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是一种伤人的教育

【妈妈网编者按】“取长补短”听起来是没错的,可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在发挥所长的同时也避免出现短板?妈妈网特约作家泡爸则认为,这属于“孔子式因材施教”,这是一种伤人的教育。这是为什么?

先来看看孔子的因材施教观点:

子路问孔子,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孔子说,你的父亲兄长都在,不能如此冲动。

冉有也来问,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孔子说,那当然,不能犹豫。

公西华被孔子弄糊涂了,问,子路来问,先生说有父兄在,不能冲动;冉有来问,先生却说不能犹豫。先生,您这是神马意思?

孔子说,冉有懦弱小心,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猛冒进,所以我让他谦退。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因材施教做法,正对很多家长的胃口:教育,就是塑造。

有毛病,改呗。缺啥,那就补啥呗。指出孩子的缺陷,说得他心悦诚服、努力弥补,作为教育者,很有为人师表的自豪感。做家长的,意识到孩子的劣势,总忍不住充满热情地努力帮他弥补。是啊,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有明显的劣势和缺点。

但是,这种补短式的因材施教,并不适合当下的时代。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生的成绩和成就,只能靠优势取得,而非补起来的短板。

孔子的教育,以培育“中庸”型人才为目标。他的教育思路,是先定出一系列规范,再把教育对象装进去,不吻合的,即是劣势和缺陷,教育的目的,在于削平拉长。

这种教育的侧重点,是“规范”,而不是“人”。

在多元竞争的时代,削平拉长的做法,无异于制造平庸。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孔子遇到李白,他大概会说,“不学礼,无以立”。小李,你得改一改天马行空的毛病。

如果孔子遇到爱因斯坦,他可能会说,这位先生,闷在书斋里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孔子遇到小学生姚明,他一定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只知道打球,成什么体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

小姚明如果脸皮薄一点,听完这话,必定羞愧难当,哪好意思继续打球,赶紧回到教室里,捧起书本,做思考状……后来的NBA江湖,也就不会有姚明的传说。

补短式的因材施教,专注于提醒孩子的缺点劣势,让他时时记得自己的不足。让他每欲展露天性,就听到一个批评指正的声音。这声音,让他失去自信,不喜欢自己。

这个声音,让我们大多数人认定,只有补足劣势、改掉毛病,才能更成功、才能内心安宁。实际上,比我们成功的人,毛病缺点都比我们大。不敢展示劣势,优势必然被掩盖。真正的平和,源于认清自己之后的坦然接受。

无论怎样强调细节规范,毛泽东也不可能像周恩来一样严谨;

无论怎样激发想象创造力,周恩来也表达不出毛泽东诗词里的豪情;

牛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戴安娜的感性及亲和力;

戴安娜无论怎么学,也学不来牛顿的科学理性。

子路勇猛,不妨鼓励他去做需要勇气的事情,那是 他的强项所在。压制他的勇猛,他就失去了一块人生优势。

冉有懦弱小心,一定是个谨慎认真的人。这样的人,在注重细节的事情上,表现必然比别人好。激发他的优势,他能做得更好;生硬地为他补短,则削弱了他的优势。

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

本文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而是一组文章的一篇。这组文章来自“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不同的天性适合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不了解天性、不懂天性教育,家长给孩子的,往往是逆着天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出纠结矛盾、缺乏亮点、自信不足的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

孔子说要“因材施教”,在孩子的教育中,由于孩子的性格各异,父母们也不能盲目跟从一种教育方法。要针对孩子的个性,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要因材施教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类型呢?美国南加州大学有几位博士共同研发出一套理论,以性格将人的个性分成四种,分别是主控型、人际型、耐性型和传统型,他们建议父母根据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这样往往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1、主控型的孩子

主控型的孩子多半拥有领袖气质,他平时走路或说话,一定是抬头挺胸、咄咄逼人的样子,这种人不管在哪里,都会有一群追随者,惟他马首是瞻。这种领袖气质是天生的。

他们只喜欢三样东西,第一是权力,他们天生喜欢发号施令。第二是喜欢金钱,或者说他们喜欢用数字为“成功”下定义,所以对这种孩子与其晓以大义,还不如直接用金钱奖励他有用。第三是喜欢自由,不喜欢过多的限制和过于琐碎的细节。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你身边有个主控型的孩子,你一定要给他多一点空间和弹性,不要期望他对你唯唯诺诺,因为他们都很忠于自我,也很善变,最不服从权威。碰到这种叛逆性强的孩子,你不要用权威去压他,希望他听你的,而是要设法跟他做朋友,婉转劝他、开导他,才能减轻他的叛逆性。换句话说,只要给他一个大的原则性规范,大事坚持,小事随意就好了。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主控型的孩子由于个性较强,通常没什么知心朋友,因为他们太骄傲了,总觉得别人都很蠢、很讨厌,如果这一点不改的话,长大以后人际关系会有障碍。

人际型孩子要多加鼓励

2、人际型的孩子

人际型孩子天生很重视外表,喜欢打扮得光鲜亮丽,极爱说话,讲话的速度也很快,但是说话内容却没有什么重点。此外,他们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柔、热情、幽默、很会说笑话,在团体中常扮演开心果的角色,同情心很强,很能为人着想。

你可以这样做:可想而知,“朋友”对人际型的孩子十分重要,他们不像主控型的孩子那么独立,善于独处,相反的,他们十分害怕孤独,需要归属感,喜欢跟人群打成一片。

所以,对待人际型的孩子,只要你善用鼓励、肯定的方式,对他们多加赞美,他就会越做越起劲,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魄;反之,你越骂,他就表现越差,也越发没有自信。

