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让孩子多与陌生人接触

家长们总是担心孩子和陌生人在一起会发生危险的事情,从而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家长的防患之心固然可贵,但是这样就正确吗?

鼓励孩子多和陌生人交流

有一个故事说,自从嘉嘉上幼儿园后,他七十多岁的奶奶就紧张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陌生人都是大灰狼”、“坏人经常扮成好人拐走小孩儿”什么的。嘉嘉妈妈稍有异议,她就会拿出一堆恶性新闻事件来证明自己多么正确。你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困惑:让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处处留心、小心提防,他还怎么建立对人基本的信任感?会不会成为一个自私、多疑、心理不健全的人?安全和信任,到底哪个更重要?

当然,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不相识的人给予的礼物以及食物,并且不要跟自己不认识的人走。但如果你的孩子从小拒绝与任何不认识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孩子今后在这个社会中生活。

其实,养育子女的一大乐趣就是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对你和孩子更加开放了!过去互不相识的两位母亲会因为都带着小孩子,而停在路边交流彼此的育儿经验;平时不会注意的老奶奶会突然跑过来和善地告诉你带孩子需要注意些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与陌生人交谈起来既轻松又快乐,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分享你的乐趣呢?

追问养鸭子的老先生他的饲养心得,或是与游乐园见到的同龄孩子唧唧咕咕一番,这都是属于孩子的乐趣。只要能保证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不妨多给孩子们一点儿自由交往的空间。对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大着呢!

在杨惠的记忆中,小时候自己每次出门前,父母都会一再地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现在杨惠已是一名白领,常常独自提着行李出远门,也养成了和陌生人随意聊聊的习惯。她觉得,只要记住古人的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要秉着一颗善心,人的善性总不会害你的。

出门旅行,杨惠喜欢坐火车,好处是除了可以看沿途的风景外,就是可以和面对面的人天南海北地聊天儿。这样既解除了旅行中的寂寞,也增长了许多见识。这种短暂的朋友,不用自报姓名,不用自我介绍,能聊的就多说几句,否则就各做各的事,要不然,凑伙儿打牌也行。

读书的时候,杨惠给同学、朋友的印象就是很害羞的那种人,轻易不与人交谈。刚出来找工作时,在招聘人的面前也是这样,问一句答一句,不懂得推销自己,展示自己。

为了克服自己的害羞,给自己信心,杨惠常常在周末去公共场所或露天广场整天整天地待着,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当有人坐在对面时,她就很友好地笑一笑,与对方开始了聊天儿。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当对方发觉杨惠并无恶意时,就会与她一起打发某个周末无聊的下午。

小编总结:陌生人不一定都坏人,只要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便可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杨惠之所以能变得如此健谈,并不是因为她天生如何的优秀,而在于她敢于很多人进行交流。家长们只要教育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就不怕陌生人了。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不接受陌生人食物

儿童安全教育有关的话题。包括面对陌生人时候的自我保护、对危险物品远离等的保护等等,在没有问题发生的时候看起来不太重要。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所以,很多幼儿园小学都有关于儿童安全教育的课程。

三天前带美美在小区附近的一个儿童服装店里转悠。以前带美美来过几次,所以老板娘认识我们。我们是当时的唯一顾客,挑衣服的时候就来回比较。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对母与子,男孩比美美小,在外面坐唱歌的儿童电车摇摆;还有一个自己来给女儿买衣服的妈妈。很快,店里就我和这个妈妈挑选了,我觉得那对母子已经走了。

美美一直在门口那里,我告诉她不要跑出去,所以她就在靠门的边上玩,我在花车那里翻来翻去的选给她的衣服。另外那个妈妈,会时不时拿起一件衣服让美美过来给比比,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女儿。

我们和老板娘时不时要说上几句话。我基本上忘记注意美美在玩什么。但孩子始终在我的视线范围里。

就在我低头看衣服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有个声音说:“来,阿姨给你水果吃。”我本能地抬头,看到那个带儿子的女人正在用塑料叉子往美美嘴里放香瓜。尽管这个女人在微笑,尽管她看上去还是友善,但此时的情景,让我迅速到了美美面前,并严肃地说:“不能吃别人给你的吃的!”美美一愣,不知如何是好。我又声音坚定地说“妈妈说了,你不能吃陌生人给的吃的。”那女人并不理解我的意思,仍然坚持要给美美吃,还说“没关系,你看弟弟也在吃”。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坚持原则的人,不过通常在朋友同事面前又会比较好被说服。但触及我原则的时候,我是很较真的。

现在,陌生人给我孩子吃的,我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吃!

我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告诉美美不能吃。

美美有点委屈,但听从了我的命令。

旁边那个挑衣服的妈妈,对那个女人说:你是不应该给别人的孩子吃的。如果是我,我也不会让孩子吃的。

买了衣服出来,那对母子还在外面。我拉着美美走过去,让美美说:“阿姨,谢谢你。但是我不要。”

回家的路上,我解释给美美听:“当你从来不认识的人,给你吃的,就算她再漂亮再夸奖你,那个吃的你无论多想吃。都不能吃。就算她嘴上说认识你和妈妈,只要你不认识她,就绝对不能吃。”美美问为什么不能吃。我说“那样很危险。就像白雪公主吃了巫婆的毒苹果。”这个故事是美美最熟悉的了,所以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为了让她记忆深刻,我说你今天差点吃了陌生人的东西,所以你要买的水果今天不能买了。

我觉得这样安全的常识尤其是意识,非常重要。而且要反复教给孩子、提醒孩子,多说几次不算为过。过了几个小时,我又问美美当陌生人给你吃的时你会怎么办。美美说:谢谢,我不要。我知道,当孩子先在言语上养成习惯,她再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时,所需要的时间和过程就不会太难了。顺便,我又说,就是认识的人给你吃的,你也要这样回答。美美问那周燕妈妈给我吃的时呢?

