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你如何选择

  母乳有任何乳类无可比拟的优点,含有婴幼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母乳中含有抵抗疾病的免疫物质,可吸附在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的毒素上,防止侵入呼吸道及肠道粘膜,使宝宝免患呼吸道及肠道疾病。母乳中还含有乳铁蛋白,可结合婴儿体内的铁,夺取细菌代谢对铁的需要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可以吞噬细菌和毒素。因此吃母乳的孩子不爱患病。母乳喂养有益于婴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年轻的妈妈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不会正确对待,就会使母乳喂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1、宝宝吃饱了吗?

  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单晋平大夫:“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大小便的情况进行判断。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孩子在出生10天内生理体重下降相对要少,小便每天6次以上,大便每天3-4次,如果过少或者几乎没有小便就说明母乳分泌不足。”

  专家告诉我们,喂奶时可听到婴儿的吞咽声,而且母亲有泌乳的感觉,喂奶前乳房饱满,喂奶后较柔软。两次喂奶之间婴儿非常满足.安宁,婴儿眼睛明亮,反应灵敏。婴儿尿布24小时尿湿6次以上,婴儿经常有软的大便,少量多次或大量一次,婴儿体重每周增加125克。另外,要想母乳充足,每日喂奶最少在9次,夜间催乳素的分泌为白天的10倍,千万别停止夜间哺乳。

  2、宝宝为什么吸不到奶?

  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戴耀华:“有时候孩子只吸母亲的乳头,这是不对的,因为奶都在乳窦里面,乳晕底下有乳窦,所以吃奶的地方,必须是压迫乳晕的地方才能把奶挤出来。在有,冬天喂奶不要给孩子穿太多的衣服,穿的要舒服一些,这样母亲好抱,孩子也好吃到。”

  3、按时哺乳与按需哺乳

  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戴耀华:“我们提倡按需喂养,不要定时喂养,让孩子什么时候想吃了就什么时候吃。孩子哭泣要先找原因,不一定是孩子饿了。要了解孩子的暗示和肢体语言。

  按需哺乳即不限制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时间,孩子饿时或需要时即可多次喂奶,并不是宝宝一哭就喂。对于宝宝哭啼是否是饿了,还要细心观察,要排除宝宝不舒服或是疾病原因,必要时应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那么,什么时候给宝宝哺乳呢?比如,宝宝小嘴来回觅食,睡觉时眼球快速运动或小嘴有吸吮动作,哭闹也是饿的表现,这时应该进行哺乳。如果宝宝睡觉超过3小时也应叫醒喂奶,还有妈妈乳房充盈发账也可以喂奶等等。要做到按需哺乳,必须实行与宝宝同室,24小时在一起,便于妈妈精心呵护,随时喂乳,从而增强母婴感情,对母婴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相关资讯:

母乳喂养PK奶粉喂养,你如何选择?

母乳喂养PK奶粉宝宝
  “奶粉门”事件后,突然间母乳喂养这个出自人类本性、好处也不言自明的行为,重新成为讨论的热点。尽管大家都知道母乳喂养有绝大的好处,然而年轻的新妈妈们也深切地发现:母乳喂养在现实中远比想象的要难。
 获取投票信息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新生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母乳不但能均衡、安全地提供婴儿健康成长所需的一切营养,还能有效增强婴儿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具体来说,母乳中蛋白质、脂肪与糖的比例适宜(1:3:6),适合新生儿生长发育需要;钙、磷比例适宜(2:1),易于吸收;微量元素(锌、铜、碘)含量较多,铁含量虽与牛乳相同,但吸收率却高于牛乳5倍。此外,母乳喂养还能促进母婴间的精神接触和情感交流,对婴儿的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也很重要。
 母乳VS“最接近母乳的”奶粉
  有些年轻妈妈在广告的引导下认为配方奶营养平衡优于母乳,甚至有的母亲采取提前断奶的行为来强制婴儿食用。然而,有些妈妈是因为奶水不足而给宝宝喂养奶粉。当然,也有一部分妈妈是为了自己的“挺拔”身体而放弃选择母乳。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的就是道理!关心健康,崇尚健康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拍砖!
[本帖曾于2009-05-1910:24:16时间被dedekids修改过]论坛精彩推荐

母乳喂养与奶粉喂养如何选择

母乳喂养时常发生的问题和处理办法

应对乳头破裂

每次哺喂时将宝宝抱得靠近乳房,避免过度拉扯乳头。常更换姿势,可采用摇篮式、橄榄式抱法,减少造成吸吮点固定而破皮。让宝宝交替来回吸吮两边乳房。每次每边乳房至少让宝宝吸吮2~5次以上。

每次吃奶前,都采用正确的方式将乳头移出宝宝嘴巴,将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压迫宝宝的双颊,使其嘴巴张开。再将小指放入宝宝的口边,使其嘴巴张开轻轻移出乳头,避免乳头受伤。

如果出现吸奶疼痛,吃奶前,妈妈的乳头注意用很柔软的湿布轻轻地擦洗,如果乳头干净,不用擦洗。吃完奶,挤出一些乳汁涂在乳头上,有防护作用。此外,吃奶时,将乳头和乳晕(乳头后,黑色部分)都送进宝宝的口中,这样容易吸出奶且能减轻乳头的疼痛。

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乳母常担心自己的乳汁量不足不能喂饱宝宝,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估计乳汁是否足够:

观察奶量:母亲可从自身乳房变化和宝宝吃奶前后的表现判断奶量是否充足。喂奶前乳房有胀满感,局部表皮静脉清晰可见,喂奶时有下奶感觉,喂奶后乳房变软。宝宝吸吮时,能听到连续吞咽声,有时随着吸吮,奶水会从宝宝口角溢出,这说明奶是充足的。宝宝开始吸奶时,常常急速有力地吸吮,3~5分钟后会吸到大部分乳汁,继而吸吮力变小,吃饱后宝宝会自动松开乳头。

