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本“心灵存折”

  儿子从小任性且脾气大,眼见他日渐长大,可是行为习惯和礼仪道德却有“负”增长,令我揪心不已。于是,我想到一个纠正的方法,就是为儿子设计一个心灵“存折”。如果儿子表现好,就在存折里存入表扬金币。相反,如果表现不佳,就禁止当天往里面“存钱”。为了培养儿子有力争上游的意识,我故意设计了3本这样的存折,儿子、老婆和我各一本,并告诉儿子,如果一个月后谁的“财富”最多,谁就是银行行长。儿子听了异常兴奋,因为他做梦也想当个银行家。

  奇怪的是,自从有了这个存折后,儿子做事变得谨慎和认真起来,再不像往昔那样任意妄为,凡事都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每次放学回家,他就会第一时间给我“炫耀”奖励的“红花”,而我就会在他的存折里“存入”一个表扬的金币,高兴万分的他就会急急地掐着手指来回点算,最后点算出烂漫的笑容。

  一次,我们带他去乐园玩。他在最爱玩的游戏前规规矩矩地排队,即使前面不时有人插队,儿子也毫不着急,足足排了一个小时。又有一次,儿子过马路时,误跟路人没有走斑马线。我灵机一动,故意对儿子说,要取消他当日的“存钱”资格,他先是眉头紧皱,接而流下眼泪。看到儿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我的思想开始动摇。回头一看,我惊住了,只见儿子正搀扶着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婆婆过马路。之后,儿子连蹦带跳地来找我,笑容比春天里的任何一朵花都灿烂。

  我万万没有想到,小小的存折居然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让儿子明知今天禁止“存钱”,也乐于做好事。在儿子的心里,这本“心灵存折”就像一盏明灯,时刻照亮着儿子前进的方向!它也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儿子哪里需要努力改进。同时,它也是一个加油站,给儿子注满信心和动力!

送给孩子一个美丽的心灵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和2岁的女儿莉萨沿着街道步行回家。

这时,两位年长的妇女在我们面前站住了。她们微笑着看着莉萨:“你知道你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吗?”莉萨叹了一口气,把手背到身后:“是的,我知道!”我对莉萨的自负感到不好意思,就向两位女士道歉,然后我们继续步行回家。

回到家,我柔声对莉萨说:“那两位女士在说你的外表很美丽。你的确很美丽,那是上帝赋予你的。但是一个人的心灵也需要美丽。”莉萨不能理解我所说的话,只是看着我,于是我继续说下去,“你想知道什么是心灵美吗?”

她严肃地点了点头。

“亲爱的,孝顺父母,做你兄弟的好姐妹,和那些与你在一起玩耍的孩子成为好朋友。你必须关心其他人,亲爱的。你必须把你的玩具与你的玩伴共享。当有人遇到麻烦或是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应该关心他,对他付出爱心。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灵就是美丽的。你明白吗?”

“是的,妈妈,我明白了。”她回答。

我拥抱她,告诉她,我爱她,而且我不希望她忘记我刚才说的话,因为这个问题我们今后不会再谈论了。

大约两年后,我们搬到了乡下,在那里,我们把莉萨送进了幼儿园。在莉萨的班上,有个名叫吉娜的小女孩,她母亲已经去世,她父亲和一个精力充沛、热情和善的女人再婚了。她和吉娜之间显然能够建立起那种美好、亲密的母女之情。

一天,莉萨问我吉娜是否能够过来玩一个下午,于是就和她的继母商量了一下,决定在第二天放学时把吉娜和莉萨一起接到我家来。

第二天,当我们正要离开停车场的时候,吉娜说:“我们能去看看我妈妈吗?”

我知道她的继母正在上班,于是高兴地说:“当然,你知道该怎么走吗?”吉娜说她知道,然后,就由她指点路径,向通往公墓的砾石路驶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如果吉娜的继母知道这件事会怎么想。但是,很显然,去她母亲的墓地对她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她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我拒绝她,会给她一种错觉,以为她不应该到那儿去。

我问她:“吉娜,你知道你母亲的墓地在哪儿吗?”“我知道。”她回答。

给予孩子一定的心灵需求

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苏霍姆林斯基

在我们尝试着回答上一节末尾的问题前,首先要弄明白这样一个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案是相当简单的,孩子需要幸福感,尤其是当这种幸福感来自于他的父母时,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那么也许有的家长会质疑道――我已经给予了孩子最好的吃穿,让他上最好的学校,给他配备尽可能多的资源,甚至于为他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这些是否已经足以让孩子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们必须引入心理学中的需求理论,借以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生理上的需求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它意味着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病了要吃药,困了要有房间让他睡觉。

安全的需求指的是保证自己免于灾难,不遭飞来横祸,而社交的需求是要有家庭、朋友、同学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所谓的尊重需求,指的是自尊、他尊,以及权力欲等,像我们的许多孩子都希望能当上班干部,每天在同学们敬佩的眼神中生活,即属于这方面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现在我们知道的,对于被家长悉心呵护的孩子来说,前三种需求基本不成问题,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在身边人给予的尊重中,用最喜欢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愿意做的事,继而得到最大的满足。

当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的支持与信任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画好一副画、或是搭好一架模型、唱好一支歌后,他就已经因此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感,如果再能够获得家长的认可与夸奖,那么由此带来的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是幸福感,而这种感觉最好的获取源头既不是吃不尽的零食,也不是玩不完的玩具,更不是一流的学校,比起这些东西,唯一能让孩子体验到最强烈幸福的只有从家长那里得到的认同。

正因为如此,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倒不如说是用孩子对于情感的敏感性来达到的。

如果一个孩子具有了自我实现的能力,那么他从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幅画、一架模型中获得的欢乐,要远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大的多,而这也正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心灵上最好的关怀与慰藉,其价值要远胜于其他领域。

当我们了解到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之后,也就知道了孩子真正渴望得到的究竟是什么,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家庭教育的现状中时,实际的发现是――几乎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都无缘体验到这一层面的幸福。

让孩子幸福,给予孩子必要的心灵关怀,这本是家长必尽的责任,然而为想要知道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我们就必须转换视角,从家长的角度来考量这一严重扭曲的现实。

本文Hash:9bfb1dcc6f88c7331f88d1a713142f76429eec1f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