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你蹲下来和我们的孩子说话

一个妈妈在大声训斥着一个三岁多的小男孩,还不时用手点着小男孩的脑袋。妈妈站着,高高的个子,小男孩低着头,不看妈妈,眼睛瞟着路边的行人。

看来小男孩不知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自己好像已经感到理亏了,只是妈妈还是有些不依不饶:“抬起头来,看着妈妈。”

那一刻,我看到这个情景,很想告诉那个妈妈: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知道,让那个小小的人仰着脸,看高高个子的妈妈怒气冲冲的样子,该会让他感到很压抑和恐惧。

夏杨小时候,如果我要对他进行“教育”时,我总要蹲下身来,耐心地说话,效果总会不错。

在我准备做妈妈时,我从一本英文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题目就叫《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在圣诞节的晚上,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五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派对。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母亲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几番哭了起来,母亲开始还是很有耐心地哄着,但多次之后,女儿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亲气愤地一把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她蹲下来的那一刹那,她惊呆了: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不高兴,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我应该算是一个快乐的妈妈,在用快乐的教育,培养着快乐的儿子。我知道,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有一个独立的王国,那里有着我们这些大人不能知晓的五彩缤纷,有自尊,也有怯懦。当大人们俯视着对他们高喊,“过来,我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时,幼小的他们,会是怎样的恐惧和紧张。当一个孩子差不多在十几年的时光里,需要仰着脸去倾听和忍受来自父母不理解的吩咐指责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世界,隔着岁月的距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我们以童年的视角,去看他们的世界,就多了理解和尊重。

我所理解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一个身高上几十厘米的差别,而是父母和孩子心的距离,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代沟”。

“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

有朋友问我:“夏杨有没有出现过青春期的逆反?”我还真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所谓青春期的逆反,就是孩子摆脱“控制”、寻求自我独立的过程,而我从他幼年开始,早已经在理解中,把夏杨当做一个独立而有尊严的人来看待了。

当他是婴儿时,我知道嗷嗷待哺中的他,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笑,为什么对着大人“啊,啊”地叫……

当他蹒跚学步时,我知道那双迈开的小脚和张开的小手,在渴望拥抱着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当他三岁卡着腰说“我是大人了”时,我明白那是他人生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的“独立”和力量,我赞赏并让他为幼小生命中的这份感觉而自豪……

当他八九岁做着恶作剧时,我理解顽皮和淘气,是每个孩子童年时光里的快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版本的“成长故事”……

当他在懵懂少年时期出现朦胧的异性感情时,我理解那种强大的本能力量,带给一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顺应天性,尊重个性。我不想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觉得重要的,强加给孩子,而是希望平等地蹲下来, 了解孩子“你需要什么”。在我们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到大,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一员。他可以提出他的任何想法和意见,我们也会说出我们的理解和建议,只商讨,不争吵。

在吃饭的时候,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像成人之间一样地聊天,而且家里的事情不会瞒着他,让他从小就参与到成人的世界中来,他就会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任何人在被信任的时候都会自重,所以,给孩子训斥,不如给孩子平等信任。

如今,夏杨的个子已经比我高出许多,但在心理上,我依然是“蹲下来”倾听他的意见和想法。他的学业选择、他的感情选择……我们依然在平等、尊重中,互相倾听理解着。

孩子童年里那些看似荒诞的往事,正是他生命成长中最难以忘怀的记忆。生命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那该是多么的苍白和寂寞……

一个十岁的女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从大雪纷飞中,把一只冻得哆嗦的小狗,裹在大衣里抱回了家。母亲大呼小叫,严厉呵斥,但也阻挡不住女儿的爱心。可是第二天一早,女孩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那只她昨天傍晚抱回家的小狗,它已经冻死在路边。原来她的妈妈在昨天晚上女儿睡后,悄悄地把那只小狗扔到了冰天雪地中……女孩哭了,整整一个星期没和妈妈说一句话。

