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残疾孩子一颗平常心

夏天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比尔出外散步。

在一片草地上,比尔看见了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男孩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男孩有时竟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比尔便停下来站在不远处好奇地观看,因为他还从未见过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不断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男孩手中,她微笑着,明显流露出关爱的神情,可以看出她是那个男孩的母亲。

男孩打得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比尔一眼就看出一定又是打不中。果然每次都不出所料。可那个男孩还是不停地瞄准、不停地打,母亲也很有节奏地给儿子递着石子。

比尔终于忍不住了,走上前去,对男孩的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没有转过身来,仍旧朝向瓶子的方向。

男孩的母亲对比尔笑了笑,“啊,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看着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比尔怔住了。

半晌,比尔才喃喃地说:“哦……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嗯……”比尔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比尔沉默了。

过了很久,男孩打弹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平静地递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比尔这才发现,其实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向一边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拂,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经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橡皮筋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到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

对于那个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完全笼罩下来,已看不清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比尔想。犹豫了一下,和他们说了声“再见”,比尔便转身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比尔的身后传来了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

父母感悟

要让一个生理不健全的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而作为残疾儿童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平常心,要对孩子有耐心和信心。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故事中的母亲让自己双目失明的孩子玩正常孩子所玩的游戏,耐心地递石子,面对孩子一次次的失败毫不气馁,坚信他一定能成功。

孩子最后能够成功地击中玻璃瓶,离不开母亲的一颗平常心、耐心和信心。

如果生活给了你一种坎坷特殊的命运(比如有一个故事中所描述的生理不健全的孩子),不要放弃,你并不知道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能量,你也不知道命运之轮将如何运转。因此,像故事中那位母亲一样正常待他吧,教给他应该懂得的道理,并相信他“只要做了,就有可能击中”。

你听到那一声清脆的碎裂声了吗?谁说奇迹不会发生。

给孩子一颗面对输赢的平常心

我们送儿子去学围棋,教围棋的老师是三个年轻的男老师。和幼儿园的女老师风格似有不同,孩子们喜欢他们喜欢得有些特别。我一直搞不懂其中的原因。有一天,我似乎懂了。

我很少在家,这天,我有幸去接儿子。我们和老师再见,下楼。忽然儿子想起什么似的,说:“妈妈,你等我一下。”转身跑上楼,拿了他的书包(里面是围棋记录本,平时是不拿回家的)。一到家,儿子就迫不及待地从包里拿出一支铅笔。

“妈妈,我得奖了。”

“为什么?”

“下棋呀!赢了的得两支,输了的得一支。”

“……”我愕然。尤其看到儿子满脸幸福地收好他的铅笔,我满脑子的不懂化为对三位年轻老师的敬佩!

一支铅笔,奖励的对象是明天的胜者!一支铅笔,是给今天的竞争者一个进步的起点!一支铅笔,把比赛对败者的否定清理得不留痕迹,却把老师传递过来的信任表达得实实在在!

一个孩子的父母这样说:我送孩子学围棋的目的不在围棋,而是培养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我听这样的词就觉得可笑。然而,细细品位,这位父母的话反映了所有父母共同的担心。现在孩子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学习承受“失败”,远离“骄傲”。而孩子的围棋老师却用简单的方法把“胜利”和“失败”放在同一个领奖台上。孩子们感受的不是骄傲和气馁,而是继续前进的平常心。犹如在孩子行进的路上,亮上一盏盏灯。每个孩子,前面的,亦或是后面的都清晰的看到前面的光。没有孩子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赶到前面去,反之,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因为有他们所爱的老师的奖励为证!一支铅笔,给孩子信任和自信。

三位年轻老师的教育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走向胜利的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就是我们成人都是很难建立的。无论我们多么深谙其中的道理,但我们好胜!好胜是对的,但我们不敢面对失败,因为我们太知道失败!太惧怕失败!而现实生活中,失败则处处有之。如果生活是一首歌,那么失败当是其中的低婉的旋律,和高亢的嘹亮一样,是美丽的一部分。然而道理不是教出来的,是熏陶使之然,犹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的孩子从小需要呼吸这样的空气。

看到儿子每天快乐的去学习围棋,每每兴奋地讲他的输和他的赢,我自愧不如。我可以在输的时候笑,但是假的。而我的儿子和他们围棋班的小朋友们,他们的笑是真正的灿烂。

还有什么比培养孩子的这种品格更重要吗?

我们总是研究如何教育孩子,那么简单的方法:学会奖给孩子一根铅笔吧。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找到起点!没有孩子认为自己是弱者,这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有利条件。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忽视正确心态的培养,将后患无穷。

给孩子上一课死亡教育 让孩子平常心面对

  应该说,“死亡教育”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的体现,是教育进步的好现象;可惜的是,正如许多初衷很好的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变形走样,“死亡教育”的操作形式,好像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竟有些教师把“划去一个亲人”的游戏——首先在纸上写下10个或5个(个数没有关系,可以认定)自己最亲的人,然后设想一种不得已的情况,逐个地划去一个亲人的名字,意为其死亡或永远离开——也做成了一种“死亡教育”的形式。

  这真是太好笑了。哪个孩子愿意由自己选择亲爱的人死去呢?何况,我们有能力指定亲人的离去吗?迫不得已,就可以划去一个亲人,我想倒更像是对孩子进行“残忍度”训练。

  在我看来,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死亡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遵循以下两点。

  一、死亡是很自然的。我想,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让他们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死亡。我听过两个例子,觉得做得很好。

  一个例子是说,一所幼儿园以麦子的生命历程来进行“死亡教育”。一丛麦子在孩子的手里,从发芽、成长、结穗、一直到枯老。孩子们在麦子枯老的时候,以浇水施肥来试图延长它们的生命。他们失败了,但是他们基本上也感悟到了死亡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无力抗拒,所以我们不该太执着于亲人的逝去,而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坚强地活着。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说,一位老师以树叶间的对话来进行死亡教育。秋天到了,一片发黄的树叶问树爷爷,能否不离开树端、飘落到地面上去。树爷爷指着似有若无的“叶芽”说,它们要长大。可见,老叶的离去,是为了给新叶让路。所以说,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应该的事。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优秀的“死亡教育”都是非常间接而采取感悟式的,点到为止;毕竟,我们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一旦遭受亲人死亡时能具有足够的坚强。

  二、死亡是很突然的。正常来说,死亡是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其实无法知道,身边的人会在何时何地离我们而去。曾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在外打拼的孩子,忙得连和父母通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他的心中,一直盼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再好好报答亲恩。在他看来,父母的年纪还不算很大,他应该有这个机会的。终于有一天,他“混”出模样来了,兴冲冲地回到家乡,却得知老父亲已经在一年多前过世。

  我想,很多孩子现在正安然地享受着父母打造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而心中也筹算着将来如何报答亲恩。然而,既然上天也常常拿捏不准我们的生命何时终结,那么我们何必空许遥远的将来,不近在眼前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一杯水、一句懂事的话、一个星期一次小小的家务,都非常的微小,然而其意义却并不一定比将来给父母住豪宅相差多少。

  久久健康网提示:很显然,在死亡被电脑游戏“轻巧化”的今天,对孩子们进行“死亡教育”是很必要的。但是,但愿“死亡教育”能够少一些噱头和作秀,对一些国外的做法——如让孩子到敬老院进行临终关怀,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学点花哨的表皮,因为引导很难、误导却很轻松。

实习编辑:洪雨洁

本文Hash:7bfde930e6bb4a7aca2061955e36f7f933d6f0e7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