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做孩子的榜样当孩子的伙伴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该是孩子的搀扶者,而只是一个引导者,孩子在受挫跌倒后,引导他们自己勇敢站起来继续前行。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主能力,以及挫折忍受力。根据研究发现,这与孩子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不让他学习到不好的行为,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私塾的旁边,才定居下来,孟子也因为从小跟着私塾的老师学习,耳濡目染之下,成为中国伟大思想家之一。挫折忍受力的训练也是一样,它不是加法、减法,上一堂课就可以学会,当然也不是一种知识,查字典,翻百科全书,背下起来就好。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积极地应该要怎么面对、解决、处理,才知道挫折不过是一个转弯,每一次的危机都是转机,当孩子学会独自面对挫折后,回头再想一想,孩子将会发现自己比原来更加坚强与茁壮。

每个孩子即将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当他寻求解决方法时,将从他的生活周围搜寻相关经验,就像玩积木一般,孩子看着别人玩,自己就会走过去,拿起积木,你不需要教他,他就会从脑海中寻找范例并且尝试,所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典范,是很重要的元素。而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教养原则。

婴儿期

六个月以前的孩子,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行动能力的,他只能被动地被照顾者捧抱或躺着。当孩子躺在床上的时候,别只是让他看着天花板,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放一些音乐,或是有声故事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靠听力学习,而优美的音乐可以培养他对声音的敏感度,我也建议照顾者不需要经常更换音乐,熟悉的音乐可以让孩子的心里有稳定的感觉,并且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从小就开启孩子学习以及观察的心智,并培养他稳定的情绪,未来他在面对新事物时,自然可以运用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学习能力。有关研究指出,孩子的学习能力强,相对来说,挫折忍受力也会比较强。

六个月之后,到孩子会讲话之前,其主要发展的是大肌肉能力,例如坐、爬等动作,孩子需要经过一些努力,协调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才有办法完成翻身、坐起来、移动身体等动作。对孩子来说,这些学习过程是很重要的,也是身体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孩子挫折忍受力的启蒙时期。父母可以经常抱着他,面对他讲话,对他做各式各样的表情。甚至能够让他听各种语言的儿歌,借此训练听力,因为听力是宝宝主要的学习管道,家长应该善加利用。

除此之外,这个时期是脑部发展的关键时刻,尤其是专门负责感觉统合的小脑和延脑,对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不过,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学习,直接把孩子放在螃蟹车里,虽然孩子可以自由行动,但因为太容易借由外力到达目的地,而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导致孩子没有办法体会“经过努力才能收获”的乐趣。这样,父母将有可能造就出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的孩子。因为对孩子来说,他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很容易就能到手。

当孩子的年纪稍微长一点,他的行动力更强,父母就能够依照孩子的发展,给他超越当时能力的一点点挑战。例如,当孩子开始爬上爬下之后(大约十个月左右),我们可以把玩具放在沙发上,让他自己爬上沙发拿他想要的玩具。

一岁以前,孩子的作息以睡眠为主,主要的教养宗旨为: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拿什么、做什么、在哪里活动等,建立教养的规范,奠定规律生活的良好基础。值得 意的是,当孩子哭闹时,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哭声停止,再以正面的语言和孩子对话,以“应该、可以”替代“不可以、不行、不要”,借此让孩子知道他能做的事,而非强调他的错误。

当孩子在学翻身、爬行、站立时,父母要尽量让孩子自行探索,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当孩子玩耍时,不要动手帮孩子收拾玩具,而是和孩子仔细明确地讲解整理方法,并先看看家里是否整洁,若是家中的环境乱七八糟,将无法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也会失去教导他们收拾的意义。

在这个阶段里,虽然孩子还小,我还是不建议让他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给他多一点的挑战,使孩子在受到挫折的过程中累积经验,他会发展得更好、更快乐。经历挫折能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摒除负面影响,并且增强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与自信心。

温暖小贴士

所谓的感觉统合,是人类的大脑协调控制全身的一种能力。例如,可以用手稳稳地接从远方飞过来的球。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大脑必须要根据将眼睛接收到的讯息,精密地计算球的速度与落点,然后促使手、脚移动身体接住球,这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能力。简单来说,也就是协调身体各个部位,使其完成动作的能力。

多位小儿复健科的专科医师指出,没有经过爬行的孩子,在未来发生感觉统合问题的比率将会高于其他孩童。举例来说,在螃蟹车上长大的孩子,虽然能够很快地学会走路,但因为他没有经过爬行阶段,对于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

婴幼儿期

大约一岁半到三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学会走路,正处于学习讲话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延续前面提到的,持续让孩子听音乐、故事,并且设置比孩子当时的发展再困难一些的挑战之外,当孩子开始用语言表达他的想法时,就是他练习发音的重要时刻。

除了鼓励孩子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之外,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以正确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即使孩子自行简化为娃娃语,家长也不需要以娃娃语和孩子沟通。千万别忘了孩子的学习主要来自于模仿,所以父母应该提供正确的语句,像是比较简单的句子,例如,我们应该跟孩子说:“你要不要吃饭?”而不是问他:“你要不要吃饭饭?”

