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榜样其实并不容易

习惯,是一种自然、稳定的状态,它不在意识层面,而是隐匿在下意识层面。因此,习惯也会无时无刻、不知不觉地从人们的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不是有句俗话吗?习惯成自然。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不能说谎、不能随地乱扔东西的同时,父母却陋习难改。试想,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又什么用呢?由此可见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真实地体现出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起着多么大的影响。父母教育孩子,无非就是想让孩子把父母所希望他做到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可见,习惯与教育密不可分。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习惯,已不仅仅局限于人的某一种行为,而是行为根源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以此推断,只要你更正了自身不好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也就可以坚决地与自己的坏习惯说再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榜样!一、以身作则做父母家庭是最容易表露出习惯的环境,大人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观念,久而久之,使孩子们也养成了这种习惯。另外,言教不如身教的观点也在向家庭教育叫板,成人的言行不能一致,孩子自然不会乖乖听话;成人无法接受孩子从外界带来的新观点,孩子也会不知所措。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认为自己只*说教而不以身作则就能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父母是在自欺欺人。很多父母都爱对孩子说大道理。社会学家于海教授说,道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道理也未必真的能支配人的行为,否则的话,恐怕世上会出现很多完美的、全能的人。道理更不为孩子所理解,他们还没有理解道理的资历。这也就是说,只有日常的、潜移默化的、直观的事物才容易被孩子接受,这其中,习惯教育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教育。如果父母一边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一边却自己打着麻将,那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以身作则,才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此,以身作则,才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二、父母在教育观念中存在两种恶习于教授指出,中国人有很多可贵的好习惯,例如尊师重教,重视教育和培养,中国人对于教育投资更是乐此不疲,但与此同时,教育观念上的恶习也正在影响教育的结果。1、言行不一,说教无理如同前面所举出的例子,父母边打麻将边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言行不一的教育的确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尤其对于2-6岁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只要父母的行为稍稍偏离的轨道,孩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会立即产生动摇。不过,在一个家庭中,要完全做到言行一致的教育是很难的,而且正因为习惯表露的自然性和无意识性,人在坏习惯表露时往往不会觉得自己不好,而在要求孩子做到连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时,也不会拿自己的行为习惯作为反思。并且,社会的大环境有时会促使一代人被传染到一些陋习,例如,大男人到了公车上与妇女、儿童抢位子,而在亲戚朋友面前却表现得彬彬有礼;孩子爱劳动,父母说他多管闲事,这是价值观念上的分歧;还有一些是礼仪与教养方面的问题,会让成人看起来不体面。因此,当自己的坏习惯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时,承认错误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以下的第二条观念恶习所要讲述的问题。2、不平等的家庭关系在许多中国家庭中,父母习惯占有和支配孩子,这就造成了家庭里的不平等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占有观点,会阻碍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溺爱。父母们在没有充分了解、理解孩子 的天性之前,就把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全部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被这些要求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父母会和孩子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于教授指出,现今社会,中国父母还是把对孩子的智力要求放在第一位,而智力要求的评判标准仍然是考试和成绩。这使笔者想到本刊的主旨: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也是要引导现代父母去挖掘孩子身上的个性特点,并且鼓励孩子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应该留给大学的老师,而是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贯彻到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拿手的,但每个人都又并非全能的道理,他们就更能理解父母身上的缺点和坏习惯,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教育效果。三、放下架子,改掉陋习由于父亲和母亲本身就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不一致,他们所秉持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夫妻双方在相互沟通时,或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放下架子,做到合情合理。于教授建议,父母最好意识到成人的观念更新总是没有孩子快。因为成年人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对外界新事物、新观点缺乏敏感性,而孩子接受新事物却非常快,并且由于他们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吸收的角度和表现出来的形式往往也会另成人大吃一惊。于教授在最近编写的书中提到:我儿子居然在我的眼皮底下把电脑摸得滚瓜烂熟,可我却一直没有发现。可见,他们所掌握的新知也许是成人值得学习的。目前社会上流行“小手拉大手”的理念,也就是让孩子来帮助大人改掉自身陋习,于教授对此深表赞同。育儿育己,父母教孩子时,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并力争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这样的父母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实习编辑:朱清银)

爸妈这样做孩子容易不合群

爸妈平时多多示范交往的技巧,教宝宝使用礼貌用语,教宝宝友爱同伴,多多分享,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演练,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爸妈这样做孩子容易不合群

和同伴的交往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起来,与其他宝宝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慢慢让宝宝学会自己处理。包办代劳,事事为宝宝出头,是不可能让宝宝学到交往技能的哦。

不想让宝宝吃亏,于是教宝宝怎么霸道,暂时是不吃亏了,可长久以往只会让宝宝陷入被其他宝宝“孤立”的境地,得不到来自其他宝宝的友爱之情,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环境里,性格只会变孤僻哦。

1、因为玩玩具发生“争议”,对方爷爷竟然过来推了宝宝一把

带宝宝去公园时,碰到一位爷爷也带孙子在玩。他要玩我家宝宝的玩具,宝宝很大方就给了他。宝宝也想玩他的玩具,可他不给,宝宝就“抢”了,两个小孩就抱在一起打。没想到对方爷爷马上就跑过来帮忙了,宝宝被爷爷推得摔了一大跤,这个爷爷还骂我家宝宝,说她没教养。我家宝宝倒还摔得很开心,还以为是在玩呢。

