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爱孩子,要心里有数

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在内心酬赏自己?

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在补偿愧疚之情?

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替孩子思考?

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爱我们自己的梦想?

对孩子的爱,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应该细致讨论的问题。

偏执之爱:该给他最好的吗

小BB的妈妈,有点偏执,她抱怨自己的婆婆,居然给小孩子用一张旧的毛巾洗澡,她说,自己和孩子的爸爸从孩子一出生就打定出意,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当时,她一看到毛巾是旧的,眼泪就哗啦啦地流出来了,就觉得孩子受委屈了。为此,她和婆婆吵了一架,婆婆说,谁没养过孩子,毛巾旧点有什么关系。

问:新妈妈坚持要给孩子最好的,她和婆婆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一、给孩子好的应该,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毛巾只要干净柔软就行了,未必一定是新的。新妈妈有时候觉得对孩子好,是对自己怀孕辛苦的补偿,其实也不用太偏执了。

二、新妈妈的方法不对。可以对婆婆说,买了一条新毛巾,给孩子用吧。我用这条旧的就行了。这样可能她就接受了。没必要争执。相信奶奶也想给孩子好的,只是从她的角度来说,已经够好了而已。

是孩子需要,还是自己需要

当然给孩子好的绝对没错。

有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孩子需要,还是我们自己需要,我们需要自己感激自己,为孩子尽了全力。妈妈在这样的想法的激励下容易变得盲目,也爱得盲目。

要记得还有很多可以给孩子。平和的心境,对生活的态度,有关爱的教育,都重要。不要争一时半刻。

补偿之爱:答应他的要求对不对

三岁的女孩子,上了半年的幼儿园,全托,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哭起来悲切得感天动地。周六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会带她出去玩,走过小区的商业区,路过一家玩具店,每次都要买一个小汽车,虽然是女孩子,但从小和男孩子一样,就是喜欢小汽车。姑姑每次到广州,总是送一个巨型车。爷爷奶奶也是一样,知道送她车最开心,索性也送车作为礼物。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平时难得给孩子买东西,既然买,就买她喜欢的。

但爸爸妈妈感觉有问题,比如每次路过玩具店都买一个小汽车,如果不买,她就会大哭,哭到你买为止。

问:父母觉得,全托的孩子,父母已经有点愧疚了,孩子这点要求再不满足就过意不去了,但她的每个要求都满足,应该吗?

一、应该。小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也许在她看来都是合理的,在她不理解这是个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你拒绝她就是伤害了她。可以慢慢让她选择,是想买一辆车还是要买一块上幼儿园用的小手帕。

二、应该。与其让她哭闹达到目的,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她,你这星期在幼儿园的表现很好,妈妈可以奖励你一个小玩具。

三、买不买在其次,关键是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习惯,什么情况下可以买玩具。比如可以教育她,一个星期可以买一次玩具车,而不是每次路过玩具店都要买。在规则内满足她的要求,超过规则就要严格控制。

孩子会宠坏吗?

孩子会被宠坏吗?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不会宠坏,对孩子的爱是永远不够的。该宠还是不宠,都有支持各自观点的无数案例。家长们认为,宠爱没有问题,但补偿之爱有一点点不妥。主要是不能破坏规则。比如说,平时不随便买玩具,到周末就可以随便买,这就破坏了规则,容易破坏孩子的生活习惯。

结论是,宠爱可以,溺爱不行。但别尝试用物质 方法去爱孩子。

“圈养”之爱:能让孩子和坏孩子在一起吗

孩子两岁,正是喜欢模仿的年龄,保姆每天都带孩子去院子里面玩,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学会了许多坏毛病,比如吐口水,比如踢人。家里没有人教孩子这些,发现院子里有很多孩子是这样,所以“是在外面学坏了”。让保姆减少带孩子出去的次数。有人提议,应该搬家到“高尚社区”。

问:古代孟母择邻而居,今天需要这样吗?

一、不需要。关键是父母要多跟孩子在一起,告诉孩子对错。

二、不需要。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总会学到坏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让孩子和其他同龄人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学吐口水等,无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见得是“学坏了”。你不去强调,反而没事。

三、不需要。不赞成从小让孩子把人分类。更不能简单地分成“好人”与“坏人”。这样的想法比坏的行为习惯更坏。

“圈养”还是“放养”

参加讨论的一位父亲介绍自己教子经验,他的儿子很聪明,对文字敏感,两岁的时候,尝试教他认字,一天教几个,全部可以记住。但让孩子学习认字目的是什么呢,自己也说不出来。所以放弃了这个“教学计划”。

他开始让孩子在外面野,还有一年送到老家乡下去“野”,打架,扔泥巴,爱干什么干什么,甚至学会乡下骂人的土话,他们也不在意。现在孩子上学了,没有学坏,既不打架,也不骂人,仍旧是很爱学习的小神童。更重要的是,可以感觉到,他的心灵很健康。

这位父亲的看法不知道用什么理论可以解释,但大家觉得这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教育孩子的态度。

替代之爱:我能替孩子写发言稿吗

女儿六岁,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幼儿园里准备为大班的孩子召开一个大型的毕业典礼,典礼上将有一位小朋友代表大家致辞,想说的话可以请家长写下来,哪位小朋友的好,就可以代表同学发言。

做妈妈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毕竟孩子一直以来都比较胆小。于是,让她口述个发言稿,妈妈帮她润色了一下,让她背熟。但爸爸则认为,这样就不是孩子自己的话了。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是项荣誉,让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获得这样的荣誉不太妥当。

问:我能替孩子写发言稿吗,我想帮她成为毕业典礼的发言人,做法妥当吗?

