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乳喂养的五个疑问

母乳喂养的妈妈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怎么解决,咨询专家和医生是最好的方式,编辑为各位乳妈妈收集整理了关于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希望能够为各位妈妈提供帮助。

怎样才能缓解乳房刺痛?

我宝宝现在刚满三个月,我的奶水一直很好,怀孕五个月就有奶水溢出,生孩子第三天就开始涨奶(揉了几天才把肿块挤开),现在每天喂饱孩子后还要挤奶600—800毫升,因吸奶器吸不干净,我一直采用手工挤奶。

从孩子半个月开始,我的乳房开始疼痛,每天疼10余次,每次几分钟,疼感来自乳房深处,似脉搏跳动般的刺痛,每次只疼一处,疼处不定,乳头、乳房内外侧都有,挤奶前后都有疼,但很少两个乳房一起疼。

这是什么原因呢?该怎样做才能缓解呢?

你说的这种现象很可能是乳汁过盛引起了局部乳窦堵塞。乳窦堵塞指的是乳房中出现疼痛点或者硬块,但是母亲没有发烧。发生的原因是某处乳窦没有完全疏通,变得发炎肿胀。堵塞部分后方压力增大,引起周围的软组织发炎。这种“结块”现象往往一次只在一侧乳房发生。

热敷可以加强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轻柔的按摩也有助于治疗。简易的方法之一是侧躺在浴缸里温热的洗澡水中,或者站在温热的淋浴中,浸泡并且轻柔地按摩乳房。两只手掌一上一下托住乳房,轻柔而坚定地进行环状运动,从硬块后方开始,逐渐过渡到乳头。热处理和按摩之后立即哺喂宝宝或者吸奶,有助于缓解堵塞。

频繁地喂奶有助于避免乳房过度涨满,也保持乳汁流畅。只要乳房摸上去柔软温热,就可以让宝宝至少每两个小时吃一次,包括夜间,先喂发炎的一侧。

休息是治疗手段的第三要素。乳窦堵塞或者乳腺炎通常标志着母亲过于操劳,过度疲惫。如果有可能,推掉一切活动,和宝宝一齐上床休息,直到感觉好一些。如果现实不允许,那么至少取消额外的活动,每天给自己多安排一到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什么时候给宝宝加辅食更科学?

我家宝宝105天,14斤左右,我们产假是四个月,马上我就要上班了,带宝宝去保健所体检,医生让宝宝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可是我听说宝宝应该六个月开始添加,哪一种说法更科学呢?

答:1997年出台、2005年2月修订的美国儿科学会《关于母乳喂养以及人乳应用的政策声明》阐述:

儿科医生以及父母们应该了解,纯母乳喂养能够满足婴儿头6个月的最佳生长和发育……给不足6个月的婴儿进食固体食品,并不能够提高卡路里的摄入,也不能够提高生长速度,反而仅仅是用缺乏人乳所含营养的食品来替代母乳……

在头6个月期间,即使是在炎热的季节,母乳喂养的婴儿无需添加水或者果汁,这些添加物反而有可能给婴儿带来污染物或者引起过敏的成分。

国际母乳会的一贯观点是: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依靠纯母乳喂养就能够得到成长所需的一切营养,不需要、也不应该添加任何辅助食品,包括水。

如果你有条件上班以后定时挤奶,你就不必给孩子提早添加辅食。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每天挤出一些剩余的奶冰冻起来,作为库存。关于储存母乳的具体操作,请参阅《父母》2004第9期第146页。

孩子吃饭困难和喂母乳有关吗?

我的孩子已经1岁了,长的挺白胖结实的,可近一个月来特别不爱吃饭(以前也不喜欢,可哄哄玩玩还能短时间吃完),现在看到勺子就害怕,勉强吃两口,哭得很伤心。我不想逼孩子吃,想饿她两天,可外公外婆心疼,还是想办法喂,而且有时她真的 天都没吃啥也还只吃两口。

我们也想办法换口味,但也不起效(而且一岁的孩子似乎可吃的还有很多局限性)。现在父母甚至责怪是由于我还在喂母乳的原因,我不知道如果孩子继续如此难喂(只对母乳不抗拒),我还能坚持母乳吗?

无论多大的孩子“罢饭”恐怕都不能归罪于还在喂母乳,而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你可以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在长牙?有没有鹅口疮?是不是对什么食物过敏?

