易于沟通的气氛。我们一旦领悟到什么事情,马上会告诉孩子,但绝不是用权威的教育语气。当自己的观点与孩子的发生冲突时,首先反省自己,彼此切磋,互相尊重。

在交谈中我们还会把生命教育、灾难教育随机说给夏杨听。告诉他有一些雷区是严禁去尝试的比如吸毒,这是决不能跨越的雷区。我们甚至在一起探讨择偶的标准,探讨男女情感。我告诉他时间可以治疗一切创伤。我问他:“你对中学暗恋的那个小女孩现在还有感觉吗?”他轻松地笑了,笑而不答。

多和人交谈,多和比你更优秀的人交谈,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我们经常和夏杨交流这种深切的感受。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接触了一种新的文化,他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吸收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他说他从身边的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身上,从那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而我也告诉他,英才学院每周一的院长会议,就是“山东重点大学的校长联席会”,我从那些经验丰富、人品优秀的老校长们身上,学习着高校管理的经验,学习着他们处事不惊、镇定自如的大将风度……

夏杨说,他在剑桥大学不仅向逝去的人学习,也向活着的人学习,身边的那些科学大师传授给他的,很多是他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三人行,必有吾师”。这也是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之一。

学习型家庭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的成果容易量化,比如,又拿到了什么学历了,等等;隐性的成果体现在家庭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的稳固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我们家这些年,是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2003年,夏杨考上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我们在心里为他高兴。三一学院录取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学生。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的环境中学习,是夏杨求学生涯中的幸事。

现在,夏杨在剑桥本科毕业后,又成为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MRC-LMB)的博士生。夏杨的学习内容又拓展到一个更新奇、更广阔的空间。每天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们生活、工作在一起,学到的又岂止是自然中的科学呢?

学无止境,这些年我和夏杨的爸爸也从没停下过学习的脚步。

夏杨的爸爸一直在学习中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大学毕业后做机关行政干部,又成为高等院校的老师,后来又做报纸的主编,现在从事民办教育,并被山东省社科院聘为第一位来自民办高校的研究员,被聘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而我自己到现在为止, 也是学了5个专业――大学的英语专业,自学的幼儿教育,出国学习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在北大学习教育管理,并同时学习清华和复旦的工商管理。

这些显性的学习背后,是我们全家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我们三个人互相间都是老师,同时也都是学生。夏杨小时候,我们以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带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我们还在学,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持续终生的一件事,而且,我和夏杨的爸爸现在有很多问题开始向夏杨请教。

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我们一家三口在互相的了解、接纳、支持和欣赏中,在情感的满足和开放中,提高着知识的含量,不断扩展着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在家里,在学校,在各种地方学习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文字书,音像书,生活书;有形的,无形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效仿者。

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深远。成长中孩子的知识、能力、智慧很多源于父母;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风和倾向,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样的孩子,在学习型家庭和不学习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十年或者十八年下来,所接受的信息量就会不同,他们的习惯、智力、阅历、胸怀也都会产生差异,人的命运可能也就由此而改变……

家长要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很久以前,有一座城市,从它的中心街区向左数,住着十二户人家,向右数也住着十二户人家。左右十二家各有十二个姑娘,中间一家住在核心位置。可是,左边的十二个姑娘过得都很悲惨,死的死、伤的伤、有病的有病、被掳走的被掳走、被遗弃的被遗弃……没有一个过得好;而右边十二家却很幸福,生活美满、妻贤子孝、夫妻和睦。中间这一家的父母会让孩子跟左边十二家多接触,还是跟右边十二家多接触呢?

比如:把一个例假正常的女孩子,放在五个例假不正常的女孩子中间,一般而言,三个月以后,这个女孩子的例假也会变得不正常了;但是把一个不例假正常的女孩子,放在五个例假正常的女孩子中间,她的例假照样是正常的。假如让一个孩子经常和一些过得很悲惨、不成功的人在一起生活,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不被影响的概率非常小。

《大河文摘报》曾经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要想算算你的收入,就把身边最近、或者你第一反应能想到的5个人写下来,把他们的收入平均一下,你的收入就会在他们的平均值左右。“科学”有三个要素,第二是可重复性,第三是有量化标准,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普遍意义。对于不普遍的事物,它们属于“自然概率”。比如:有一个癌症病人,被判断为肺癌,同时被判断为癌症的可能有100个。其中95个去世了,有5个好了,这5个是同样的医疗条件、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不是被医治好的,而是自愈率。因此,任何事情都有5%的例外。

60%到70%情况下,母亲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向良性方向发展,就有更大的几率让孩子生活幸福。如果家长自身或在出发点上,就让孩子与不幸结合、被不幸文化感动,会在最大程度上让孩子受害。每个有爱心、爱孩子的人,只能让孩子跟右边的十二家接触。

