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更应注重“想法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虽然是被动在接受着教育,然而培养出一个没有想法的学生算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专家表示,孩子教育学习更应注重“想法教育”,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一所学校请孩子就学习内容自由提出“特需”,学校在师资配备等方面可以给予满足。令人惊讶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提不出想法和需求,其中不少还是成绩优秀的孩子。孩子没有“特需”,当然与长期被动学习有关。很多孩子每天被老师安排学习内容、被家长安排培训班,从小习惯了接受学习内容、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失去了兴趣驱动、主动学习的机会。等有机会自主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难有主见。同时,提不出“特需”,也与长期的“标准答案”训练有关。从小到大,应试教育贯穿全过程,多数学科考题训练的都是填写或者选择正确答案。这种“套路式”的学习方式缺乏探索余地,最终导致很多孩子“没想法”。可能有人说,“有想法”只能是少数精英的高标准要求,对大多数成绩平平的中等生来说,“没想法”属正常现象。社会分工不同、孩子志趣各异,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孩子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但事实上,无论成绩好坏,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假如孩子成绩再优秀,却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没想法”,何谈自主创新、不懈探索的动力与毅力?而对更多成绩平平的孩子来说,“不敢想”和“没想法”则容易让其丧失学习信心。这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专长、另有兴趣,但是,在以分数衡量学业和能力高下的“标准体系”中,只能拼命学习以提高分数,不敢关注其它。而万一在分数竞争中落败,又缺乏特长和兴趣支撑,很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上海青少年已在全球PISA测试中拔得头筹;在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改成果评选中,上海又夺得冠军。要问当下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答案恐怕就是孩子“有想法”。“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破题,或许可以从培养孩子的“想法”开始。

父母教育孩子应该注重方法

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都会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而不是对孩子一味的呵护加溺爱,这样不但对孩子不好,反而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父母要怎么做呢?

孩子出生后到1岁多,只有初级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到了2岁左右,孩子就出现了次级情绪,比如害羞、尴尬、内疚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嫉妒等更为复杂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就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顾及到孩子的“面子问题”了。

孩子的自尊心源于幼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尊重感。大人不要小看了孩子的面子问题。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个伤痛很难补回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懂什么,在孩子面前说话肆无忌惮,并不考虑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对他有何影响。那真是大错特错,其实,就算婴儿也是有各种情绪的!

孩子都比较敏感,他们通过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在大人心中的形象。可以说,孩子在乎自己的形象,也是要面子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面子是极为重要的,它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发展。

可是,有些父母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孩子犯了错,当众斥责他;生起气来口不择言,也许是不经意的话,却伤了孩子的面子。这些不恰当的言行,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倾向。

教育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在1岁多就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三四岁就已经能理解别人的评价了。父母触及孩子的隐私和“痛点”,即使是以说笑取乐的方式说出他经历的糗事时,也会让他觉得丢了“面子”,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

孩子与成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人,需要与成人一样被尊重。如果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心里也不会接受。

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揭发孩子的短处等,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挫败感和羞辱感,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此外,常常在外人面前受到家长批评的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以及对父母的不信任感,从而疏远与家长的关系。孩子在家长面前不受到尊重,常常是家长与孩子产生隔阂的原因。

不仅如此,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进行“人前训子”,还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等。有些孩子甚至会在这种影响下出现极度的自卑,其实极度的自卑与极度的自尊是相对应的,如果不注意引导,会在孩子的心灵上埋下隐患。一旦爆发,甚至会诱发犯罪。

做聪明的父母给孩子留点面子

平等地对待孩子

获得尊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获得成人的尊重。一个高自尊的孩子才会自爱、自信,而一个低自尊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好,怀疑自己,丧失自信。而且,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那么我们也将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

不在人前教子

当孩子在公共场所犯了错误或提出无理要求时,父母可以先用温和的语言对孩子进行体育场,用商量的语气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等单独相处时,再与孩子讲道理,让其明白自己的错误。

不宣扬孩子的缺点

中国父母以谦虚著称,当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夸赞时,许多父母都会谦虚地、刻意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和不是,这样并不是对孩子好,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真的有什么缺点,父母也要选择在小范围内进行教育,避免孩子紧张和抵触心理。

多父母都“爱面子”,却没想到孩子也会有“面子”。孩子的自尊心,是随着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在公众场合注意给孩子留面子,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给孩子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这些都是成功父母的教子准则。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教孩子学习知识更重要

导读: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1968年,因为美国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已经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她的妈妈就一纸诉状把孩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伊迪丝的妈妈胜诉了。

如果是中国的妈妈会怎么样呢?她很可能为三岁的孩子认识了字母而高兴不已,感谢幼儿园的老师教会了女儿“知识”。这可能就是在2009年的一项全球调查中,中国孩子的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的重要原因。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像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聪明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儿童如果缺乏想像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缺乏创造力,也就缺乏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而我们这一代家长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更多的是要顺从、听话,不鼓励有独立的见解,鼓励的是随大流、不能锋芒毕露,不要冒尖。因此,我们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已经为想像力的发展制造了一个固定的界限,个人最好不好逾越,最好给老师和家长固定的答案,那些荒诞不经、个性化十足的答案只会受到压制和打击。这样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文化传承下来,同样影响着现在新一辈的孩子。

相信吗?孩子的想像力也许正在被你扼杀!

当孩子兴冲冲地举着捏好的饺子面团说:“妈妈,你快看我捏的苹果!”你是否根本没搭他这茬儿,而是盯着他满手和满身的面说:“再弄看我不揍你!”

当孩子得意洋洋地拿来他的画作让你欣赏,你是否撇撇嘴说:“这是什么呀?是人还是怪物啊,拿回去好好画!”

当孩子画画的时候,你指着他画的花朵说:“哪有绿颜色的花?涂个靠谱的颜色好不好?”

当你问孩子:雪化了会变成什么,孩子回答说:会变成春天。你是否会因为孩子没有回答“水”这个“正确答案”而生气地骂他笨?

……

成年人的思维定势、对孩子的想像力的否定和批评、所谓的“固定答案”这些因素都在让孩子想像力的翅膀刚刚翱翔起来的时候,就被残忍折断的罪魁祸首。

本文Hash:0ec4376e4025937c8c1a505c5a50a13379d9c27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