2、没有危险的话,请让宝宝自己处理

作为家长总担心自家宝宝受欺负,殊不知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差的小宝宝来说,相互间的肢体语言正是他们的交流方法呢。除非会发生危险,大人最好不要干涉,这本来就是两个宝宝间的游戏,要让宝宝自己进行“交流”。如果事事都要插手并不利于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让宝宝变得依赖,到很大了也不会自己处理和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这会影响宝宝自信心的建立。

3、对方妈妈竟然帮自家宝宝抢我家宝宝正在玩的东西

很多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玩,我就在很远的地方看宝宝怎么玩,结果就有一个妈妈看到我家宝宝小,似乎又没人管着,就抢她玩的,给自己的宝宝玩。我家宝宝就自己玩别的去了。

看到一些妈妈,明明自家宝宝做得不对,欺负其他宝宝,也不进行批评,根本无动于衷。

宝宝不小心被别人碰了一下,妈妈就说是别人故意碰的,大呼小叫的,这样霸道,宝宝会有样学样,根本不能学会宽容别人。

4、从长远看“霸道”宝宝吃亏更大

如果宝宝受到欺负,教宝宝忍让、不用理睬,这一来可以躲开“小霸王”避免受到伤害,二来也可以培养宝宝谦让、宽容的品质。大一点的宝宝,要教他为自己据理力争,一味退缩也对宝宝健康成长不利,变得胆小怕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教宝宝告诉对方宝宝“我正在玩,玩好我给你玩,好不好?”或者“这次我让你。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玩游戏应该要排队的。”听到宝宝说这样的话对方妈妈也会脸红吧。

培养一个“小霸王”虽然占了眼前的便宜,从长远看是很不利的,宝宝只会越来越自私,并且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待在一个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环境中也是很痛苦的。

5、过分维护甚至包庇自家宝宝,认为宝宝天下无双,对其他人出言不逊

我家爷爷就是的,老是说人家小孩难看,我家宝宝最好看最白。有次宝宝生病了,他就说宝宝不生病,让其他小朋友生病去。

有次搞六一活动,宝宝爬得老高,另一个同学要跟她学,我就说了一句,当心摔跤。人家外婆就不乐意了:“就你家孩子行,我家孩子爬就会摔倒。”。

我家外婆也很虚荣的,老是要宝宝在其他人面前“表演”念诗什么的,我觉得这样会让宝宝有压力的,万一背不出怎么办,以后也不愿学了。

6、唯我独尊,只会让宝宝不合群

家长 自视甚高,宝宝自然也目空一切,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是非观念,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无法和其他宝宝合作,不仅不会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更谈不上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了。久而久之,宝宝不但就会觉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优越,其他宝宝也不会喜欢跟他玩,最终导致宝宝不合群、性格孤僻。

另外,家人太过宠爱也会让宝宝有压力,害怕达不到家人期望而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小编总结:对于孩子之间的交往一般的小事家长不要过多的干预,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导致宝宝不合群从而影响宝宝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其实并不是不爱动脑筋的不一定都是“坏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其实在众多的家长眼中听家长的话,不擅自捣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反之则是坏孩子。最近,也有不少家长跟我反映,为了了解孩子的掌握程度,家长经常会试探性的用一些问题来考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做法,往往收不到效果,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感觉他根本不动脑子,就说不知道,家长十分担心,向我求助有什么好的方法。

其实,孩子不爱动脑筋,我们也可以辩证来看,并不是说不爱动脑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有时候恰恰相反,不爱动脑子的孩子可能是最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说不知道。

孩子在回答家长说“不知道”的时候,存在4种可能性,第一是家长提的问题可能真的超出了孩子所掌握的知识的范围之外,孩子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觉得无力回答,于是说了“不知道”。第二种可能是,不管问题容易或是很难,孩子都懒的去想,回答“不知道”会更容易结束这个话题。

第三种可能就是,孩子其实很清楚问题的答案,只是他们觉得家长“太傻”了,居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十分懒散的回答“不知道”。还有第四种可能性,就是家长平时对待孩子严厉过了度,孩子不敢贸然回答家长的提问,害怕回答了之后可能会遭来家长骂,比如“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之类的。

因此,回答“不知道”会更好下台,这种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之下已经开始觉得有些自卑,缺乏自信。因此,这么总结下来,孩子会回答“不知道”主要有4种原因,一是真的不知道,二是懒的思考,三是不屑回答,四就是不敢回答。

对于那种不屑回答的孩子,家长们应该窃喜,自己的孩子的掌握程度已经远远的高于自己的理解,对待此类的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更有挑战的问题,给他们更高的起点。因为,如果孩子一直处于很轻松就能解决问题的状态下,孩子会逐渐变的懒的思考,所以,必要的时候必须给孩子设定一些难过的点,让他们通过克服一些困难去解决事情,才能让孩子习惯动脑子。那如何判断孩子是懒的回答还是真不会回答呢?其实,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通过观察孩子的作业就可以发现,因为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孩子都会有一种向上的心,不会隐瞒自己的实力的。

对于那些懒的思考的孩子呢,家长们就该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平时惯坏了,让孩子衣食无忧,都不需要思考问题了,一遇到问题就懒于思考。家长们应该放开手,培养孩子一些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让他学会用思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那些不敢回答的孩子,答案很明显,家长要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与孩子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鼓励孩子勇敢的说,即使说错了也不会被骂,可能还会受到表扬。

还有一种是真不知道的,那其实也很容易解决,就是多陪孩子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编辑

不爱动脑筋的不一定都是“坏孩子”,一旦教育到位了,“坏孩子”更容易变成好孩子!

本文Hash:c1ff7eba1f5784100e377a3c61b7322741367d7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