除了正确发展语言能力之外,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时,我们应该要教导他正确的方法及态度,而不是认为他年纪还小,就置之不理。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当儿子不小心把书撕破,我并不会因为他把书撕破而感到生气,只是轻声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我们一起把书补起来,好不好?”然后,在他面前将书破掉的部分用胶带粘起来,这样孩子才会学习爱惜自己的东西,未来东西坏掉或是破碎的时候,他才不会感到不知所措、沮丧,反而会试着把东西修好,或是询问家长的建议。

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不会收拾玩具,事实上,如果父母从小开始培养孩子收拾玩具的习惯,长大之后,他一定可以把玩具收拾好。所以,当孩子不收玩具的时候,别只责怪孩子,家长要想一想,是否曾经教导他收拾的能力,而不只是为了寻求快速方便,帮孩子收拾呢?

大部分的孩子都只会玩玩具而不会收拾玩具,这个年龄层的孩子,玩具一般都比较大型,所以我建议给孩子一个专门放玩具的箱子,让孩子可以从里面找到他要的玩具。但是每次游戏结束之后,家长都要带着他收玩具,养成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有些不能放进大箱子的玩具,也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例如,孩子很爱乘坐的小车子,一定没有办法收到箱子里,但是可以 在家中规划一个停车格,让孩子记得玩完车子,要把车子移回原位。从小养成自己收拾的习惯,使孩子建立起对于物品的归属感,从而发展孩子对事对物的责任心,帮助孩子从挫折中学习,视挫折为机会,而非失败。

俗话说:“三岁定终生。”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能力,而是一种态度,如果三岁的孩子,可以培养出爱护物品的习惯,那么,等他长大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房间、书包、书桌整理得一尘不染。

以上这些习惯以及态度,都不是孩子能够自行发展的,而是要靠家长给他正确的生活观,像是使用任何用具后,都要收拾并且归位,东西不小心弄脏、弄坏,都要清理干净、修整好,这些规矩都是需要家长花时间规划、培养的,所以父母必须做好典范,让孩子可以有所依循,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期

四到六岁的孩子,几乎都已经进入幼儿园或是托儿所,同时也踏入了团体生活,人际关系将会变成他们需要面临的重要考验。在家里他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需要跟别人分享,但是到了校园,他必须要遵守团体规则,因为老师对孩子会有学习规矩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符合团体的规范。举例来说,孩子必须在自己的能力之内,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像是洗碗、叠棉被之类的学习。

这时父母的态度就是很重要的示范,如果家长跟老师的态度一致,就能共同协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他将会具备清楚的价值观,理解大人的要求是一致的,进而建立规矩的概念。若是家长无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原则,等于是间接给予孩子不良的示范,将来他也不会遵守团体以及社会的规范。在这个阶段,老师的角色代表一种模范,所以身为家长必须慎选学校,并且提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另外,孩子进入了团体生活,也会遭遇到和同伴竞争的挫折。下面这个真实的小故事,就让我们看到现代少子家庭的教养误区。

小乐的爸妈非常认同鼓励式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从小鼓励、赞赏孩子多,几乎没有批评过他。小乐从小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小男孩,凡事总想当第一,干什么都想获得表扬和赞赏。后来妈妈发现,小乐越来越接受不了批评和失败。例如,小乐和妈妈在院子里比赛拍皮球,看谁拍的次数多。当妈妈故意让着小乐时,他就非常高兴,可只要让他输几次,他就不开心了,“我老输,你老赢,不玩儿了!”和爸爸比赛跑步也总是爸爸让着他,如果输了,小乐就不愿意了:“又输了,不跑了。”这几乎成了小乐的口头禅。爸妈虽然有些担心,怕孩子将来经不起挫折,但是又怕打击孩子,会让他失去自信。

