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勤快妈妈

曾有一则报道,由于父母因急事没有回家,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不知所措的女儿竟然在门外等候了近6小时,如果不是被邻居发现并领回家中,女孩很可能就在门外过一晚上了。

艾女士说,她回来的时候,楼道里没有灯,漆黑漆黑的什么也看不清楚,开始她没在意,上到4楼才隐约听见哭声,下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孩子坐在门口哭,问了她好几次怎么回事,她才说是爸妈不在家,她开不了门。艾女士起身一看,门上原来贴着条子,让孩子回来去奶奶家里,可能是孩子没看见字条。回到家,艾女士连忙给又冻又饿的孩子做了点吃的,安排孩子睡下。

事后,艾女士说:“幸亏我昨天晚上回来时,看见孩子坐在家门口。要不,在那里坐一晚上还不冻死了……”

专家点评

这个孩子在回家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家,居然只会在门口等,而不知道去邻居家,或者给亲戚打电话,如果不是艾女士及时发现了她,说不定她真会在门外冻上一个晚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仔细想一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父母太溺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太多了。孩子的事,事无巨细都是父母亲力亲为,孩子的任务只有读书,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会变成只会读书的书虫,缺乏生存能力。

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样去解决这些突然发生的事情,不依靠别人或者不给别人增添麻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必备的生活技能。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一旦父母有事无法照看孩子,孩子的生活将不堪设想。上面这个事例说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懒”妈妈心得

孩子的事总归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父母的包办和代替只能是一时,不可能是一世,因此,不如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给别人添麻烦。

心得1: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想当个有智慧的妈妈,就应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做“主角”,你只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适度的鼓励、适宜的评价就可以了。总之,家长要做“配角”,这才是智慧妈妈的典型做法。

一位爸爸下班的时候,发现已经放学的儿子在大门口使劲地开门。原来,门锁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而很难打开。

见到爸爸回来,急得满头大汗的儿子赶紧把钥匙递给爸爸,说:“这锁可真难开,还是您来开吧!”

这位明智的爸爸并没有去接儿子的钥匙,而是对儿子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我帮忙吗?如果我不回来你会怎么办?”说着,这位爸爸做了个无能为力的表情。

儿子起先觉得有点委屈,刚想发作,爸爸又说:“你想想看,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儿子想了想说:“滴两滴油在上面吧!”可是儿子马上又说,“现在不是没有油吗?”

爸爸不吭声,又过了一会儿,只见儿子高兴地一拍脑袋。于是,他放下书包,拿出文具盒,用小刀削了一点铅笔芯的末儿,然后把这些末儿倒进了钥匙孔里。门顺利地打开了。

这时,爸爸对儿子说:“我就知道你能够依靠自己来处理问题的,这才是个男子汉!”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应该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突然停电时,怎样去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漏应该怎样去控制;着火了知道用灭火器扑灭,迅速转移 易燃品等。这样,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的情况,孩子就能顺利应对突发情况了。

心得2:鼓励孩子自己解决人际问题

孩子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解决问题的。我们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会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天,妈妈让小宝去附近书店买本书。小宝买回了书,并找回了一张10元的钱币。回到家,他把书和钱一块儿交给妈妈。

妈妈拿到钱,发现钱的一角缺失了,便对小宝说:“宝儿,你把这钱拿回去,让老板给换张好的!如果老板不给换,你要考虑好如何跟老板说,他才会换。”

一会儿,小宝回来了,手里依然拿着缺了角的钱。

妈妈问小宝怎么回事,小宝生气地说:“我让老板给换张好的,老板说我无理取闹,不给我换。”

妈妈说:“你必须再去一次,想想如何和老板交涉。”

小宝又出去了,一会儿回来了,仍然没有把钱换回来。

妈妈让小宝说一下过程。

小宝有点气愤地说:“我让老板给我换钱,不然,我就不买他的书了,可老板还是不给我换,怎么办呢?”

妈妈说:“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小宝又去了,不过这次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完整的钱。

妈妈忙问:“这次是怎么办到的?”

