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标签快乐长大

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们和他一起分享无尽的喜悦与乐趣。初为人母的我也有赖儿子之福,除了心理上的莫大满足之外,更为我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机会……0-3岁的小宝宝正处于意识和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事是不值得尝试的。因此,当您的宝宝面对困难产生退缩或畏惧时,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该好好地检讨一下,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呢?成长小故事儿子伦伦学说话比较早,10个月左右就会说些简单的词语,如:“妈妈、爸爸”等,1岁时已经可以说出一些较完整的语句,偶尔还蹦出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语言方面的能力与他同龄的小朋友相比较,可谓是“出类拔萃”。这也许是我由胎教做起,坚持不懈地与他谈心、对话有关吧?虽然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做比较,但作为母亲,儿子的任何一个过人之处都是我的骄傲!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立即使我的“骄傲”烟消云散。那是在伦伦1岁3个月时的一天傍晚,我和妈妈带他出去玩,遇到了邻居刘医生,她很喜欢伦伦,平时有事没事地老逗他玩。这天,刘医生高兴地抱过伦伦,两人闹着、叫着,开心地笑个不停。忽然,刘医生转过身来,关切地问我和妈妈:“伦伦几个月了?”我告诉她:“15个月了。”,刘医生接着又问:“那他到现在为什么还不会走路?你看我们小区里好几个比他小的小朋友都会走路了!”我一时有些尴尬,不好作答,但没想到一声奶声奶气的“胆子小!”却从儿子的嘴里冒了出来。我们先是一怔,继而捧腹大笑,刘医生更是抱着他亲了又亲。回家后,细细回味儿子的童趣之言,忍俊不禁后,我陷入了深思……15个月的孩子意识和自我意识刚开始萌芽,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也相当有限,那么这句“胆子小”出自何处呢?接下来几天我仔细地观察着,一天,我终于从外公、外婆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那天,外公、外婆和伦伦一起玩,外公想让他下地自己走路,其实他以前已经在学步车里练习了很久,并且走得非常好。外公和外婆想了很多办法,说尽了“好话”劝儿子下地,可他就是不愿意,赖在外公身上不肯下来,外婆也无可奈何地对外公说:“看来这孩子胆子太小,不敢自己走路!”听了这句话,我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家长。儿子天真地模仿我们的语言,但我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无形中提醒儿子:他不行,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儿子也在小小的内心世界为自己贴上这么一个标签:我不行,我做不好这件事。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首先和家里的老人长谈了一次。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马上意识到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第三代的细心呵护与关爱,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孩子对自己没有认同感,束缚了他的成长,抑制了他的能力发展。在与长辈们探讨了一番之后,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有了他们的支持,我对教会儿子学走路充满了信心。周末到了,我又一如既往地带儿子到公园去,沐浴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伦伦在小童车里拍着手,踢着腿,兴奋得大喊大叫,趁着他的高兴劲儿,我把他抱起来,坐在柔软的草地上,给他讲一只小蝴蝶》的故事,他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听得入了迷……听完故事以后,我对儿子说:“我们去找小蝴蝶玩,好吗?”他用力地点点头,此时,我心里暗暗叫好。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带,上面有一只五彩斑斓的纸蝴蝶。我走到儿子对面,一面抖动着彩带,一面对他说:“伦伦 ,快过来,小蝴蝶在叫你呢!”儿子见我离开了他,起先有些紧张,后来被那美丽的“小蝴蝶”所吸引,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我兴奋地大声鼓励他:“再走一步,就可以抓到小蝴蝶了!”儿子此时又迈出了第二步,只见他伸出小手,一把抓到“小蝴蝶”了,高兴得大叫起来。我一把搂住他,又亲又抱,给予儿子最及时的表扬:“我们伦伦真勇敢,走路走得多好呀,连小蝴蝶都夸你呢!”光是口头表扬还不够,我又拿出了他最喜欢的巧克力,他那股得意劲挂在了他红扑扑的小脸上。趁热打铁,我和儿子玩起了“抓蝴蝶”的游戏,每一次游戏,我都试着把“小蝴蝶”的距离放地远一点、再远一点,有了信心,无论我把“小蝴蝶”放得多远,伦伦都能稳稳地抓到“蝴蝶”。以后,外公、外婆和我一起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儿子练习走路,还经常变化游戏道具,如:气球、铜铃,吹气玩具……儿子越走越起劲,而他每走出一步,我们都会不断地在旁边为他加油、喝彩。经过全家人的齐心协力,儿子脚下的路越走越踏实,而我也经常用儿子学走路的小故事来鼓励我周围的爸妈朋友:“别轻易地为孩子贴上标签,他们的成长往往超越我们的目标与想像!”[BOX]SmartQ&AQ什么是心理暗示?A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Q心理暗示有哪几种?A心理暗示可分为:无意识暗示——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是在无意识中使对方产生暗示效应。有意识暗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有意识的暗示对方,使之产生特定的效应。Q心理暗示是通过哪些方式达到目的的呢?A心理暗示一般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的,但也可以通过手势、表情或其它暗号来示意,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妈妈建议爸妈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虽然我们并没有对宝宝提出什么明确的规定,比如要求他去做什么、怎样做、看什么、听什么等,但就好像以上的小故事中发生的小插曲那样,宝宝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了一系列有规律的行为反应。应对此类情况,爸妈们最好能注意以下几点:1.对问题追根求源往往行为问题的出现只是一个外在的表象,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与之相关的心理活动。孩子的问题产生是否在成人身上,是否因为成人消极的心理暗示而造成了消极的行为表现。2.制订相应的对策父母可以共同商量,针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制订一些有效的措施,对于孩子良好的表现,应及时鼓励和奖励,并分享成功的喜悦。3.注重自身的言行成人应时刻提醒自己,在你的身边,有这么一位小可爱,他(她)有一双渴求的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倾听着你的只言片语。只有心理暗示运用得当,才能使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文/丁彤华东师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专家本文由聪明宝宝》提供