后来小乐上了幼儿园,没过多长时间就闹着不想去。爸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于是就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告诉小乐爸妈,因为幼儿园经常组织孩子们跳绳比赛、跑步比赛、画画比赛,小乐得不了第一,就会很生气,甚至有一次还把跑步比赛中第一名小朋友的玩具摔在地上。

幼儿大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如何帮助幼儿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是爸妈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由于爸妈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或孩子不愿落后于同伴,或孩子受到家庭过多的迁就等原因,使他们在面对失败时表现出脆弱、不自信和逃避,缺乏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时,爸妈应该帮助孩子认清自我,同时应帮助孩子增强抗挫能力,克服虚荣心,使他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爸妈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目标,让他通过学习和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另外,爸妈也要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领先,要 学会欣赏别人。

事实上,挫折忍受力的培养是在生活当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其个中意义不只是提供给孩子失败的经验,而是努力才能获得成就的认知挑战,他会知道所有的事物不可能凭空出现。当孩子能够逐步接受挑战,并且不断提升他们的挫折忍受力,相信他们在未来将能勇于面对困境。

儿童期

学龄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因此,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受挫情绪,你可以跟孩子说:“这次比赛的结果,不像你所预期的,你觉得有点难过吗?”透过亲子间的对话,让孩子知道,所有人在面对类似的挫折情境时,都会有同样感受。爸妈还可以跟他分享小时候受到挫折的例子,让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待孩子的情绪缓和之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思考解决之道。

不管孩子先前的能力如何,这个阶段的家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因为学龄期是孩子开始进入知识领域的吸取,因此,有很多习惯,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建立完善。这时,爸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举例来说,下课之后的时间,要事先规划,什么时候写功课,什么时候玩游戏,什么时候休息。孩子不会自己规划,家长必须要引导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再依照每个家庭不一样的状况修正。毕竟,在良好的规范之下,孩子才有办法慢慢养成好习惯。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特殊情况会发生,没有办法每天都按照计划进行,假如因为特殊原因,必须打破规矩,也要想好后果以及因应措施。我在这里提供一个模拟情境让父母参考。

今天是阿兴爷爷的生日,全家在放学之后,要回祖父母家帮爷爷庆生。可是阿兴的功课好多,如果回家再写,可能会写到很晚,或者到第二天早上早一点起床完成呢?他不知道要在哪个时间点写功课会比较好。?

前面的模拟情境是阿兴遇到无法在平常设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而衍生出来的疑问。这时父母可以主动带着孩子一起思考可行的因应方案,锻炼他们分析事情的方法与技巧,下次孩子再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会促使他思考更多、更完善的方法。比如可以把功课分成两部分,晚上回家写一部分,第二天早上早起再完成剩余的部分。经过父母的引导,不仅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孩子学会勇敢面对挑战,使其提升挫折忍受力。

青少年期

孩子一旦进入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似乎是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开始有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本来温顺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也不愿意与爸妈沟通,希望拥有自己的秘密与空间。这个时期,家长若能想一想自己在青少年期间的变化和行为,将能够了解到孩子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

现代人,孩子越生越少,兄弟姊妹也相对越来越少,他在家里没有机会和年龄相仿的孩子互动,偏偏这个阶段的孩子,只喜欢跟他的朋友,或是年龄相仿的兄姊谈心。所以,这时家长的陪伴就不是身体上的陪伴,而是精神陪伴,尽量提供给孩子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可以让孩子邀请朋友到家里玩,多认识孩子的朋友,也试着与他们做朋友,当孩子的朋友认同你时,你的孩子才会更加认同你!如此一来,父母的陪伴与示范对孩子才更有意义。

其实我们的孩子需要同龄的伙伴!

小伙伴在一起,彼此的行为会教给对方,哪些是可以被人接受的,哪些是不能被人接受的。这些实践经验,比成人的说教更具影响力。这种学习是成人无法替代的。

学会尊重别人

晨晨从明明手里抢走一本书,明明立即反抗,把书又夺了回来,并且告诫他,如果再这样抢他的书,就揍他。这件事让晨晨意识到应该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所有物,否则,就会遭到别人的抗议和惩罚。但是,如果晨晨不是抢明明的书,而是抢父母手中的书,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父母绝不会生气,也许就让晨晨拿走这本书,自己不再看了;也许会平静地把书拿回来,然后对晨晨解释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也许会一般地说说,再这样做,将会受到惩罚。父母的反应一般是温和的,谦让的,惩罚也是口上的。晨晨会感到,父母永远会让着他,他想怎样就可以怎样,父母的东西也就是他的东西。他会由此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所有物吗?当然不会。而同龄人的抗争会使他从小知道别人也有利益,会让他体验到什么是尊重别人。

