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毁掉孩子的宝贵东西

周周和苗苗、乐乐、思思一起爬小区里的那座小山,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该回家了,周周舍不得和小朋友分开,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我们家吃饭。周周挨个去邀请,“思思到我们家去玩吗?乐乐,到我们家去玩吗?苗苗,到我们家去玩吗?”三个小朋友都欣然接受了周周的邀请,孩子们都不想和小伙伴分开。

三位家长反应不一,思思妈妈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思思的要求;乐乐奶奶犹犹豫豫,劝说乐乐回家吃饭,不过在乐乐的坚持下还是妥协了;苗苗妈妈坚决不同意。苗苗妈妈起初是笑着劝说苗苗先回家吃饭后再和周周玩,苗苗不干,她就“威胁”苗苗说:“那你一个人去周周家。”苗苗说“好”,头也不回地跟着我们走了。苗苗妈妈发下狠话说:“要是你不讲理,那妈妈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把你关在家里。”苗苗毫不畏惧。见这些招数都无效,苗苗妈妈又想出一招――“利诱”,指着路边的小超市说:“妈妈到超市给你买糖吃。”苗苗眼皮都没抬,说了句“那你去买”之后继续跟着我们走。苗苗妈妈没辙了,让了一小步说:“那我们到周周家玩5分钟就回家好不好?”苗苗说:“好。”

苗苗一直比较胆小,不愿意和不熟的小朋友玩,这几个小朋友里面,她只跟周周玩,不跟思思和乐乐玩。苗苗害怕未知事物,比如月亮、小鸭子、小乌龟等,不敢参加游戏,尤其是有“坏蛋”角色的游戏,比如大灰狼抓小白兔之类的游戏。她也不敢玩游乐场的大型玩具。苗苗妈妈和我沟通过多次,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胆小。我给她分析是给孩子的自由不够,限制和保护过多所致。我曾经亲眼看见苗苗的外婆和妈妈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她,并且用“不要摘花,要不保安叔叔会来抓你”之类的话吓唬过她。我对苗苗妈妈说:“只要你们解除过度的保护,不过分限制,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苗苗一定会逐渐变得胆大的。”

现在看了苗苗妈妈对待苗苗的这些招数,我起初猜测她可能是怕麻烦我们而客套一番。我跟她说:“不要讲客套,一点也不麻烦,孩子们在一起,随便吃一点便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太孤单了,需要同伴。苗苗就是不想和小朋友分开,到小伙伴家串门、吃饭是孩子之间正当的社会交往,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支持。”我的一番解释暂时说服了苗苗妈妈,她没有继续阻止苗苗。

上得楼来,几个小朋友先去洗手。手还没洗完,苗苗妈妈就催促苗苗说:“5分钟到了,我们该回家了。”苗苗屁股还没落座,哪里肯回家呢?苗苗妈妈威胁恐吓一番没用,火噌噌噌就上来了,使出杀手锏,扔下苗苗摔门而出。苗苗委屈地哭了两声,但并不恐惧,妈妈刚出门,她便停止了哭泣。

过了一会儿,苗苗妈妈敲门进来,眼睛瞪着苗苗说:“苗苗,跟妈妈回家,你要讲理。如果你不讲道理,下次妈妈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苗苗不肯妥协。我把苗苗妈妈拉到一边说:“孩子怎么不讲理了?她只是想和小朋友玩,仅此而已。”苗苗妈妈说:“我不想让她养成不好的习惯,一玩就玩疯了,不着家了。这个习惯可不好。”我说:“现在又没有到晚上睡觉的时间,怎么是不着家呢?如果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还赖在别人家,那就真应该带走,可现在孩子只是和小朋友正常交往呀,为什么要阻止呢?”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并未能说服苗苗妈妈,她坚持要把苗苗带走。她把苗苗斜抱在身上,强行把苗苗带出门。苗苗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一边用力挣扎,一边大喊“我不回家,我要在周周家玩”。不知怎么 事,她那满脸痛苦的表情和挣扎着的小小身躯让我一阵揪心。下楼的时候,苗苗妈妈没忘笑着对我说:“不好意思,麻烦你了。”我无言以对。