那位母亲不知道,在女儿心中,那些小动物是她童年里不可缺少的玩伴儿。那些毛茸茸可爱的小精灵,会在她稚嫩的心里,留下善良、关爱、美好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会让她终生受益。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从他的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去理解包容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时作恰当的引导和处理,而不是让孩子处在被“控制”的悲哀中。

家是孩子爱与欢乐的殿堂,是他们成长的乐园,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训练场。让他们带着一颗被理解、被尊重的心,开始他们自己的人生之旅,就等于带上了一缕生命的阳光,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

家长请你蹲下来和你的孩子说话

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可孩子却为什么越来越难教育了呢?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父母怎么样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关键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记得当我做了妈妈后看过一个小故事,题目就叫《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让我印象深刻。在一个圣诞节的晚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五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热闹的场面,丰盛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妈妈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几乎哭了起来,母亲开始还是很有耐心地哄着,但多次之后,女儿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亲气愤地一把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她蹲下来的那一刹那,她惊呆了: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不高兴,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由此我想到,在很多家庭,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总是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父母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需要父母与孩子在心灵上的平等交流,父母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考虑孩子的感受,就需要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如果父母们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孩子从和他平等的视线交流中看到父母眼中透露出来的爱意、真诚和平等,就会认真地听父母说话。而不会由于不平等而让他在与父母说话时心不在焉。

众所周知,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不只是指在生理的高度上尽量地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而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因为只有在心理上父母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

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只有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才能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在家庭里,父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首先应该放下架子,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点开始,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在此,父母应注意如下原则:

适应性原则

成功家庭教育就是适应自己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适应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的适应,二是对社会教育环境的适应。

对孩子的适应体现在要了解孩 子,熟悉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只有放下架子,主动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孩子的性格特点、所思所想和切身感受,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主动地去适应孩子才能取得教育孩子的成功。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同样,家庭教育中一定注意适应社会教育的大环境。过去,孩子不听话,父母可以打孩子,而且有一定效果,而现在就不同了,为什么呢?主要是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不一样了,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和家庭成员之间,都要以遵守法律为基本出发点,对孩子不能粗暴地用打骂或用各种处罚来解决问题了。家教的适应性还体现在对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的接纳,现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新的娱乐方式如网吧、游戏厅、歌舞厅、流行音乐,不断更新的时尚理念如衣着、发型、服饰、行为等,作为父母都应该有所了解。父母应持开放的心态,采取接纳的态度,耐心引导孩子,辨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帮助孩子作出对自己成长有利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空间性原则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给孩子留出很好的空间。所谓空间,一是孩子生存的空间;一是孩子的发展空间。

生存的空间首先是家庭的生存空间。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太好,回到家里,父母应该给予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简单的斥责:“你咋这么笨,才考了这么一点分。你看人家某某,学习多好,多给父母争气!”这样,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失去在家的生存空间。其次是在学校的生存空间,如果孩子在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课下作业又多,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同学的认可,这样在学校里孩子的生存空间就很小了,这需要父母多和老师沟通,更需要父母的温暖、关爱和帮助,让孩子通过提升学习成绩来渐渐地拓展在学校里的生成空间。

所谓发展空间,就是孩子未来的发展前途。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好、智力水平高、接触面广泛,发展后劲足,父母如果给孩子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孩子的前途不可限量。周泓的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把女儿教育成才,是因为赏识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

请蹲下来和你的孩子说话

家庭教育关键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在很多家庭,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总是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父母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需要父母与孩子在心灵上的平等交流,父母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考虑孩子的感受,就需要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如果父母们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孩子从和他平等的视线交流中看到父母眼中透露出来的爱意、真诚和平等,就会认真地听父母说话。而不会由于不平等而让他在与父母说话时心不在焉。

众所周知,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不只是指在生理的高度上尽量地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而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因为只有在心理上父母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

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只有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才能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在家庭里,父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首先应该放下架子,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点开始,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本文Hash:221428c26335055092261a7abdaf3246d929f29f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