遵守规则

孩子在家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全家人围着他转,尽心尽力满足他的合理或不合理需要,孩子由此养成任性、霸道、不讲理的个性。

而小伙伴们在一起却能约束他的专横行为。孩子们才不管你在家中是怎样的,参加他们的群体游戏活动就必须严格奉行规章。小磊参加了孩子们们打仗的游戏,大家推选昆昆做指挥,小磊不干,他说他是“当官”的,大家要听他的指挥,结果大家哄笑起来,照样做游戏’没人理他。孩子们往往是根据活动的内容和他们当中的每个人的实际才能推选头头的,如果哪个人固执地想操纵整个集体,反而会被排斥在集体之外。

"小磊,你抢玩具,我们取消你丨”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着,小磊感到伤心和痛苦,哭着回了家。通过这个惨痛的教训,他终于明白,以个人为中心,独占玩具,企图支配和控制别人,在小朋友们当中是行不通的。以后,他必须学会遵守团体规则,与别人平等友好相处,才能被小朋友们接纳。

不要为孩子挑选伙伴

孩子愿意和哪个小朋友玩,由他去。孩子在挑选伙伴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些孩子喜欢和同龄人玩,觉得能玩到一起;有些孩子喜欢和大孩子玩,觉得大孩子让人,能照顾他;有些孩子喜欢选择和自己个性上互补的孩子做伙伴。比如,内向性格的孩子可能喜欢与幵朗性格的人接近,规矩的孩子可能愿意与那些调皮的孩子接近……

大人们常常自作主张根据自己的眼光,为孩子挑选“好孩子”作伙伴。那么,什么是“好孩子"呢?不外乎是那些生在有教养的家庭中,学习成绩好,待人处事有礼貌的孩子。但是生活中不可能只有"好孩子"、“好人’。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无论是和好孩子在一起和睦相处,还是和调皮孩子在一起吵嘴打架,都让孩子积累了交往经验。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让孩子在与不同类型孩子的交往中,去发现别人身上的可贵之处及不足。比如,在组野淘气的孩子身上,会意想不到地发现他的善良心地;而一贯老实厚道的孩子身上,有时竟会表现出淘气顽皮。接触各种类型的孩子,有助于孩子成长。在成人的环境中,不是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吗?如果我们的孩子只在“好孩子”准中长大,面对复杂的社会,他将束手无策。

有些家长柏自己的孩子被年龄大的孩子欺负,就让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玩,可和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玩,又柏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没出息。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玩,可 相互学习一些知识和能力。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在游戏和社交上更有经验,在游戏中行动更熟练。年龄小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学会如何扮演新的角色,学到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则,而且大孩子会鼓励小孩子去尝试和提高游戏的精练水平。跟小孩子玩,遇到问题需要他作主解决,对于锻炼、提高孩子独立思

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社交能力強的大孩子比社交能力弱的小孩子更善于想出和完成社会戏剧性游戏。

所以,我们不要凭自己的印象为孩子选择伙伴,更不要对孩子自己选择的伙伴搞区别对待,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理孩子自由选择伙伴的权利,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敞开家门,允许孩子和任何小朋友玩。其次,向孩子逐一地介绍每个小朋友的优缺点,教导孩子学习其他小朋友的优点,注意克服缺点,以免孩子幼稚模仿,把别的小朋友的缺点全盘吸收过来。

妈妈网专家提醒,让孩子和伙伴在一起,他们会更快成熟起来。

家长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长的影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社会的范围随之扩大,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于是会出现与父母顶嘴的现象。这种情况家长大可不必担心,这是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得到正常的发展,但家长面临孩子顶嘴的时候,要注意教育方式,化解之道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

  第一,不要随便责备孩子或用抱怨的语气交谈。常常不讲方式、场合地批评孩子,是不少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孩子年幼的自尊心,渐渐引起了孩子内心的埋怨、愤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首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场合宜单独相处,方式是和颜悦色、和声细语地分析,要循循善诱,使孩子心甘情愿接受,不说贬低赌气发恨的话语,对于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真心同情帮助。

  第二,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用启发引导方式,不摆家长的架子,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的人。再者,爱顶嘴的孩子往往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为同龄人中的成功者。

  第三,多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家长要耐心聆听。对顶嘴的孩子不要谩骂,不要体罚,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这可使孩子觉得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可以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的个性发展极为有利。孩子有时会狡辩,这时你可以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明利害,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相关资讯:

本文Hash:cf4f71643fe502e3370c28a8d161796f0f0896ae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