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作为小儿点心食用的百合蜜

  百合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钙、磷、铁等成分,有止咳作用。百合与蜂蜜共用,其润肺止渴作用更强。此品对治疗婴儿慢性支气管炎、咽干燥咳嗽,特别是入秋之后的咳嗽伴有便秘者更宜。

  原料:

  百合60克,蜂蜜30克。

  

  制作:

  将百合洗净晾干,与蜂蜜拌匀,放入瓷碗中,入沸水锅中隔水蒸熟即成。

  特点:

  清淡甜蜜,可作为小儿点心食用。

  推荐阅读:

不吃早饭的孩子大脑会萎缩 盲目补钙后果严重 宝宝进钙有讲究 一岁内的婴儿不宜食蜂蜜

医学论文,心理行为干预在小儿厌食治疗中的作用

心理行为干预在小儿厌食治疗中的作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第4期第9卷研究报告

作者:高锦 吉峰 梁广英

单位:高锦 梁广英(272149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吉峰(山东省济宁医学院)

  厌食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较多,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为探讨更好地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心理行为干预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全部病例来源于1997年1月~1999年8月在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共370例,其中男209例,女171例。年龄1~12岁。病程1~6个月。厌食诊断标准[1]:①食欲不振或偏食。②体重减轻,低于同年龄组标准儿童体重。③并非由器质性病变引发。④排除儿童神经性厌食。随机抽取治疗组280例,对照组90例。

  二、方法

  1.自编问卷了解患儿饮食及生活习惯。要求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母或其他人员填写,或者交谈后由医生填写。

  2.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西沙比利0.2mg/kg次,每日三次,连续两周。治疗组在给予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内容包括:①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教育患儿认识合理饮食的益处及不合理饮食的危害,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②制定饮食行为记录单。内容a.进食时的表现;b.进食量多少;c.有无偏食。每餐由家长填写、评定,分优、良、差三个等级。③应用阳性强化法,当患儿出现好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包括口头表扬、买玩具或爱吃的零食、家长陪同外出游玩等。心理行为干预时间为3个月。

  3.疗效评价:治疗3个月后随访。①显效:每天进食量增加50%,体重达到同年龄组标准体重。②有效:每天进食量增加25~49%,体重达到同年龄组标准体重。③好转:每天进食量增加25%以下,体重达到同年龄组标准体重。④无效:每天进食量无增加,体重未达到同年龄组标准体重。

  一、引起患儿厌食的不良心理因素

  1.不良的饮食习惯,占45.7%,多发生在1~5岁的婴幼儿。其中,用餐不规律116例,因环境改变不愿进食者53例。

  2.情绪障碍,占23.2%,多发生在5~12岁儿童。家长使用打骂、喝斥等手段强迫患儿进食者45例,因在进食过程中训斥使食欲下降者41例。

  3.对患儿要求过高,学习压力大,限制玩耍,食欲下降75例,占20.3%。

  4.因怕“胖”减少食物摄入量而引起食欲不振23例,占6.2%。

  5.其它因素17例,占4.6%。

  二、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正常进食后体重增加达到同年龄组标准体重254例;无变化27例。对照组体重增加72例;无变化18例。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检验χ2=5.90,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例(%)例(%)显 效14752.53134.5有 效4616.42224.4好 转6021.41921.1无 效279.71820

  讨论  小儿厌食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布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外环境刺激的影响,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前者祛除病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可使食欲恢复,而后者心理治疗尤为重要。本组调查表明,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厌食多为不良饮食习惯所致。此年龄组小儿多处于对事物好奇阶段,外界因素及环境改变易影响食欲,社会因素造成对独生子女的溺爱,部分家长往往给小儿较多的乳酸饮料,膨化食品等零食,造成不定时进食。有人认为零食和不定时 食亦会降低正常进餐时的消化液分泌和食欲[2]。帮助家长合理调配食谱,安排规律进食,逐渐改变饮食环境,使其逐渐适应,以达到食欲增加。学龄期儿童多以情绪障碍为主要因素,有人认为压抑的情绪可导致厌食[3],情绪紊乱可引起胃液分泌和胃蠕动的改变[4],根据该组儿童的特点,对其安抚、鼓励、帮助放松紧张情绪。怕“胖”被认为是进食障碍病态心理的核心[6],长期节食可导致神经性厌食,本调查的小儿中因怕“胖”而刻意节食造成食欲减退的儿童均为10~12岁女童。还有6例患儿因对食物外观色泽及形状厌恶而出现食欲减退。此年龄组小儿多能接受教育,引导正确认识进食的生理需要及“减肥”的危害及对身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在治疗中运用西沙比利口服,改善胃排空功能,使其产生摄食愿望,防止治疗初期家长担心进食少而又带来的不良刺激,增加家长配合治疗的信心。

  心理治疗可减少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及小儿到医院就诊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并能改善医生及家长的关系,使医生得到充分信任。这就要求儿科医师要具备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等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开展临床工作。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1230~1231.

  2.张经济主编.消化道生理学.第一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30.

  3.BehrmanRE.Nelson,TextbookofPediatrics.13thedPhiladelphiaW.B.SaunclersCompany.1987:769.

  4.CalhounJF.AbnormalPsychology,2ndedCRM/RandomHouse.1977:136.

  5.张大荣,沈渔村.进食障碍概念的演变及病因学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7~10.

(收稿日期:2000-01-14)

不可小视中药对小儿脑瘫的作用

摘要:不可小视中药对小儿脑瘫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脑性瘫痪属于“五软”“五迟”的范围,是由于胎气怯弱,先天懔赋不足,多导致患儿肝肾两虚,精血不足,脾气亏虚。治疗应以补益先天肾气,填精益髓为主,兼顾后天脾胃之气。《素问》指出:“..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脑性瘫痪属于“五软”“五迟”的范围,是由于胎气怯弱,先天懔赋不足,多导致患儿肝肾两虚,精血不足,脾气亏虚。治疗应以补益先天肾气,填精益髓为主,兼顾后天脾胃之气。《素问》指出:“肾生髓”,“肾不生,则髓不满”,说明肾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李东恒《脾胃论》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脑瘫儿童常表现为:肌力低下,四肢发硬、流涎、容易感冒,而且在治疗中医师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脑瘫儿童的感冒,原本经过治疗后症状已有改善,可是一次感冒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多次发作使脑瘫儿的免疫力更加低下,不但不能完成每个疗程的治疗,而且大大的增加了脑瘫治疗以外的费用,而实际这些费用大多数却用在了治疗感冒上。所以治疗感冒常是脑瘫医师的一项重要内容。

南华大学湘潭一医院脑瘫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进行脑瘫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患儿多有食欲增加、感冒次数减少等表现,且未发现任何不良作用。由于感冒次数的减少使患儿争取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同时由于中药具有补中益气、益肾健脾、壮腰膝、强筋骨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运动功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南华大学附属湘潭市一医院脑瘫中心袁海斌(责编:刘金兰)

本文Hash:e5a6593154ce42819da8001ee173641056130e4c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