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须知学会把握宝宝开奶的黄金时机

“开奶”,就是新生儿降临人间以后开始的第一次喂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手妈妈一定要对开奶有个通彻的了解。

新生儿开奶须知

新生儿开奶前没必要喂糖水

“开奶”,就是新生儿降临人间以后开始的第一次喂奶。以前,在开奶前总是要先喂一些糖水,民间称之为“开路奶”。为什么要在开奶前先喂些糖水呢?这是因为以前宝宝开奶时间迟,要等宝宝出生后12小时才开始喂奶。为了怕宝宝饿坏,发生低血糖,于是,便在宝宝出生后的6小时喂饮些糖水,然后再过6小时开奶,但这会影响母乳喂养。此外糖水比母乳甜,若喝惯了糖水,将影响婴儿对母乳的吸吮力。现在这一观点已经落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母乳喂养新观点”认为:在开奶前不要喂糖水和牛奶。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提倡“早开奶、勤喂奶”。当新生儿降临人间后半个小时便可开始母乳喂养,最晚也不能超过6小时。这样,宝宝就不会发生低血糖,也就没有必要在开奶前喂糖水了。

新妈咪开奶期最易犯的错误

错误1:没下奶就不要让宝宝白费力气

疼爱宝宝是为人母的天性,妈妈往往不舍得看着宝宝饿了而不给他奶吃。自己还没有下奶,怎么办呢?就喂奶粉吧!于是宝宝在最初几天里就舒服舒服地喝奶粉,等妈妈下了奶宝宝就再也不肯接受妈妈的乳头了。所以不要认为没有下奶就让宝宝吸吮乳房是白费力气,这恰恰是最好的催奶方法,只有宝宝的吸吮才能激发妈妈的母爱并启动体内的“泌奶”预案。

错误2:奶水不够,就添配方奶

如果妈妈觉得喂完两侧乳房,宝宝似乎还是没有饱,也不要马上就给他加奶粉。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再换回先喂的那一侧,让宝宝再次吸吮。这样左边换到右边,再换到左边……只要宝宝肯吸就让他尽情地吸吮,可以刺激妈妈下奶,宝宝也能吃到足够的奶水。随着哺乳时间的延长,妈妈的奶会越来越多。

如果宝宝不肯再吸了,或是吸几口就哇哇大哭,那么说明奶水真是吸不出来了,此时才应该给宝宝添加配方奶。添加的时候不要一次喂得太多,应该一次只加10ml,不够再添10ml。新生儿的胃容量仅为30ml,不要人为把宝宝的胃口撑得很大。

新生儿开奶须知

错误3:宝宝太累了,奶嘴扎大点

有些新妈妈看到新生儿的奶瓶孔很小,倒置了也只能极缓慢地滴下几滴奶,自己去吸一下似乎很难吸出来,于是就自己用针去多扎几个孔。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同时还要指出的是,不应该使用十字奶嘴和高流量的奶嘴。

把握好“开奶”的黄金时机

从临床来看,分娩后越早让新生儿吸吮乳汁的母亲,母乳分泌情况也越好。

通常,建议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哺乳。此时,乳房内乳汁量很少,但通过新生儿的吸吮,一方面可使乳头传来的感觉信号达到下丘脑,促使垂体释放泌乳激素,另一方面也能反射性刺激垂体释放催产素,使乳房泌乳。注意每次哺乳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两侧轮流,如果这次是左侧先喂,下一次就右侧先喂;宝宝没有吸完的,用吸奶器将其完全吸空。这些都是保证最大泌乳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尽早进行母婴接触也是新妈妈应该谨记的。自然分娩的产妇最好在宝宝降生常规护理后马上进行,妈妈可以先抱抱孩子,跟他说说话,一来可以让母亲在辛苦的分娩后得到心理安慰,宝宝接触到母亲的怀抱也能迅速安定下来,增进母子间的感情沟通;二来宝宝可以尽早地吸吮母亲的乳汁,促进乳汁分泌。