假如一个母亲非要让她的孩子跟左边十二个不幸的孩子接触,非要让女儿跟这12个死的死、残的残、离异的离异……的接触,这个母亲怎么了?不会有哪个母亲真的这么做,但是我们现在有一种这样的文化――《红楼梦》,全国人民都在看,许多母亲正在让她们的女儿浸在不幸中。原因是红楼梦写得很真切、文笔好、艺术水准高、感人至深。

太多的人是以这个事情“真”与“不真”,或者这个事情能不能打动我作为判断标准。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曾经,有一位男士愤愤不平:“我过去真的把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作为判断标准,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争?我在单位混得不好,就是因为我爱较真儿。有一个同事跟我说:‘老张,小李骂你。’我说不会吧,我们俩关系很好啊。他说:‘就是因为你们俩关系好,他对你了解多,才骂你。’‘骂我什么?’‘哎呀,说不出口。’‘那我得去找他!’我找到小李,非要问。小李当着众人的面不好意思说:‘哎呀,算了算了。我当时喝了点儿酒,没说什么。’‘不行,我有证人,你来给我作证。’小李结结巴巴说:‘我……当时确实骂你了,我说……你这种人就是……没良知……龟孙不如。’”全公司的人都在周围,所有人都知道了“老张龟孙不如”,本来就是一两个人知道,这下大家都知道了。他说:“我当时就觉得我一定得弄清楚这件事,这件事是真的。现在,我才知道,办任何事、花任何精力以前都要考虑:这件事情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健康幸福,如果不会,‘真的’也与我无关。”

如果努力会带来灾难,会伤害到你的自尊、荣耀、财产,何必要努力呢 这个人开始接受了我的观点。心理学研究强调不要以“真”与否来判断事物,一定要以你做的事情能否带来“成功、健康、幸福”为标准。

如果人把80%的精力用到某件事情上,你可能也就是获得40%的收益;如果你把80%的精力都用在追求“真”,而“真”有80%都是伤害你的部分,你成功的几率就很低,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何判断我们接触的环境和人,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其实很简单。你接触的人,首先看成功与否、健康与否、他活得好不好。不可能你所接触的人表面很成功、很健康、活得也很好,而内心是极度恶劣的。人可能一时装成这样,但如果一个人,二三十年都很成功、很健康、很幸福,而内心很恶劣,这是不合理的。

家长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在选择中成长

一位很有社会影响力,也很有能力的母亲,对我说:“我真是很羡慕你,看你家夏杨,二十二岁在经济上、精神上就已经开始自立了,不用你和他爸爸操什么心。我那儿子可真是愁人,除了小学是自己上下来的,初中、高中都是我们给他花高价找的最好的学校,连上大学也是托了关系。大学三年级,我就给他联系好了工作单位,接着毕业、结婚、房子,甚至连车都给他买了。现在三十多岁的人了,一点责任感也没有,没点主见,在单位上也不出色。那么好的一个单位,竞争那么激烈,我退休后,他怎么办?”

我笑笑说:“他会慢慢长大的,只要你放手。”

我没好意思把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你这个妈妈,以爱的名义,把人家孩子可以自己奋斗的一切权利都剥夺了。”

我想起牧童和仆人的故事。

一个牧童每天总是很累地回到家,问爸爸:“为什么那头牛不听我的话?我一直用力牵着它的鼻子走。”爸爸没说话。第二天,爸爸和牧童一起去放牛,只见爸爸轻松地牵着牛,到了拐弯处或危险处,才抖动一下缰绳。爸爸对牧童说:“你要了解牛的脾气,不能只凭性子硬牵。”

一个英国家庭有两个仆人。一个仆人叫乔,负责主人的餐饮;一个仆人叫瑞,负责书房、卧室的整洁,两个仆人都非常尽忠于主人。乔了解主人的口味和用餐习惯,一日数餐,不用每餐都询问主人的想法,每次用餐都会静静地候在一旁,但绝不劝主人用餐。在做好一件事情之后,他会不多言地悄悄走开,而当主人一声招呼,他又迅速出现在主人的面前。而那个叫瑞的仆人,把主人的书房、卧室收拾得一尘不染,但他常常自己做主,把主人的用具、书本放到他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还不停地告诉主人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甚至,在主人想一个人看会儿书时,他也会不停地跑过去问一问:“您还需要什么吗?”没多久,主人辞退了瑞,而瑞满腹委屈: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不喜欢我呢?