小宝兴奋地说:“我告诉老板,是他不诚信在先,如果他不给我换钱,我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的同学,让他们不来买他的书,他就会损失一大批顾客。老板听我说这些,就给我换钱了。”

妈妈高兴地拥抱着小宝,称赞小宝真能干。

其实,在生活中看似一件小事,让家长代劳,也许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独立处理。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不仅能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还能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得3:让孩子学习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社会是复杂的,但是,孩子必然要走上社会。因此,从小让孩子学习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要做个有心的妈妈,就得明白这个道理,并尽早训练孩子,以便在孩子长大后可以少操一些心。

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教育孩子不能溺爱,更不能娇生惯养,而是应该让孩子学习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当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时,就让两个儿子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着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这时,李嘉诚就对他俩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时,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只拿9%的股份。”

董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在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能多赚钱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听到孩子们单纯的分析,李嘉诚和同事们都笑了。但是,李嘉诚认真地对他们说:“孩子,这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不是1+1那么简单,你想拿11%发大财反而发不了,你只拿9%,财源却能滚滚而来。”

后来,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熏陶中,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不但对做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明白了怎样去处理商场中的问题以及人际之间 的关系。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雅雅:

如果您是熊熊妈妈,孩子看上了别人的东西,会如何处理呢?

巴豆:

因为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懂的什么是自己的,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去抢夺,这也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不是孩子没教育好。我会告诉他:“这是俊俊的,请你首先征得他的同意。”孩子并不会为了这一句话而放弃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得把他抱住,重复:“这是俊俊的。”大多数孩子会因为失望而哭泣。抱起他,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多么希望那个玩具是你的呀。”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用爱来安抚他,等他安静下来就会接受这个现实,并从中在社会化的进程上迈进一步。也可以引导他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别哭,咱们也买一个。”但是我发现即使买来一个一模一样的,他还是喜欢别人那个。这说明他的需求最初是那个玩具,是物质需求,而后来因为得不到,就演化为精神需求了,从得到那个玩具的过程或的心理满足。用物质来解决精神层面上的问题是无效的。

雅雅:

还有一种情况,也常常让妈妈们尴尬。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孩子占住一件玩具好长时间不下来,别的孩子也想玩,旁边家长不乐意了:“又不是你们家的,怎么就霸占着不下来。你们家长怎么教育的孩子。”这话让人很难堪。可是要是强行把孩子抱下来,孩子可能又哭又闹。

巴豆:

2岁、3岁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欢的、自己先拿到的,就是自己的,要充分满足了才肯放手。在公共游戏场所,应该遵循谁先拿到就归谁先适用的原则,所以应该尊重孩子的合理权益,先完的玩具,如果没有其他的规定,就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你可以尝试劝说,如果他愿意让给别的小朋友玩,一定要谢谢他,如果他不愿意,也要尊重他拒绝的权利。如果他有的家长说,那他以后会不会变得自私和霸道?其实,你保护了他的物权,他才能学会不侵犯别人的物权,否则他会变得害怕谦让。别的家长说三道四,那也只好顶住舆论压力,向周围的人表示歉意:“对不起,孩子先玩的,等他玩够了就会下来。请耐心等待。”当然还有更好的做法,例如劝孩子说:“这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小朋友们都有权利玩。每个人玩3分钟。”

这样的时间对等待的孩子也是锻炼,他通过等待培养了意志力,不愿等待可以选择其他的玩具,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雅雅:

孩子们打架也是常见的事情,这对妈妈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我见过两个不足2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时,一个孩子可能“打”了对方一下,其实是不是打人也不一定,被打的一方家长马上把孩子抱起来,面露不悦,好像受了多大伤害。打人一方的家长则抓过孩子的小手打了一下:“叫你打人……还打弟弟吗?你说!说呀!”孩子茫然地、迟疑地说:“不打了。”两位家长对这件小事的反应带给孩子的其实都是负面的影响。

巴豆:

对。看到家长的行为,就知道孩子的行为是跟谁学的了。家长通过打孩子制止孩子打别人,其实是把“打人”这个行为合理化了,孩子得到的信息是矛盾的:我不能打人,大人就能打人。有的家长会说:“我打他,让他也知道一下打别人会疼。”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微缩的成人,他不会记得疼痛,也不会记住这样的因果关系。打孩子的家长通常还是为了面子――你看,我在管教孩子,我可不是没修养、纵容孩子的人,以求得别人的认同。另一方家长反应也有些过度,一方面,觉得你凭什么打我的孩 ,面子上下不来,有些家长尤其受不了别人通过打击孩子来打击自己,这种反应可能会影响孩子看待别人的方式,过高估计他人的敌意。同时家长们也心存恐惧,一方害怕自己的孩子发展成为喜欢暴力的“小霸王”,另一方会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不敢反抗的“窝囊废”。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交往方式,处理得好,孩子会从中学习到交往的规则和策略,获得宝贵经验,家长对双方都要宽容。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雅雅:

如果您是熊熊妈妈,孩子看上了别人的东西,会如何处理呢?