排除了生理方面的因素,罢饭的起因大多是心理方面的。每当成年人想方设法把食物喂进孩子肚子里时,都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也都会引起孩子不同程度的反抗,最严重的就是干脆一口都不吃。如果你们放松“政策”,不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自由选择是否吃饭、自主决定该吃多少,过几天她会自动调整过来。

既然孩子长得挺白胖结实(母乳的功劳),几天不吃饭也不会有很大影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进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事情,为她今后一生的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现在她还乐意吃母乳,恐怕是因为吃母乳给她带来愉悦,不像吃饭那样给她带来恐慌。

母乳的营养够吗?

我女儿采取的是纯母乳喂养,刚满两个月,体重约7公斤,身长62.厘米,头发很黑很浓密。我现在饮食比较注意,另外每天自己还补充金维它和乐力。如果母体微量元素充足,母乳中能否有足够的微量元素供宝宝摄取?如果不够,需要额外给宝宝再添加什么?

母乳中含有完全的营养元素,能够满足婴儿成长的全部需求。如果母亲身体健康、营养充足,就无需给宝宝额外添加任何营养剂。不必要的添加物不仅会给小宝宝尚未成熟的消化系统带来额外负担,更会破坏母乳喂养的供需关系,导致乳汁分泌量下降。

关于母乳喂养的三个问题

要想充分保持哺乳期乳房局部的卫生,让你的小宝宝有足够的母乳,最好还是用温开水清洗,尽量不用香皂,更不要用酒精之类的化学性刺激物质。

一、乳母用香皂洗乳房要得法

有关专家指出,香皂类的清洁物质会通过机械与化学作用洗去皮肤表面的角化层细胞,促使细胞分裂增生。如果经常不去除这些角化层细,就会损坏皮肤表面的保护层,使表皮层细胞肿胀,这种肿胀就是由于乳房局部过分干燥及细胞脱落引起的。若过多使用香皂等清洁物质清洗可碱化乳房局部皮肤,而乳房局部皮肤要重新覆盖上保护层并要恢复其酸性环境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香皂在不断地使皮肤表面碱化的同时,还促进皮肤上碱性菌群增长,使得乳房局部的酸化变得困难。此外,用香皂清洗还洗却保护乳房局部皮肤润滑的物质--油脂。

所以,哺乳期妇女经常使用香皂擦洗乳房,不仅对乳房保健无益处,相反还会因乳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乳头容易干裂而招致细菌感染。因此,要想充分保持哺乳期乳房局部的卫生,让你的小宝宝有足够的母乳,最好还是用温开水清洗,尽量不用香皂,更不要用酒精之类的化学性刺激物质。如果迫不得已需要香皂、酒精清洗、消毒,则必须注意尽快用清水冲洗。

二、哺乳乳头疼痛怎么办?

乳头疼痛也是不能坚持母乳喂养的原因之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引起乳头疼痛的原因。第一,乳头疼痛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婴儿吸吮不当引起。婴儿含吮乳头时未将足够的乳晕部分含入口腔内,而仅仅是含住了乳头的顶部,这样反复的吸吮导致乳头疼痛。第二,当婴儿吸吮时,母亲感到乳头呈针刺样疼痛,可能发生了乳头皲裂。发生乳头皲裂的原因有:婴儿含吮不当、在母亲的乳头上涂抹酒精和肥皂、或由于婴儿口腔运动功能失调所致。

从上述原因能看出,乳头疼痛、乳头皲裂的原因都与婴儿的不正确含吮乳头有关,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是预防乳头疼痛的关键。如果已经发生了乳头疼痛,该怎样处理?

1、哺乳前,母亲取舒适的体位,用湿热的毛巾敷乳房和乳晕3—5分钟,同时、按摩乳房以刺激排乳反射,挤出一些乳汁,这样一来乳晕变软便于婴儿含吮。

2、先用疼痛轻的一侧乳房哺乳,并注意将乳头及乳晕的大部分含入婴儿的口腔中,还要注意变换着婴儿的吃奶位置,以减轻吸吮对乳头的刺激。

3、如果由于其它原因要中止喂奶时,母亲应用食指轻轻将婴儿的下颌按压一下,婴儿会自动吐出奶头,千万不要强行将奶头拉出,这样会损伤奶头。

4、如果已发生乳头皲裂,哺乳后再挤出一些乳汁,涂抹在乳头和乳晕上,并待其自然干燥。

妈妈应穿戴宽松的内衣和棉质胸罩,必要时放置乳头罩,以利空气流通,促进乳头皲裂愈合。如若乳头疼痛剧烈难忍,可暂时停止母乳喂养24小时,但应当将乳汁挤出,用小杯和小匙喂婴儿。

三、喂养母乳为何要按摩乳房?