3、耐性型的孩子

耐性型孩子做什么事都比人慢半拍,不但讲话慢、走路慢、吃东西慢,甚至情绪反应也很慢,即使心里很焦急或生气,却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因此他们表面上对人绝不说No,可是内心却像鸭子划水,波涛汹涌,因为他们很害怕与人发生冲突,说话总是欲言又止,有时与人意见相左,只要看到人家脸色一变,他就马上把话吞回去,不敢讲出来。

教育出快乐的孩子

但他们的优点是逆来顺受、从一而终,虽然不像主控型的人拥有那种瞬间爆发力,可是他的耐力和持久性更佳。如果说主控型的人是跑百米的,耐性型的人就是跑马拉松的,只要你给他一个清楚的目标,告诉他怎么做,他就会自动调整好速度,慢慢地跑完全程。这种人在社会上往往是扮演螺丝钉的角色。

你可以这样做:至于耐性型孩子的个性,有人说是天生的,也有人认为与父母太过强势有关。因此,耐性型的人长大以后,有的会转变成喜好使用权威,动辄就说:“你给我住嘴。”像他的父母一样;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权威,看到“权威人士”,不敢得罪,这种潜意识的“权 恐惧症”,应该与早期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4、传统型的孩子

传统型的孩子,是属正常、最不会作怪的类型,他们虽然也喜欢穿名牌,可是名牌对他们只是一种“质量”的象征,不像人际型的人追求名牌只为了获得别人的注目和掌声;传统型的人则是因为追求完美,坚持“要用就用最好的”。

我们教养孩子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养育出快乐的孩子,而不是忧伤的、压抑的、不快乐的孩子,但是,平日循规蹈矩,表现完全正常的传统型孩子,却可能是上述四种类型里面最不快乐的孩子。

你可以这样做:他们的父母通常十分严格,不断地灌输他怎么做才正确,若他做对了,父母也会有奖励,强化他正向的行为,如此一日日的矫正、强化的结果是,孩子完全被“驯化”了,像一匹奴马一样,被困在各种规范的道德框框中动弹不得,一旦孩子长大接触到外面世界,突然生出自觉的时候,就有可能怪父母让他活得毫无自我,一点都不快乐。

小编总结:选择适合孩子的,才是对他们好的。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中,总有一种会适合您的孩子!

孔子“因材施教”真心很伤人

先来看看孔子的因材施教观点:

子路问孔子,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孔子说,你的父亲兄长都在,不能如此冲动。

冉有也来问,有意义的事,明白以后应该立刻行动么?

孔子说,那当然,不能犹豫。

公西华被孔子弄糊涂了,问,子路来问,先生说有父兄在,不能冲动;冉有来问,先生却说不能犹豫。先生,您这是神马意思?

孔子说,冉有懦弱小心,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猛冒进,所以我让他谦退。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因材施教做法,正对很多家长的胃口:教育,就是塑造。

有毛病,改呗。缺啥,那就补啥呗。指出孩子的缺陷,说得他心悦诚服、努力弥补,作为教育者,很有为人师表的自豪感。做家长的,意识到孩子的劣势,总忍不住充满热情地努力帮他弥补。是啊,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有明显的劣势和缺点。

但是,这种补短式的因材施教,并不适合当下的时代。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生的成绩和成就,只能靠优势取得,而非补起来的短板。

孔子的教育,以培育“中庸”型人才为目标。他的教育思路,是先定出一系列规范,再把教育对象装进去,不吻合的,即是劣势和缺陷,教育的目的,在于削平拉长。

这种教育的侧重点,是“规范”,而不是“人”。

在多元竞争的时代,削平拉长的做法,无异于制造平庸。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孔子遇到李白,他大概会说,“不学礼,无以立”。小李,你得改一改天马行空的毛病。

如果孔子遇到爱因斯坦,他可能会说,这位先生,闷在书斋里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孔子遇到小学生姚明,他一定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只知道打球,成什么体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

小姚明如果脸皮薄一点,听完这话,必定羞愧难当,哪好意思继续打球,赶紧回到教室里,捧起书本,做思考状……后来的NBA江湖,也就不会有姚明的传说。

补短式的因材施教,专注于提醒孩子的缺点劣势,让他时时记得自己的不足。让他每欲展露天性,就听到一个批评指正的声音。这声音,让他失去自信,不喜欢自己。

这个声音,让我们大多数人认定,只有补足劣势、改掉毛病,才能更成功、才能内心安宁。实际上,比我们成功的人,毛病缺点都比我们大。不敢展示劣势,优势必然被掩盖。真正的平和,源于认清自己之后的坦然接受。

无论怎样强调细节规范,毛泽东也不可能像周恩来一样严谨;

无论怎样激发想象创造力,周恩来也表达不出毛泽东诗词里的豪情;

牛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戴安娜的感性及亲和力;

戴安娜无论怎么学,也学不来牛顿的科学理性。

子路勇猛,不妨鼓励他去做需要勇气的事情,那是他的强项所在。压制他的勇猛,他就失去了一块人生优势。

冉有懦弱小心,一定是个谨慎认真的人。这样的人,在注重细节的事情上,表现必然比别人好。激发他的优势,他能做得更好;生硬地为他补短,则削弱了他的优势。

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 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相关视频

因材施教?因脑施教?

时长:227

播放:0

来源:腾讯视频

因材施教?因脑施教?收起推荐视频:自动播放

正在播放

本文Hash:86c9343185550f14c14a1a3e8de94eca64aed8ff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