这多么像父母对待儿童期的孩子。

别把孩子当牛去硬牵,也别把自己当过度忠心的仆人去服侍孩子。孩子自小到大,至少有十八年,甚至更多的时光需要父母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予孩子独立发展自我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人生会有无数个选择的路口,每一个孩子都将独立地去面对以后的生活,独自承担好和不好的结果。在他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没有一位父母能够永远代替。

应该说,夏杨是在我们家庭的“放任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尊重他选择的权利,从小就给他选择的权力,让他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很多事情上培养他选择的能力和勇气。

在夏杨小时候,我们给他选玩具、买衣服时,都带着他去,让他自己选择。比如去买玩具,我会有意识地告诉他:“夏杨,你今天可以买两件玩具,价钱在30元之内。”然后,我就看他在那里为这个有条件的选择犹豫。一会儿他拿起一辆小汽车,一会儿又拿起一个变形金刚,翻来覆去好多次。其实我是让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一种心理品质,让他知道选择的同时就是在放弃,放弃之后自己是要承担后果的,这种体验不是我用语言告诉他的,而是让他从小在多次的选择中感知的。自己选了以后,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他就不会因为后悔,而去指责别人了。

教育的目的都需要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去实现。生活中有许多这样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可以让父母在随机中,实现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因为有这样的意识,所以我就能更多地捕捉到这样的机会,更多地利用和创设 样的机会,在孩子感觉不到被“教育”的生活乐趣中,达到有目的的教育结果。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听话怎么办?那要看他是在什么问题上不听话。比如说,孩子喜欢红色衣服,你非让他穿黄色衣服;孩子喜欢学电脑,你非让他学钢琴……不是孩子不“听话”,实际上是家长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夏杨小时候,学过武术、航模、小记者、小播音员、英语、电脑等,这些班只要他感兴趣,我就都让他参加,让他自己选择,不强迫他。我注重的不是他的哪项技能,而是通过学这些,锻炼技能之外的素质。他要是喜欢就让他参加,要是他不喜欢了,就算花了钱了,我也不再强迫他。

夏杨小时候,我曾经希望他练钢琴,可是他当时不愿意,每当钢琴老师来家里上课时,他就躲起来与老师捉迷藏。我也就没再强迫他。但长大后他告诉我:“我觉得弹一手好钢琴,挺陶冶情操的,而且可以寄托感情,宣泄情绪,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没好好学了。”尽管我也为他可惜,但我还是对他说:“你现在明白选择就是放弃的道理了吧?所以每一次选择都要慎重,也要自己承担后果,包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后悔也是一种经历,让他有机会体验,也是一种心理的锻炼。

我用三句话概括我对孩子“选择”的观念――给他广泛的机会;给出我们的建议;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些选择不是原则上大的方向问题,所以没有必要非让孩子听我们的建议。孩子以后的路让他自己去走,我们又没法代替,只能把我们的意见,充分地表达以后,大家来探讨。

2006年夏天,他被剑桥大学直接由本科毕业生录取为博士生,也同时收到了他暑期实习的一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年薪百万的录用通知。在这个选择上他有些犹豫。不是被那百万年薪吸引,他在考虑一个职业的起点。毕竟,与跨国银行的金融家和大企业的高层打交道,是一个较高的职业起点,可以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不寻常的人和事,增长阅历,也锻炼能力。但我和他爸爸倾向他去读博士,毕竟他才二十二岁,是吸收知识的黄金年华。而且,他读博士的实验室,在生命科学界有着世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能够和科学大师一起工作、学习,对他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很有益。我们把意见讲给他,他也广泛地征求了别人的意见,最后放弃百万年薪,自己选择了读博士。

他读剑桥时的专业选择,我们也是尊重了他的想法。不管是他的人生重大事情还是一些小事,我们会很认真地倾听他的意见,给他指出有利或不利的因素,让他自己去做决定,并告诉他:“你做的选择,就应该为你的选择付出努力,并随时准备去承担这种选择给你可能带来的一切。”当然我这样说,并不否定父母反对孩子那些不合理的和有害的,以及父母和孩子都无法承担后果的选择。

选择,就意味着责任。

有句话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以后怎样去选择。

我经常听说有些家长为给孩子安排的事情,和孩子发生冲突。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学琴,愿意去踢足球,但迫于父母的愿望,他去学了,结果内心却永远在向往着足球;一个孩子喜欢白色的衣服,可父母喜欢她买红色的,于是买了,但孩子并不快乐。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没有选择的机会,一切都在经验丰富的父母的掌管之下,结果失去了发展和完善自己、并心甘情愿为之付出努力的机会。

一个孩子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幼稚走向成熟,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选择 尊重他选择的权利,就尊重了他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的未来。

我们成人都知道,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就大小,不完全取决于他是不是聪明、幸运,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是否懂得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而不去告诉他们这个道理,其实对他们而言,生活早已经开始。

本文Hash:100b3193c79b72123dcb0275ec39eac1a55f5365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