喂养母乳前宜做好按摩乳房的准备工作。从妊娠5个月后,就应做乳房按摩以使乳腺组织大量增加并促进胸部血液循环,增加产后泌乳功能,防止产后乳房方面的疾病发生。在分娩后一周内,是确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最初几天,乳房内部结构变化很大,乳汁分泌与新生儿的吮吸能力尚未协调适应,易造成乳汁聚积成块,并引起乳房肿痛。因此宜在产后2-3天内积极进行乳房按摩。

产前每晚入睡前用对侧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双侧乳房,同时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推进。产后,双手轻轻握住乳房,用指沿乳房四周转 ;双手握住乳房根部向乳头提拉;用二手掌交叉均匀地揉搓双侧乳房;用食指与拇指捏住乳头作牵拉,使乳头与乳颈部、乳轮有所分离,再用热毛巾擦拭乳头,去除乳孔中的杂质;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双侧乳房后,用大拇指、食指在乳晕四周挤压,如见到有淡黄色或无色透明稍带粘性的初乳溢出,就可以开始给婴儿喂奶了。

按摩时应注意保暖,按摩的双手应保持干净并消毒,按摩宜每天1~3次,时间10~15分钟。可作自我按摩,也可请家属帮助按摩。最好是自我和丈夫按摩结合交叉进行。按摩宜轻巧,如仍有胀痛感,可叫丈夫用口轻轻吸吮并用舌头来按摩乳头。

有效地按摩乳房能给婴孩吮吸母乳带来便利,有的产妇乳汁过剩,对此宜及时把多余的乳汁挤出来。

专家解答:关于母乳喂养的N大疑问

在进行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如果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妈妈们要如何处理?相信这都是很让妈妈们头疼的事情,下面这十三件事能帮到妈妈们哦。

1、怎么判断宝宝喝饱没有?

支招: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宝宝,判断标准各不同。

奶粉喂养的宝宝

如果是吃奶粉很易判断,主要看宝宝一次吃多少。一般小于1个月的宝宝60~90毫升/次,大干1个月则90~150毫升/次。有的宝宝胃口很大,吃了还要吃,最好每次准备的奶量都超过宝宝实际要吃的量,一方面可判断宝宝吃了多少,另一方面又可满足宝宝食欲。对于0~3个月的宝宝,每日总的奶量最好不要超过1200毫升,每次最多210毫升,否则易造成肥胖。

母乳喂养的宝宝

母乳喂养就比较难估计,主要从以下判断:乳房的自我感觉、吃奶的声音、宝宝的满足感、大小便次数、体重增长。

母乳喂养常见问题

2、喂奶时另一侧乳房一直漏奶,怎么办?

支招:这是宝宝正确地吮吸乳汁时,妈妈身体作出的正常反应,因此不需要担心。可以在哺乳时,在另一侧文胸罩杯中塞入乳垫,就可以轻松愉悦地进行哺乳了。

3、得了乳腺炎,怎么办?

支招:乳腺炎是乳房感染细菌的信号。得了乳腺炎,乳房会胀痛,身体出现高温,被感染的部位则会变得红肿。这时需要更加努力地喂食母乳才能好起来。另外,还应该到医院就诊,喂食母乳时尽量让宝宝含得深一些,纠正哺乳姿势,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病情再发。

4、乳头喂奶后有伤口怎么办?

支招:大部分妈妈认为乳头上出现伤口是很自然的事情,实则不然,这说明妈妈的哺乳姿势不够正确。应该让宝宝深深地含着乳头和乳晕部分。端正哺乳姿势的话,乳头就不会受伤了。即使出现伤口,只要矫正喂奶姿势,2~3天内伤口也会自然痊愈。

5、乳房淤血很严重,怎么办?

支招:给宝宝充分喂食母乳就是最好的治疗办法。比平时更频繁地喂食母乳,宝宝吮吸奶水也可以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如果胀得发硬的乳房不容易含住,可以用手先将乳头和乳晕挤揉一下,变松软后再让宝宝含住。在哺乳前按摩乳房内侧有助于奶水的流动及淋巴和血液的循环。也可以使用圆白菜叶来缓解淤血症状,把冷藏过的圆白菜叶去掉粗茎,在中间穿一个洞,敷在乳房上。

6、得了乳头炎,怎么办?

