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喂养婴儿最新“秘方”

各月龄段的孩子如何“配餐”最科学?宝贝闹“夜哭”还戒不掉“夜奶”怎么办?如何“降服”餐桌上的“小霸王”?妈妈们各种“棘手”的小问题,其实都有相对应的“秘方”。

1岁以前婴儿期需分阶段“加餐”

婴幼儿喂养需经历“三阶段”,即液体食物喂养阶段、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和家常固体食物进食阶段。那么,1岁以前的宝贝如何分阶段“加餐”呢?

0~3个月的婴儿应按需喂养,乳量约500—750ml/日。4~6月龄婴儿应定时哺乳,每3—4小时一次,约6次/日;每次乳量增加,约800—1000ml/日,应尽量争取纯母乳喂。到6月,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逐渐开始停掉夜间哺乳,规律吃奶和夜间不喂奶有利于婴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对母乳不足的婴儿,除添加配方奶外,此月龄段可根据婴儿具体情况考虑添加强化铁的谷类食物,开始尝试瓜类、根茎类、豆荚类蔬菜泥及水果泥1—2勺,每日两次;但不管母乳情况如何,满6月的宝宝都应添加转奶期食品。

6~7月龄宝宝应部分母乳或配方奶,4—5次/日,每次乳量增加到约900ml/日。强化铁米粉、稠粥或面条1餐,蔬菜、水果类:每日水果1/2个、碎菜25~50g。可开始引入肉类、蛋黄。

8~12月龄宝宝逐渐以配方奶替代母乳,乳类约4次,乳量约800ml/日,每日软食(软饭、面食)2餐,约100g,每日碎菜50—100g、水果50g,肉类每日25—50g,每周安排1—2次动物肝脏或动物血、1—2次鱼虾或鸡鸭肉,3—4次红肉,每日一个鸡蛋。

1~3岁幼儿期饮食开始“变花样”

孩子从1岁开始过渡至幼儿期,也就进入了家常固体食物的进食阶段。可以吃的食物越来越多,家长在“变花样”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的搭配。1—3岁幼儿每天至少应保证500ml乳类,最好为配方奶。每天的进食可安排3餐主食、2—3次乳类与营养点心,餐间控制零食。1岁以上的幼儿可以吃家常饭菜的品种,但要注意食物体积应适宜,食物要软一点并清淡少盐。

培养独立进食“手抓饭”也无妨

婴幼儿喂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营养素的摄入,也应关注孩子的进食行为和饮食环境。12月龄的儿童应开始培养自己用餐的进食习惯,从用手抓到用勺进食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能力和正确的反映能力。如果孩子不喜欢用小勺进食,可以让他把手洗干净,直接“手抓饭”都无妨。幼儿阶段孩子有时会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失去兴趣,此时家长需改变烹调方式,食物宜切碎并单独加工,烹制以蒸、煮、炖、炒为主,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家长还可以让宝宝参与食物制作的过程,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妈妈生病了,喂奶需谨慎

到了秋冬季节,不少妈妈开始被感冒、发烧等小状况困扰。但比疾病更让妈妈困扰的,是如何安全哺乳。在轻微感冒并未吃药的情况下,妈妈是可以照常给孩子喂奶的。如果是生病期间服药的妈妈,喂奶时就要留心了。“大多数药物进入母乳的浓度较低,少数药物可能影响婴儿,所以需‘区别对待’。”秦主任建议说,母亲应用抗癌药物或放射性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是抗惊厥药物时应停止母乳喂养;短程扑热息痛、水杨酸盐、布洛芬等止痛、退热药常用剂量是安全的,可在服药期间继续母乳喂养,但喂养时仍需检查婴儿情况。

家长给宝贝喂饭不能被“牵着走”

Q:我家宝宝今年16个月大,吃饭时总是喜欢“换地儿”,在餐桌前吃上10 分钟就坐不住了,不换地方就不吃饭,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还有,这么大的孩子需要和大人分开准备饭菜吗?

A:有些孩子喜欢边玩边吃,家长被孩子“牵着走”一路追着喂,这样是不对的。这种情况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习惯。吃饭就要在固定的地方,饭前可让孩子洗手、带好小“围嘴”,让他感觉到吃饭的“正式性”。孩子16个月还是需要和大人分开准备菜饭的,如果孩子要求和家长“统一食物”,家长可带他到小餐桌并告诉他,“这是‘专属’你的菜,这是爸爸妈妈的菜,等你长大以后就可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菜了。

Q:宝宝白天吃得少,几餐之间隔的时间很长,有时候早上6点吃完一顿到下午2、3点才吃第二顿。但晚上两三个小时就又哭又闹要吃一次,怎么办?