一、妥当。甚至还可以给老师打个电话,咨询一下父母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帮助孩子,表达希望自己孩子上台的想法。今天我们替她争取这样的机会,也许会让她看到竞争的快乐。

二、不妥当。主要是看孩子的想法,如果她想发言,可以帮助她,如果她不想发言,不必勉强她。她是个胆小的孩子,可以有别的方法慢慢锻炼,没必要这最后一课让孩子太紧张。

三、不妥当。妈妈帮助写发言稿没问题,但不应该太看重这次所谓地锻炼机会,爸爸也不要太过强调荣誉,这是幼儿园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而已。

给他压力还是让他快乐

在我们内心,我们是究竟如何看待幼儿园毕业典礼的发言这件事呢。我们是不是联想到大学毕业时的优秀毕业生发言,是荣誉,是锻炼机会呢?

在幼儿园,有一个孩子获得一张奖状,上面写着“看到你每天都这样快乐,真是太好了。

”这是老师奖励给快乐孩子的一个礼物(当然,其他孩子也收到了这样的奖状)。这说明,老师已经努力营造着一个不同于成人社会的环境,而我们因为不同于老师的想法,所以可能认识有所偏差。

诚实的困惑:我们可以骗他吗

孩子四岁,爸爸有一天带孩子到天河体育中心玩,随口说,看到天上 气球没有?孩子说没看见,因为气球飘远了。爸爸说,没关系,等爸爸给你买个望远镜。后爸爸带孩子到商场买东西,看到望远镜,孩子说,爸爸,我要望远镜。那是个专业望远镜,价格在千元以上。爸爸想,答应的时候,但并没有说要买什么样的,这是失误。爸爸想不出如何不说谎能让孩子放弃这个望远镜,就买下来了。回到家,妈妈听说望远镜这么贵,很生气。

问:我们不骗他,但将来他容易受骗怎么办?

一、不买。告诉孩子,这个望远镜太贵了,爸爸可能负担不起,爸爸会选择玩具望远镜给他。让他了解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是必要的。

二、不买。告诉他这是警察叔叔的望远镜。然后带他去楼下玩具柜台买小朋友的望远镜

三、买。既然答应了就买,望远镜也是我们童年的梦想,专业望远镜能用上几十年。但告诉孩子,要充分发挥望远镜的作用,而不是单单看气球。

欺骗会让他脆弱?

参加讨论的一对父母说,前几天去看话剧,两个人都相当喜欢这出话剧,而且也欣赏这出剧的舞台布置,很想带个相机去,但是晚上女儿做功课,为了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看话剧,两个人就像平常散步一样溜出家门,不敢拿相机出来,为了避免说谎。因为拿相机就会给女儿看到,女儿会问,你们干什么去。这是一个避免说谎的办法。

对于那位妈妈的困惑,大家认可的答案是,我们不会为了他将来不受骗而骗孩子,孩子也不是由于我们欺骗他而变得不易受骗的。对孩子诚实不会让他变得脆弱,而是让他人格完美,而人格完美的孩子自然会拥有完美的人生,哪怕面对欺骗。

天才的诱惑:我们的孩子是天才吗

孩子五岁从兰州老家转到广州,孩子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外婆是英语老师,言传身教,孩子的英语口语已经相当了得。转到广州的幼儿园后,幼儿园的很多孩子参加了各种培训班,比如钢琴或者绘画,还有一年就上小学了,既然孩子的英语这么好,索性就加强英语方面的培养,爸爸认为,从外婆的“教育成果”看,孩子很有语言天分,孩子妈妈也是英语教师,完全可以承担教育孩子的工作,不如把孩子的语言天分发挥到淋漓尽致。

而妈妈认为,即使是自己,作为毕业于名牌院校的外语系的硕士,在大学做外语老师,也未必就很有语言天分。她不认为一定要让孩子的外语超出同龄人太多,她不会放弃对他的“生活化教学”,但不会过于刻意。她甚至也不赞成孩子上太多学习班。孩子自己说学习架子鼓,她就让她学了,不过显然没什么“天分”,现在已经把架子鼓放一边了。

问:既然发现了孩子的长处,难道不该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吗?

一、该。孩子即使不能以是不是天才来区分,但至少有他(她)擅长的区域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了解的,孩子外语基础好,应该强化练习。

二、不该。认可妈妈的做法。孩子在任何方面有兴趣都应该支持。即使知道他(她)未必成为一个出色的架子鼓手,但这应该尊重他(她)的选择。关键是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只是替孩子设定一个未来。

三、不一定。天分和环境有关系。孩子学习外语的环境比其他人好,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关键的客观因素,完全值得利用。放弃“天分”的想法,但也应该对后天的条件积极把握。

孩子是自己的强吗

我们是该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天才还是普通人,教育专家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这也开始让我们无所适从。有些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问题在于我们懂不懂得开发孩子的潜力。有些教育理论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 由自在,玩就是他(她)最大的天性。

孩子是不是天才,关键在于父母如何为天才定义。孩子该不该是天才,也在于父母如何认定天才的未来。

如果我们认为天才是早慧,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是希望父母重视孩子的潜能,积极地去了解他(她)。但并不是希望父母为孩子设定出一个未来。

两岁的时候孩子随着音乐起舞就以为孩子会是音乐家,决定在幼儿园报一个钢琴学习班,三岁的时候发现孩子自己买雪糕知道阿姨应该找多少钱就以为孩子会是数学家,就让他(她)去背圆周率小数点后面200位。这样造就不出天才,反而会造就出“小时了得,大未必佳”的悲剧。最需要抛弃的观念是,我们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强。

本文Hash:23779be34d86bc98c71bcb16e91d2a2db447172d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