巴豆:

因为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懂的什么是自己的,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去抢夺,这也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不是孩子没教育好。我会告诉他:“这是俊俊的,请你首先征得他的同意。”孩子并不会为了这一句话而放弃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得把他抱住,重复:“这是俊俊的。”大多数孩子会因为失望而哭泣。抱起他,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多么希望那个玩具是你的呀。”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用爱来安抚他,等他安静下来就会接受这个现实,并从中在社会化的进程上迈进一步。也可以引导他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别哭,咱们也买一个。”但是我发现即使买来一个一模一样的,他还是喜欢别人那个。这说明他的需求最初是那个玩具,是物质需求,而后来因为得不到,就演化为精神需求了,从得到那个玩具的过程或的心理满足。用物质来解决精神层面上的问题是无效的。

雅雅:

还有一种情况,也常常让妈妈们尴尬。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孩子占住一件玩具好长时间不下来,别的孩子也想玩,旁边家长不乐意了:“又不是你们家的,怎么就霸占着不下来。你们家长怎么教育的孩子。”这话让人很难堪。可是要是强行把孩子抱下来,孩子可能又哭又闹。

巴豆:

2岁、3岁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欢的、自己先拿到的,就是自己的,要充分满足了才肯放手。在公共游戏场所,应该遵循谁先拿到就归谁先适用的原则,所以应该尊重孩子的合理权益,先完的玩具,如果没有其他的规定,就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你可以尝试劝说,如果他愿意让给别的小朋友玩,一定要谢谢他,如果他不愿意,也要尊重他拒绝的权利。如果他有的家长说,那他以后会不会变得自私和霸道?其实,你保护了他的物权,他才能学会不侵犯别人的物权,否则他会变得害怕谦让。别的家长说三道四,那也只好顶住舆论压力,向周围的人表示歉意:“对不起,孩子先玩的,等他玩够了就会下来。请耐心等待。”当然还有更好的做法,例如劝孩子说:“这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小朋友们都有权利玩。每个人玩3分钟。”

这样的时间对等待的孩子也是锻炼,他通过等待培养了意志力,不愿等待可以选择其他的玩具,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雅雅:

孩子们打架也是常见的事情,这对妈妈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我见过两个不足2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时,一个孩子可能“打”了对方一下,其实是不是打人也不一定,被打的一方家长马上把孩子抱起来,面露不悦,好像受了多大伤害。打人一方的家长则抓过孩子的小手打了一下:“叫你打人……还打弟弟吗?你说!说呀!”孩子茫然地、迟疑地说:“不打了。”两位家长对这件小事的反应带给孩子的其实都是负面的影响。

巴豆:

对。看到家长的行为,就知道孩子的行为是跟谁学的了。家长通过打孩子制止孩子打别人,其实是把“打人”这个行为合理化了,孩子得到的信息是矛盾的:我不能打人,大人就能打人。有的家长会说:“我打他,让他也知道一下打别人会疼。”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微缩的成人,他不会记得疼痛,也不会记住这样的因果关系。打孩子的家长通常还是为了面子――你看,我在管教孩子,我可不是没修养、纵容孩子的人,以求得别人的认同。另一方家长反应也有些过度,一方面,觉得你凭什么打我的孩 ,面子上下不来,有些家长尤其受不了别人通过打击孩子来打击自己,这种反应可能会影响孩子看待别人的方式,过高估计他人的敌意。同时家长们也心存恐惧,一方害怕自己的孩子发展成为喜欢暴力的“小霸王”,另一方会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不敢反抗的“窝囊废”。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交往方式,处理得好,孩子会从中学习到交往的规则和策略,获得宝贵经验,家长对双方都要宽容。

本文Hash:14b59189b5f2f2eb9bcebddb31dd9ef0ce99144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