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的礼物》与孩子探讨慷慨的本质

《艾薇的礼物》是凯特•格林纳威大奖金奖获得者的最新代表作,让孩子们懂得付出与给予,学会感恩和关爱。

作者:文/图:(澳大利亚)芙蕾雅•布雷克伍德

译:林昕

适读年龄:3-6岁,入园前和入园中的宝宝

侧重点:行为习惯、性格心理、天性教育、观察认知

本书特色:画面精致细腻,语言简洁纯粹,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中学会分享和付出,感受关爱与感恩。

很多时候,我们开心,并不是因为接受别人的恩惠,而是给予别人帮助或者礼物。所以,从小,我们就要教会孩子们付出和给予,教会孩子们慷慨和分享。绘本《艾薇的礼物》通过艾薇的故事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慷慨的本质,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分享的快乐,感受小礼物带给别人也带给自己的由衷的开心——这是一种真诚,也是一种幸福。

《艾薇的礼物》

读者评语:

给予和拥有都是孩子们经常面临的场景,也是孩子们必须学会处理的难题。绘本《艾薇的礼物》与孩子们共同探讨了慷慨的本质,是亲子阅读的最佳选择。

故事导读:

艾薇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比如,送给蜗牛一只鞋子,把老花镜送给小狗,把奶瓶送给小猫……可是,她送的东西完全不适合这些动物们,爸爸妈妈也因为不见了东西而到处找,真让人伤脑筋。不过,艾薇有时候也会送别人很棒的礼物:鞋子给爸爸穿,老花镜给奶奶戴,奶瓶给弟弟吃——虽然这些东西并不贵重,但大家都很开心。当然,艾薇虽然很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有时候也会想要把喜欢的东西自己留下来。

精彩评论:

宝宝总是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可以说到了吝啬的程度。绘本《艾薇的礼物》让宝宝看到了分享的快乐——当别人收到自己的礼物、自己的祝福时而露出的由衷喜意,自己也会满足得窝心快乐!

希望能与妈妈分享礼物的孩子

在孩子的世界里,和父母分享东西幸福的,父母的关心对孩子尤为重要,让我们来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期待分享一个典型事例在我们幼儿园,15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为孩子举办两个庆祝节日的活动――“六一”的亲子运动会和“圣诞”的亲子嘉年华,以此让父母与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在一起”的愉悦。我们一直坚持着“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每个孩子都有奖品和礼物”的原则,摒弃了“奖罚与比较”。又是“六一”,我的办公室照例被征用做了领奖室,它被布置得格外温馨,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上午10点,办公室前已经排起了小小的长队,孩子们自己挑选奖品,拿到奖品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父母分享。小小的礼物,对他们来说,有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重要。马上打开,马上触摸和探索,这就是孩子,他们与自己内在的需求紧紧地在一起,他们活在当下。“妈妈,妈妈,快一点,不要打了!”循声望去,是3岁的安琪儿,只见她一手拎着早晨我们发给每个孩子的相框,另一手拉着妈妈的手,这只手里还拿着自己的领奖票。妈妈正在打电话,安琪儿使劲往前拽着妈妈,妈妈的身体却微微向后趔着。看上去,妈妈和孩子身体的力量正好相反。队伍越来越长,安琪儿更着急了,一个劲儿地喊着妈妈。但妈妈此刻却全神贯注地打电话,对孩子的感受浑然不觉。我走上前去,快要靠近安琪儿时,安琪儿马上大叫起来:“我不愿意,我要妈妈,你走开!”看来她很清楚我的动机。妈妈停下来,但电话依旧没有结束,情绪似乎显得很激动,丝毫没有察觉到我和安琪儿之间的事情。我只好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妈妈。安琪儿一会儿拉妈妈,一会儿推妈妈。妈妈的身体在推搡中趔趄着,眼神似乎在说“你等一下行不行”。安琪儿无奈,只能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等待妈妈。显然妈妈的电话内容很长,而且好像和对方的谈话有些争执,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着很多小朋友都拿上了礼物,安琪儿更加焦急了。突然,她转身使劲推了妈妈一下。由于用力过猛,自己手中的相框“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包括安琪儿和妈妈。有三秒钟的沉寂,孩子们都本能地靠向了自己的父母。安琪儿也吓坏了,望着妈妈,眼睛里充满了惊恐。妈妈似乎并不懂得安慰孩子,她自己的情绪也忍不住爆发了:“让你等等,你就是不等,看,拉,拉,这下打碎了吧!我说了,打完电话就去,你怎么不听话呀!真是烦死我了!”说着,一下摔开了孩子的手,独自走开。安琪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委屈再也无法压抑。她终于挣脱我扑向妈妈,但此刻的妈妈也被情绪所困扰,依旧不停地抱怨着。妈妈的愤怒与孩子的绝望,就如同一起进入到了一种“孩童”的情绪世界,但同时,又在两个不同的频道中背道而驰着……小编总结: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很热烈的,但是父母如果对孩子多出伤害的姿态,孩子便会便会疏离你,所以要多关心孩子,不要用“冷暴力”去对待他们。(兼职编辑:梁隽红)

圣诞绘本:给孩子最有意义的礼物

【导语】这一个圣诞夜,你们是否还在为给宝宝准备什么礼物而发愁?有没有想过送给宝宝一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礼物?儿童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会对亲情有一种天然的需求,此时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安全感。当一个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就会自信、阳光、积极、向上。而从感情慰藉的角度上,睡前故事是调节儿童心理的绝佳方法。这一次,让我们抛开各种没有生命力的毛绒玩具和塑料玩具,选择合适孩子的圣诞主题绘本,在圣诞之夜与孩子进行温馨而快乐的睡前亲子阅读吧!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才是赋予他一生最重要的财富。

绘本源起的西方,它的概念至今也并未有统一的定论。绘本是源自日文的习惯,绘本在英文中是PictureBook(图画书)。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不过也有许多绘本是在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出来。绘本实际上包括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种类型,但二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确。

绘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为少,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须精练,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必须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因此,绘本的作者往往对文字仔细推敲,再三锤炼。更值得一说的是图,绘本利用图讲故事的方式,把原本属于高雅层次、仅供少数人欣赏的绘画艺术带到了大众面前,尤其是孩子们的面前。这些图都是插画家们精心手绘,讲究绘画的技法和风格,讲究图的精美和细节,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可以说,好的绘本中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精品。

就绘本而言,“画”是它的生命线,孩子凭借图画来读懂故事的脉络或者理解图画提供的知识、信息,因此绘本的画不是插图,它不是只为了表现文字已经表白的那部分内容,不是作为文字的“助手”来出现,而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创作,它的内涵甚至比文字讲述的更丰富。绘本通过视觉来吸引孩子,绘本中的绘画诚然可以作为独立的绘画作品来欣赏,但它不仅仅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配合或对于构图和形式审美而引起孩子的愉悦,孩子与绘本中的绘画的关系,首先是在画上看出故事或知识、信息,对孩子来说这就是读书的最初入口,画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画上表现出故事,孩子的眼睛是会发现它的。

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当然,绘本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期望,但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家表示,绘本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形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如果这时候家长能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那孩子们从刚开始接触到的就是高水准的图与文,他们将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比起那些一闪而过、只带来一时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精彩儿童 本推荐>>

(责编、设计:小洁)

本文Hash:b1c983351163b019d5ee79770fbd9238751dc08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