支招:乳头上长出白色透明状水疱就是乳头炎的主要症状。这是由于奶水残渣堵塞乳管所引起的,可以在喂食母乳前将热毛巾敷在乳房上并紧紧按住,之后让宝宝尽量吸空这一侧的乳汁。尽量避免直接用手挤破水疱,实在需要挤破可以到医院处理。

7、如果乳头内陷的话,怎么办?

支招:如果妈妈乳头内陷,一定要在刚开始喂养母乳时让宝宝深含乳头,并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含过一次奶嘴的宝宝一般就不愿意再含内陷的乳头了。但是,对于只含过内陷乳头的宝宝来说,就会很神奇地适应这种情况,母乳喂养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此时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奶水积累太多,喂食前可以先稍微挤出一点奶水,帮助乳头尽量突出,并按摩乳头部分,这样就可以让宝宝容易地含住了。

母乳喂养十三问

8、每次哺乳前都要擦拭乳头吗?

支招:母乳中本身就含有抑菌成分,每天用温水轻轻擦拭一遍乳房,在哺乳前挤出少量奶水涂抹在乳头周围就足够了。特别注意不要在哺乳前用香皂擦洗乳房,这会让皮肤保护膜和抗菌物质消失,反而更容易导致乳房出现病症。

9、宝宝吃奶后会吐奶,怎么办?

支招:宝宝 的胃是长管状的,而不是弯曲的,所以即使吃很少也容易吐奶。宝宝吐奶时如果不及时擦拭干净,吐泻物进入鼻子或耳朵会引起感染,还有可能堵住气管,妈妈们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10、宝宝不愿吃奶一直磨人,怎么办?

支招:造成宝宝不吃奶一直磨人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首先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是妈妈换了香皂;有可能是宝宝得了中耳炎,吃起奶来很难受;有可能是周围环境太吵闹或室内温度太高等环境因素;还有一个可能是宝宝吃奶的姿势不对,奶水不能很好地被吸出来。

11、我家宝宝只愿吃一边的奶,怎么办?

支招:对于宝宝来说,一边乳房的奶水量也能让他(她)的体重正常增加的话就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妈妈两侧的乳房就会变得不对称,因此要尽可能让宝宝交替吮吸两侧乳房。如果想让宝宝吮吸不经常吸的那一侧乳房,可以先提前按摩这侧乳房的乳头和乳晕部位,让宝宝吸起来更容易。如果宝宝还是拒绝吸,可以让他(她)先吮吸爱吸的一侧,把另一侧稍挤出一点奶后,再在不知不觉中换给宝宝吸,或换个姿势也能让宝宝更快地接受。

12、宝宝咬得乳房好疼,怎么办?

支招:如果哺乳姿势正确,宝宝的舌头应该在下牙和乳头中间,嘴唇和牙龈包着妈妈的乳晕外圈部分,这样是不会咬到妈妈的乳房的。如果宝宝咬着妈妈的乳房,大多时候是因为宝宝已经吃饱了,如果这时硬将乳头从宝宝嘴里抽出容易留下伤口,也会让宝宝咬得更紧,最好的办法是轻轻地捏住宝宝的鼻子让他/她自然而然地松开嘴。

13、喂食母乳时感觉很痛,怎么办?

支招:一般情况下,宝宝吃奶的姿势不正确便会导致妈妈乳房疼痛。可以先将乳头从宝宝嘴里抽出,调整姿势后再次尝试,或者让宝宝吮吸另一侧乳房。有的妈妈怕宝宝含得太深堵住鼻孔导致窒息,便只让宝宝含住乳头部分,这时敏感的乳头可能会产生疼痛感。还有可能是因哺乳姿势不正确导致乳头留下外伤产生疼痛。这时可以在喂食后涂抹一两滴奶水,并把乳头暴露在空气或阳光中。另外,奶水积累太多时也容易产生胀痛,在喂食前挤出少许可以缓解。

小编总结:

现在很多妈妈都是新手妈妈,在应对母乳喂养总是没有什么经验的,不过希望上面这篇文章提到的一些产后的妈妈们在进行母乳喂养的时候会出现的问题,能帮到妈妈们很好的度过哺乳期。

本文Hash:9a57272f569dfb0e5351f56ac56a9c9b320a7f31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