观察尿量:观察宝宝尿量多少,如每天8~10次以上,则表示宝宝每天摄入的乳量不少。

注意体重:观察体重增长。宝宝出生10天后,每天体重增长18克~30克。1周约125克。6个月内宝宝每月增长600克以上,说明母乳充足,能满足宝宝生长需要。

哺乳时,妈妈可用手夹住乳房,控制奶的流速,避免宝宝呛奶。

专职妈妈哺乳法

大多数妈妈们生完宝宝,休息不了多久,就要回到工作单位,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中。如果中午不能回家哺乳,可到洗手间把母乳挤出来,保存在冰箱冷藏室,下班时用保温杯带回家,放进家中的冰箱冷藏室,可作为次日哺育宝宝用。如果产假中,母乳充足,宝宝吃不完,也可以挤出来冰冻保存,以备上班时哺喂宝宝用。

母乳能达到供需平衡就是最佳状态,平时不需要保存太多的母乳,如果白天不能亲自哺乳的话,那么晚上最好亲自哺乳,这对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宝宝的性格心理发展很有帮助。为此,妈妈需要学习母乳储存的方法,因为处置不当,可能会出现母乳变质等问题,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影响。

母乳的储存

1。如果冰箱冷藏室短期保存,可用消毒过的奶瓶。如要冰冻保存,应用超市供应的特制的保存奶的塑料口袋,也可用消毒的奶瓶。

2。冷藏室解冻后,应及时加热哺乳。若放于冷藏室24小时内仍可使用,但不能再冰冻。宝宝吃剩的奶只能弃掉,不能再保存再喂。

3。加温处置:用热水加热,不可直接加热或用微波炉加热。

人工喂养三要求

有的妈妈因为身体和工作等原因,不能母乳喂养,可用配方奶粉喂养。配方奶粉的成分接近人乳成分,并强化营养素配制而成。有些配方奶粉添加了有利于宝宝生长发育的牛磺酸、核苷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根据不同年龄宝宝需要配制成不同配方奶粉,如有的为早产宝宝、低出生体重宝宝、6个月前小宝宝和7个月后大宝宝等。调制方法必须按包装盒上的说明,不能随意稀释或加浓。配方奶哺乳注意事项:

要求1——哺乳次数、间隔和每次哺乳量

每个宝宝吃多少个体差异较大, 体重增长正常,就不用焦急。一般新生宝宝一昼夜哺乳7~8次,日夜哺乳间隔相差不多,约3小时左右一次,后半夜稍长。每次哺乳约70毫升~80毫升;2周后每日约5~6次,每次100亳升~120毫升;2~3个月每日6次,每次120毫升~150毫升,间隔延长到3.5~4小时,后半夜可睡5~6小时;4~5个月,每日哺乳5~6次,每次150毫升~200毫升,后半夜可持续睡6~7小时,不需要哺乳;5~6个月起,每日哺喂4~5次,每次哺乳200~250毫升;此时,添加辅食,奶量不宜再增加;7~8个月后,每日哺乳减至3~4次,并可用杯喝奶,逐渐不用奶瓶。1岁左右,每日饭食3餐,哺乳2~3次。

要求2——哺乳用具准备和消毒

奶瓶以大口直立式玻璃制品最合适,便于清刷消毒。1~2个月小宝宝可用小奶瓶(100~120毫升),以后,都用大奶瓶(200~240毫升),备7~8个便于每日集中消毒,每次用一个,不清洗消毒不能重复用。奶头也需要7~8个。新生宝宝哺乳用奶瓶头要较柔软而孔径小,新奶瓶头可先煮沸几次使之变软。奶具要洗刷干净,放在大锅内煮沸消毒,奶头等水烧开后再放入。奶瓶、奶头、盆、杯和匙等用具都应置于水面下煮沸5分钟。另备竹筷一双也需消毒,用来钳夹已经消毒的奶瓶和奶头,放在有盖杯内,奶瓶倒置于锅内随时备用。总之,人工喂养必须树立消毒观念,防止食具污染。

要求3——冲调配方奶、用正确姿势喂奶

喂奶前,先洗手,按配方奶说明书的用量将适量温水倒入消毒过的奶瓶,加入适量配方奶。将奶瓶倒置使乳汁滴于喂奶者全臂内侧皮肤上测试奶温是否合适。一般以不烫手为合适。将宝宝抱起放在双膝上取半坐位,头斜枕于哺乳者左臂上,右手拿奶瓶哺乳,喂奶时奶瓶要始终保持倾斜,使奶头中一直充满乳汁,以免吸奶时吸入奶瓶中空气,引起哺乳后溢乳。每次哺乳时间约20分钟为宜,不应超过30分钟。喂完后,竖抱宝宝,拍背,让他打嗝排气。

P&P温馨提示

怎样进行混合喂养?

混合喂养时宝宝吃两种食品,可能会不习惯。有的吃惯了母乳,吃配方奶或牛奶就往外吐;有的吃惯了代乳品,再吃母乳时吃几口就放开乳头。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具体方法:

1。喂哺时每次尽量只喂一种食品,母乳或配方奶。

2。喂哺母乳的次数每天不得少于3~4次,没有一定的次数保证,则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3。喂哺代乳品时少加糖,不要太甜。因为吃惯了有甜味的代乳品,就会觉得母乳淡而无味。

本文Hash:ce33582ee735baa579c8f6b75a0960e495c81fcc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