孩子长大的标签:分床睡

何时让孩子独自睡觉,是孩子成长的标签。这个成长分水岭要把握好,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太早或太晚都对孩子发育不利。他提醒说,太早分房睡和太晚分房睡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3岁以后可开始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最适合,但上小学后还没分房睡,就有些晚。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因人而异,要看孩子的心理年龄、胆量、独立性、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以及家庭的具体环境等因素。典型案例:30岁男人需跟母亲睡同一个房余金龙说,在他治疗的病人中,不少是儿时到了很晚还跟父母一起睡的,有的是到了十多岁,甚至是到了20多岁还跟父母睡一张床。“我治疗过一个难治性强迫症男患者,他已有10多年的病程,辗转到多家医院治疗。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已经30多岁的他,尽管家里有很多房间,却还要跟母亲睡在同一间房。上个月,他爷爷去世时,他一定要妈妈坐在他床边给他讲故事才能睡着。”3岁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太早太晚都不好。”余金龙说,至少要等到孩子满3岁后才考虑分房睡。他认为,孩子太小时跟父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让孩子在3岁前跟母亲分离,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母亲没有了,或认为被母亲抛弃了,从而伤害到心灵。他说,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了母亲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在3岁前,会有一件特别喜爱的东西,如一个公仔或一条毛巾,每晚睡觉时一定要抱着睡?”余金龙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个公仔或毛巾就是母亲的象征,抱着它睡,就可以确保母亲不会离开。所以,即使很旧很脏了,你也很难从孩子身边拿走它。因此,让3岁以前的孩子跟父母分房睡,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上学后分房睡:成年后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同样,太晚跟孩子分房睡,孩子成年后则有可能患上某些精神疾病或产生心理问题。”余金龙说,比如产生各种焦虑障碍或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他说,他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男孩患了社交恐惧症,都读高中了,每晚都还要妈妈陪他睡才能睡得着。“每天晚上,他的父亲都要等他们母子睡了以后,才去把孩子的母亲抱回自己的房间。”余金龙同时指出,有些女孩也会有恋母行为。“现在这种现象好像还越来越多,尤其是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和父亲地位过低的家庭,更应重视这个问题。”专家建议:5岁左右较适合分房睡余金龙建议孩子3岁以后可以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分房最适合,“如果上小学以后还没有跟父母分房睡,就有些晚了”。“为什么5岁左右分房睡最适合呢?”余金龙说,4~6岁是性蕾期,孩子在5岁左右,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分开睡,可以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不过,他说,对于坚决不愿分房睡的孩子,也不要强逼,家长要多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孩子可接受的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诱导孩子分房睡,如果成功了,第二天,应对孩子的勇敢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通常在一周后,孩子就很乐意自己一个人睡了,并且从此大多不愿意再跟父母睡。小贴士:跟孩子分房睡有技巧1.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孩子的房间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于随时观察孩子的 况;2.刚开始分房睡时,一定要在睡前陪伴孩子,拥抱孩子;3.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做好自己入睡的心理准备;4.孩子入睡前尽量不要太兴奋,不要看电视,不在睡前批评、斥责孩子;5.临睡前让孩子排空小便,尽量不起夜;6.告诉孩子,你的房门不会锁门,只要他需要帮助,一定可以得到帮助;7.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待孩子康复后再让其独自睡。