曾经约几个美美班的小朋友家长一起玩时,其中一个男孩子无论什么吃的,我们给他都不吃。我对他妈妈说你是怎么教育他这样的。他妈妈说“这个孩子对吃的,就没有兴趣。在家也这样,什么零食水果都不爱吃。吃饭也挑。”

可通常,大多数幼儿,都对食物尤其是别人手里的那个吃的,兴趣浓厚。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利用的就是孩子的这个特点。我没有义务劝陌生人不要给你不认识的孩子吃的。但我必须要教 自己的孩子不去接受这样的东西。

该不该让孩子过多参与集体生活?

我有一个儿子,平日里的大部分时间孩子都是独自一个人玩耍和生活,身边都是比他大不少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尝试了几次把穆萨放进同龄人圈子玩耍和生活,刚开始效果很不好,不懂得和小朋友玩,不懂得分享,依旧独来独往。我后来判断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穆萨年龄还小,还没到懂得如何过群体生活的年龄。第二就是适应能力较慢,俗话说预热慢。这一点在后来的不断尝试中得到了验证。不过随着和同龄孩子越来越多的接触,我在质疑一个问题,过多的集体化生活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以点纯属个人观点,或有偏激)对于创造力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创造思维较弱的孩子来说,随着集体化生活的增多,他们的创造能力会越来越弱,因为他们会更乐意跟在别的小朋友背后做事情与模仿,逐渐的会完全打压了他的独立创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他们觉得跟在别人后面是件很愉快的事情,至少不用费脑子。而如果他是自己一个人玩,即使他并不知道某些玩具的玩法,他也会想些办法去玩。当然对于本身就很独立且天生具有领导风范的小孩来说,这样的群体生活越多,他的创造思维就会越活跃,因为他知道,他怎么去做,会有很多小孩子会模仿他的做法。久而久之,这样的小孩创造与领导能力会越来越强。可是,这样的孩子毕竟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毋庸置疑,模仿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手段,正因为模仿,使得孩子们学会了不少东西。但我主要担心的就是模仿成习惯,当模仿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就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因为,毕竟,模仿也是最简单的学习的手段。baby/20111021/1319179061_34905.jpg"alt=""border="0"/>质疑分享意识孩子的分享意识来自于我们大人的说教,很多时候不是他们真实想法的表现,究竟这种“装装样子”式的分享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例子:当穆萨正拿着他喜欢的玩具,一个站在旁边的小弟弟流露出渴望的眼神,通常我会说,“小熊,把玩具给弟弟玩会儿”。往往第一遍的效果是没有的,我只好反复说几遍,有时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儿子会把玩具递给弟弟,而更多的时候是我把玩具从他手里“夺”过来递给弟弟。有时他会哭,有时他漠无表情。当然我知道这个结果不是他的意愿,但他是否明白这就是分享吗?对于他来说,或许是为了达到“不被我指责甚至教训”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讨我欢喜。其实很多孩子的分享意识的最终目的来自于“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在分享出自己玩具的同时,能够得到别人的玩具。这才是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也应该是孩子眼中的分享。可这真的是分享的真实意义吗?还是说只是简单的物物交换?我觉得我自己都想不明白。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时时刻刻提醒穆萨要懂得分享。因为在成人社会里,分享是一种美德。质疑争斗孩子们在一起少不了争斗,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抢东西,以食物和玩具为主。例子:穆萨和妞妞在抢一个玩具,我和妞妈在旁边观战,我会在旁边鼓励儿子,妞妈会鼓励妞妞,我们鼓励的话语基本雷同:“加油,努力抢过来。”我们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可以说是一大部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从小培养竞争意识,不能退缩,不能胆小,要坚持住,得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所以当结果是“穆萨哭着喊妈妈,妞妞拿着玩具跑开”时,我会失落,不开心,如同自己打了败仗。有时还会“训斥”儿子,“怎么就知道哭呀,下次要努力抢回来!别那么胆小,像个女孩子。”集体生活里,这种 争斗应该是时时上演的,如果每个孩子抱有的心态都是下次一定要抢回来,那么孩子们还会有和平相处的时间么?究竟该在什么时候告诉儿子要分享,该在什么时候告诉儿子要坚持,我还在不断努力的思考着......当然集体生活也有很多的好处,至少孩子明白了生活的现实,并不是只有父母爷爷奶奶的呵护,在同龄人的圈子里,没有人会让着你,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要想得到什么,你要自己想办法,受了委屈要自己承受,受了欺负要考虑如何反击。但究竟这些东西该让孩子从多大开始承受呢??这就有涉及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问题。讨论一下吧:你觉得集体生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说说你的看法吧。想要查看更多内容,请查看原帖:http://www.bjmama.com/thread-976909-1-1.html

本文Hash:06549ffa5773ff73ad154c67b188193cb04e585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