A:3个月以内的孩子是按需喂养,3—6个月的孩子是定时喂养,4—6个月要开始逐步断“夜奶”,到了7—8个月左右就不要再给孩子喂“夜奶”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宝宝夜里容易醒,但不一定醒了就是要吃奶,通常来说,宝宝2小时左右就有一次深浅睡眠的交替,不能每次醒了就喂奶。3个月以后的孩子夜里哭闹,就建议家长不要立刻哄抱,如果每次一哭就抱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以后很难纠正。宝宝夜间哭闹时妈妈可以用脸贴贴他,让孩子有安全感,感受到“妈妈就在身边,我是安全的”即可。

Q:孩子做的骨密度检查结果是正常偏低,这种情况需不需要补维生素D和钙质?

A:按亚洲骨密度标准衡量,我国缺钙的孩子可能占20%—30%,按中国目前的标准,骨密度偏低的儿童可能达30%—40%左右。这个孩子的测试结果正常偏低,主要应考虑给予维生素D的补充,如果是吃母乳的孩子更需加强维生素D的补充,在摄入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钙的补充,不能以单一骨密度的高低作为补钙的依据。

婴儿喂养最新科学指南

各月龄段的孩子如何“配餐”最科学?宝贝闹“夜哭”还戒不掉“夜奶”怎么办?如何“降服”餐桌上的“小霸王”?妈妈们各种“棘手”的小问题,其实都有相对应的“秘方”。

1岁以前婴儿期需分阶段“加餐”

婴幼儿喂养需经历“三阶段”,即液体食物喂养阶段、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和家常固体食物进食阶段。那么,1岁以前的宝贝如何分阶段“加餐”呢?

0~3个月的婴儿应按需喂养,乳量约500—750ml/日。4~6月龄婴儿应定时哺乳,每3—4小时一次,约6次/日;每次乳量增加,约800—1000ml/日,应尽量争取纯母乳喂。到6月,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逐渐开始停掉夜间哺乳,规律吃奶和夜间不喂奶有利于婴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对母乳不足的婴儿,除添加配方奶外,此月龄段可根据婴儿具体情况考虑添加强化铁的谷类食物,开始尝试瓜类、根茎类、豆荚类蔬菜泥及水果泥1—2勺,每日两次;但不管母乳情况如何,满6月的宝宝都应添加转奶期食品。

6~7月龄宝宝应部分母乳或配方奶,4—5次/日,每次乳量增加到约900ml/日。强化铁米粉、稠粥或面条1餐,蔬菜、水果类:每日水果1/2个、碎菜25~50g。可开始引入肉类、蛋黄。

8~12月龄宝宝逐渐以配方奶替代母乳,乳类约4次,乳量约800ml/日,每日软食(软饭、面食)2餐,约100g,每日碎菜50—100g、水果50g,肉类每日25—50g,每周安排1—2次动物肝脏或动物血、1—2次鱼虾或鸡鸭肉,3—4次红肉,每日一个鸡蛋。

1~3岁幼儿期饮食开始“变花样”

孩子从1岁开始过渡至幼儿期,也就进入了家常固体食物的进食阶段。可以吃的食物越来越多,家长在“变花样”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的搭配。1—3岁幼儿每天至少应保证500ml乳类,最好为配方奶。每天的进食可安排3餐主食、2—3次乳类与营养点心,餐间控制零食。1岁以上的幼儿可以吃家常饭菜的品种,但要注意食物体积应适宜,食物要软一点并清淡少盐。

培养独立进食“手抓饭”也无妨

婴幼儿喂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营养素的摄入,也应关注孩子的进食行为和饮食环境。12月龄的儿童应开始培养自己用餐的进食习惯,从用手抓到用勺进食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能力和正确的反映能力。如果孩子不喜欢用小勺进食,可以让他把手洗干净,直接“手抓饭”都无妨。幼儿阶段孩子有时会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失去兴趣,此时家长需改变烹调方式,食物宜切碎并单独加工,烹制以蒸、煮、炖、炒为主,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家长还可以让宝宝参与食物制作的过程,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妈妈生病了,喂奶需谨慎

到了秋冬季节,不少妈妈开始被感冒、发烧等小状况困扰。但比疾病更让妈妈困扰的,是如何安全哺乳。在轻微感冒并未吃药的情况下,妈妈是可以照常给孩子喂奶的。如果是生病期间服药的妈妈,喂奶时就要留心了。“大多数药物进入母乳的浓度较低,少数药物可能影响婴儿,所以需‘区别对待’。”秦主任建议说,母亲应用抗癌药物或放射性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是抗惊厥药物时应停止母乳喂养;短程扑热息痛、水杨酸盐、布洛芬等止痛、退热药常用剂量是安全的,可在服药期间继续母乳喂养,但喂养时仍需检查婴儿情况。

家长给宝贝喂饭不能被“牵着走”

Q:我家宝宝今年16个月大,吃饭时总是喜欢“换地儿”,在餐桌前 上10分钟就坐不住了,不换地方就不吃饭,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还有,这么大的孩子需要和大人分开准备饭菜吗?