如果妈妈进行的是剖腹产,那么新生儿可能会 为麻醉药而昏昏欲睡,对马上吃奶没什么兴趣。这时候,妈妈不要只是等待,要抓住新生儿稍微清醒的片刻时间,把乳头送进宝宝的口中,让他吸奶,因为哺乳会让新生儿快些醒来,对新生儿期宝宝的生长发育也有利。

产后如何把握好开奶的黄金时机

很多母亲,特别是刚刚经历过剖腹产的母亲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乳汁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其实,只要你把握好“开奶”的黄金时机,就能为日后的哺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后半小时应始哺乳

从临床来看,分娩后越早让新生儿吸吮乳汁的母亲,母乳分泌情况也越好。这是因为,尽管产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和垂体催乳素的升高是乳汁分泌的基础,但乳汁分泌更主要是依靠新生儿的吸吮刺激,刺激越多越早,乳汁的分泌量也会随之逐渐增加。

通常,建议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哺乳。此时,乳房内乳汁量很少,但通过新生儿的吸吮,一方面可使乳头传来的感觉信号达到下丘脑,促使垂体释放泌乳激素,另一方面也能反射性刺激垂体释放催产素,使乳房泌乳。

■每次哺乳15分钟,两侧乳房轮流

注意每次哺乳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两侧轮流,如果这次是左侧先喂,下一次就右侧先喂;宝没有吸完的,用吸奶器将其完全吸空。这些都是保证最大泌乳量的重要因素。

■尽早进行母婴接触

此外,尽早进行母婴接触也是新妈妈应该谨记的。自然分娩的产妇最好在宝宝降生常规护理后马上进行,妈妈可以先抱抱孩子,跟他说说话,一来可以让母亲在辛苦的分娩后得到心理安慰,宝宝接触到母亲的怀抱也能迅速安定下来,增进母子间的感情沟通;二来宝宝可以尽早地吸吮母亲的乳汁,促进乳汁分泌。

■剖腹产儿更应及时哺喂

如果妈妈进行的是剖腹产,那么新生儿可能会因为麻醉药而昏昏欲睡,对马上吃奶没什么兴趣。这时候,妈妈不要只是等待,要抓住新生儿稍微清醒的片刻时间,把乳头送进宝宝的口中,让他吸奶,因为哺乳会让新生儿快些醒来,对新生儿期宝宝的生长发育也有利。

宝宝学步也有黄金期宝宝学步最佳时机须知

家长们走到一起,总喜欢讨论各自的宝宝,你家宝宝能走路了吗?你家宝宝几岁开始走路的?宝宝学步也有黄金期,家长一定要把握好黄金期,帮助孩子顺利学步。

宝宝学步的最佳时机

宝宝出生10个月以后,一般都会有尝试走路的强烈愿望,这是宝宝学走路的黄金时间,家长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时期,帮助宝宝顺利学会走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在10个月到1岁8个月期间开始学走都属于正常年龄范围,具体到每个宝宝身上,学步的早晚又各不相同。因此,家长也不必过于纠结孩子到底从哪个月开始学步。

学步太晚影响宝宝宝宝发育

如果宝宝走路时间过晚,有可能影响今后的运动发展,导致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发展较差,到三四岁时走路仍磕磕碰碰。因此,教宝宝走路时,家长应以更积极的方法帮助宝宝。

宝宝走路太晚小心这些疾病

宝宝走路晚,除了和训练有关,同时也不能忽略疾病的影响。髋关节、脑瘫、总体发育慢都有可能造成宝宝走路晚。如果宝宝屁股、大腿皮肤的褶皱不对称,双腿不一样长,那么家长就要注意宝宝的髋关节是否出了问题;脑瘫的宝宝走路时则会表现为全身僵硬。如果宝宝在学走路过程中出现上述表现,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宝宝学步家长别呵护过度

宝宝刚开始学步,容易摔倒,有的家长怕宝宝摔着碰着,教宝宝走路的时候总是用手撑住宝宝的腋下,给宝宝过多的外力辅助,宝宝走路时几乎用不上自己的腿部力量,这样容易影响宝宝自身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反而影响宝宝正常的学步过程。

宝宝学步安全措施

正处于学步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宝宝学步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 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宝宝学步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本文Hash:43bca9b751c6641d75972b15545b6755bd4613f6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