推荐

男孩分床太晚易导致性早熟

分床会不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快乐胎教,让宝宝笑着长大

  胎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事半功倍的事,我们不重视胎教,却等孩子出生后启蒙,让孩子学这学那,大些就上各种兴趣班,然后就是请家教,想上重点学校就托门子交赞助费……这种培育方式苦了大人,毁了孩子。真正的捷径是做好胎教,达到优生,才能进一步优育。

  如今,很多孕妈妈们都在努力的寻找一种最好且最有用的胎教方法,想借此更好的影响胎儿。事实上,实践证明,快乐才是最好的胎教。在胎教的过程中,孕妈妈整个孕期的情绪调节显然显得非常的重要。因此,调节孕妈妈的孕期情绪,心情快乐才是最好的胎教。

  孕妇的情绪可以通过内分泌的改变来影响胎儿的发育,孕妇如果在怀孕早期的不愉快心情,往往可以借助母子沟通的方式而影响胚胎。研究显示:孕妈妈情绪不佳,长期过度紧张,如发怒、恐惧、痛苦、忧虑,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出生的宝宝好动,情绪不稳定、易哭闹、消化功能紊乱、发病率高。

  妈妈与宝宝拥有共同的血液循环,当妈妈情绪不稳定,经常悲伤或亢奋的话,胎儿也会感觉得到。怀孕初期因为很多的生理不适而影响心理,应尽量保持开朗的心情。妊娠1个多月,孕妇情绪过度紧张,可能导致发生兔唇;如受到惊吓、恐惧、忧伤、悲愤等严重刺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紧张,使大脑皮质与内脏之间不平衡,关系失调,引起胎儿循环紊乱,严重者可直接导致胎儿死亡。

  经研究发现,孕早期的孕妈妈情绪波动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导致流产或生育出畸形儿的几率大大增加。当母亲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惊吓、忧郁、悲痛时,植物神经系统活动会迅速加剧,内分泌发生变化,释放出来的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血液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孕妈妈情绪低沉还会直接影响食欲,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很不好。

  人类大脑下垂体的激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情绪有关的激素,当情绪不好的时候,人体会分泌一些肾上腺素、压力激素或是紧张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及整个子宫环境来说,都会产生比较坏的生理反应。另外一种则是良性激素,也可以说是快乐激素。快乐激素能够让一个人的心情好起来,它从妈妈的脑部开始分泌之后到达全身,当然也会到达子宫的血管,通过脐带送到胎儿身上,由脐带血管的放松过程中,提供给胎儿更多、更好的养分和氧气。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胎儿,促进胎儿大脑皮层更好的发育。

  事实证明,孕妈妈如果能在怀孕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和心态,并且能坚持对腹中的宝宝进行适当的胎教,那么宝宝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听力、适应力等就会高于未施胎教的宝宝。

  所以,虽然妊娠过程中孕妈妈会因为妊娠早期的种种不良反应而导致情绪很不稳定,但也要注意及时疏导,使胎宝宝保持安宁。情绪是先理智而发,但要理智的去疏导。一定要谨记:孕期一定要保持快乐的情绪!古人云:养胎第一要抑制怒、忧、思、虑。只有克制了这些不良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愉悦状态,才能够很好的养胎保胎,才能更好的实施胎教,进而更好的影响宝宝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及成长!

本文Hash:2f793cd5a34822ecb23fa4b4d53dd9e77ab1ec4a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