A:有些孩子喜欢边玩边吃,家长被孩子“牵着走”一路追着喂,这样是不对的。这种情况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习惯。吃饭就要在固定的地方,饭前可让孩子洗手、带好小“围嘴”,让他感觉到吃饭的“正式性”。孩子16个月还是需要和大人分开准备菜饭的,如果孩子要求和家长“统一食物”,家长可带他到小餐桌并告诉他,“这是‘专属’你的菜,这是爸爸妈妈的菜,等你长大以后就可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菜了。

Q:宝宝白天吃得少,几餐之间隔的时间很长,有时候早上6点吃完一顿到下午2、3点才吃第二顿。但晚上两三个小时就又哭又闹要吃一次,怎么办?

A:3个月以内的孩子是按需喂养,3—6个月的孩子是定时喂养,4—6个月要开始逐步断“夜奶”,到了7—8个月左右就不要再给孩子喂“夜奶”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宝宝夜里容易醒,但不一定醒了就是要吃奶,通常来说,宝宝2小时左右就有一次深浅睡眠的交替,不能每次醒了就喂奶。3个月以后的孩子夜里哭闹,就建议家长不要立刻哄抱,如果每次一哭就抱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以后很难纠正。宝宝夜间哭闹时妈妈可以用脸贴贴他,让孩子有安全感,感受到“妈妈就在身边,我是安全的”即可。

Q:孩子做的骨密度检查结果是正常偏低,这种情况需不需要补维生素D和钙质?

A:按亚洲骨密度标准衡量,我国缺钙的孩子可能占20%—30%,按中国目前的标准,骨密度偏低的儿童可能达30%—40%左右。这个孩子的测试结果正常偏低,主要应考虑给予维生素D的补充,如果是吃母乳的孩子更需加强维生素D的补充,在摄入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钙的补充,不能以单一骨密度的高低作为补钙的依据。

新生儿科学喂养方式按需喂养

新生儿胃容量小,吃奶很不规律,一天可能吃很多次,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按需喂养更符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而且宝宝的吮吸可刺激妈妈体内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分泌更多,也就是说宝宝吃得越多,妈妈乳汁分泌就越多。

按需喂养不仅能随时为宝宝补充营养,促进宝宝身体发育,还能让妈妈的乳汁分泌得更多。按需喂养才能真正满足宝宝的需求。

按需喂养,说起来容易,要想真正做好并不容易。由于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那么妈妈怎样才能知道宝宝饿了呢?不少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所以,宝宝一哭就喂奶,结果不是按需喂奶,而是按“哭”喂奶。

宝宝的哭有不同的意义,饿了会哭,冷了、热了、生病了也会哭。如果妈妈不仔细观察,以为宝宝哭就是饿了,一哭就喂奶。如果宝宝不是因为饿了而哭,就会越喂越哭,越哭越喂,结果造成喂奶过量。喂奶过量会导致宝宝食欲下降,胃部不适。

另外,由于产后妈妈进食的往往都是高脂肪食物,使得母乳中脂肪含量过多,脂肪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可是宝宝的消化功能还不健全,脂肪过高势必导致宝宝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等情况出现。

要想正确掌握按需喂养的方法,新手妈妈一方面要多了解喂养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仔细观察和掌握宝宝的饥饿规律。一般来说,如果母乳充足,喂养方法正确,宝宝身体健康,吃饱后就会安静入睡,或者快乐的玩耍。如果宝宝哭闹,妈妈应该先查明原因,是不是宝宝觉得冷了,或者是把小褥子尿湿了,觉得不舒服,或者是宝宝生病了,感到哪里疼痛等,而不要盲目喂奶。

尽管宝宝很小,但是他也不会让自己饿着。当他饿了时,会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新手妈妈一定要仔细观察,在宝宝真正饿的时候给宝宝喂奶。

但是按需喂养也会发生意外,即有的宝宝总有吃奶需求,2次吃奶的时间间隔特别短,好像每次都吃不饱似的。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1、宝宝吸吮姿势不正确,吃不到足量的奶。

2、吃奶时间过长,疲劳入睡,但很快又醒。

3、喂奶时间太短或母乳过稀。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如果宝宝一哭就喂,不但不利于养成宝宝的饮食规律,而且妈妈会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而疲劳,乳汁分泌就会减少。

本文Hash:e1ab398d1cb89ab33bc1e2ac71c2d0dda318a45f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