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留给宝宝自己发现

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年幼的宝宝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孩子。一种方式是:母亲耐心地

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年幼的宝宝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孩子又抓起菠萝的叶子想把它拎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它真的滚动了。孩子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第一种方式使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有关菠萝的一些常识,但是由妈妈直接告诉孩子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会带回来一件新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最终也让孩子了解了有关菠萝的常识,但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父母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给父母下面这些建议,帮助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成人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

◇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

◇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更不要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给他提些建议;

◇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宝宝何时会发现自己的存在

摘要:宝宝何时会发现自己的存在,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在询问:宝宝从什么时候才能够理解自己的独立存在?一些研究认为婴儿至少在出生一周内,或者根本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存在的意识。而有些研究者却..

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在询问:宝宝从什么时候才能够理解自己的独立存在?一些研究认为婴儿至少在出生一周内,或者根本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存在的意识。而有些研究者却不以为然。这一切发生在不能说话的宝宝身上,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自我觉知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前提

知觉是婴儿发展自我意识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仅仅出生一周的宝宝就可以模仿某个成人的面部表情,这说明宝宝从出生一开始就可以将他们的视觉和运动反应相联系起来,这也成为了宝宝们认识到“我可以对这个世界做出反应”的奠基石。研究表明,在出生一个月后,“自我”变得更加清晰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宝宝在4-10个月大的时候,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系。

随着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明白了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自己可能就是一切事件的起因,自己可以对外界世界施加某种影响。比如宝宝喜欢吧橡皮鸭子塞进嘴里,咬得吱吱响,这可能意味他们可以把自己和这些玩具分开,并且可以对它们做点什么。此时宝宝也会感到自己可以使妈妈和爸爸出现不同的反应,“我可以通过哇哇大哭,让妈妈来抱我”宝宝可能会有这样的小想法。

心理学们对1~2岁的宝宝进行镜像实验来探索他们的自我意识。1岁左右的宝宝会对镜子里自己的影响微笑或者嘟嘟囔囔,而心理学家们并不认为这能够代表宝宝出现了自我认识,但相比较看别的小朋友的同步录像,他们更喜欢看自己的同步录像,这说明他们更喜欢看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小影子。这一行为特点更加清晰的表现在了14个月大的宝宝身上。

自我认知随着对“他人”的识别和“他-我”识别的增加而发展,当宝宝更加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他人。对他人感受的理解也说明了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2岁左右的宝宝能够初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和不适,这也为他们今后的同伴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自己信息的评价形成宝宝的自我评估

宝宝一天天长大,他们发展出更深一层次的自我概念即——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来自于宝宝对自己信息的评价——我是不是一个好孩子,我是不是讨人喜欢?宝宝们常常会形成初步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被认为是自信心的起源,不仅仅影响孩子的认知,也在社会化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宝宝2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注意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成功或失败的反应,他们对爸爸妈妈赞赏或批评的反应非常敏感,在他们获得赞扬或成功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高兴,相反则会表现失落;3岁的宝宝则会明显的去选择那些他们擅长的且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活动。这种成就感的冲动会在幼儿园里达到最高值而保持到四年级时开始回落。

父母反应风格的影响宝宝的自我概念

孩子的自我概念深深地受到了爸爸妈妈的态度、期待以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爸爸妈妈对自己宝宝的认知可以很大程度上预测宝宝的自我认知,也就是说,宝宝的对自己的概念就是爸爸妈妈对宝宝态度的一面镜子。有研究也表明爸爸对于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有更重要的作用[i]。例如心理学家们让一些孩子与爸爸或者妈妈共同完 成一些任务,然后根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互动将孩子分为“高自我评价组”和“低自我评价组”。他们发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两组孩子的妈妈与孩子的互动没有显著地差异,然而那些“高自我评价”孩子的爸爸却明显的表现出温和、积极支持的态度。之后的研究也发现,让一些大学学生回忆父亲与他们的互动关系,那些在大学中表现出色的孩子往往一直能够感受到爸爸的支持和鼓励。

宝宝提出的“为什么应引导他自己寻找答案

导读:反之,若对宝宝的提问不予理睬,将会大大挫伤宝宝的积极性,失去锻炼宝宝思考能力的良机。长此下去,宝宝还可能会变得不愿与父母交流。

3岁的宝宝会经常纠缠不休地问“为什么”,有的问题莫名其妙,会让父母感到困惑。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感到高兴才是。这说明宝宝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萌生探求事物因果关系的求知欲望。

若父母对宝宝的提问表现出兴趣,耐心、亲切地回答他的问题,他就一定会说个没完,或者高兴地将自己找出的答案告诉你,或者根据你的回答,继续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思考问题的能力会得到一步步的提高。

反之,若对宝宝的提问不予理睬,将会大大挫伤宝宝的积极性,失去锻炼宝宝思考能力的良机。长此下去,宝宝还可能会变得不愿与父母交流。

在回答宝宝的“为什么”时,父母应这样做:

注意自己的态度,耐心地听宝宝提问,对宝宝提出的“为什么”作出积极反应;讲究语言艺术,巧妙地引导宝宝自己找答案,可以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开拓思路;留给宝宝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本文Hash:ab281d88232dd8f9050bf7dfd725b697797de9c3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