苗苗妈妈是大学老师,非常不错的一个人,尽管她知道孩子胆小,也想去改变孩子,但最终却没能扭转自己落后的观念。她利用身高体重的优势强行带走了孩子,哪怕心爱的孩子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反复地哀求,她也未能心软。苗苗只不过是要和同伴多待一会儿,不愿意和同伴分开,这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被妈妈以“建立良好习惯”的名义给掐掉了。

苗苗挣扎着被妈妈扛下楼,这个孩子的内心被压制着。父母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这到底是谁不讲理?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个弱者,成人仗着自己身高体力的优势,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达成自己的意愿。这样做的恶果是:你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孩子要么抵触你,和你对立;要么屈从了你,而变得卑躬屈膝。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城市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守着一堆玩具孤单地长大,他们需要同伴,他们需要友谊,他们需要一个社交圈,他们需要到朋友家你来我往地串门、玩耍。我们成人不也会三五好友、亲戚之间串串门吗?很多人都感叹当今的城市家庭邻里之间太冷漠,楼上楼下、隔壁邻居都可能不认识。而孩子天生是最热情的,最没有隔膜的,他们很快就能跟陌生人熟络起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压根儿不认识的俩孩子,在外面碰到了,很快就可以玩到一块。这是因为孩子没有任何戒心,没有顾虑,彼此真诚。成人则顾虑太多、对人设防,表面客气、内心疏离,所以,成人世界远不如孩子的世界纯净而温暖。

重点提示: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个弱者,成人仗着自己身高体力的优势,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达成自己的意愿。

在孩子的事情上,到底是谁不讲理?很多时候是父母。父母不要利用身高、体重的优势强行带走孩子,不要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强迫、威胁孩子,孩子要么抵触父母,和父母对立;要么屈从了父母,而变得卑躬屈膝。

不要哄骗孩子吃他不想吃的东西

哄骗孩子吃他原本不想吃的东西是不可取的,那会让他无法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妈妈网育儿专家认为,把选择和拒绝某种食物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可以帮助他进行健康的营养搭配,同时可以对餐桌战争说拜拜。

当然,当孩子拒绝某些食物的时候,父母也不要立刻去做迎合他口味的食物,这容易纵容他的挑剔。另外,不要总在大庭广众之下数落他是个挑食的孩子,这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将自己和那些标签对号入座。

不要总是把最好的东西分给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适时地改变一下自己的方式,不要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这些好东西是很容易得到的,一旦他有一天得不到了,心理上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这绝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最好的都给孩子,而应根据孩子成长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时下,年轻人轻易不要孩子,一旦要了,就希望“一切都是最好的”。奶粉,喝就得喝进口的;尿布,用就得用专卖店的;衣服,穿就得穿名牌的;玩具,买就得买最时髦的。好像要是在孩子身上不花个万八千的,在孩子面前都抬不起头来,做父母的就是失职。这种观点在现代非常流行,以至于年轻父母不惜血本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月月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薪水并不高,结婚的时候为了省钱连婚纱照都没舍得拍。可自从宝宝出世后,月月完全变了个人,花钱似流水,宝宝百日照,2000元,而且还另外交了5000元,是摄影机构提供的“随时服务”,孩子什么时候再来拍照都行。宝宝的外婆非常担心:月月一个月的工资也没有7000元,这样下去,日子怎么过啊,岂不是要累坏了自己的女儿吗?

时下父母大多觉得最贵的就是最好的,为了孩子,拼了命也得买最好的,月月就是这样的典型。或许有些其他因素在作祟,比如下面这位妈妈:

阿华的宝宝已经满8个月了,但她仍然在家陪孩子,也不去上班。阿华其实不是不想上班,而是感觉孩子还小,自己还需要照顾孩子。她认为自己怎么能因为上班而耽误了孩子?虽然自己现在没上班,可是并不比上班清闲,每天要带宝宝去早教班练习,一堂45分钟的课就要200多元,贵是贵了点,可人家的孩子都上,自己的宝宝当然也不能落下。

200多元一堂课,别人的孩子都在上,自己的孩子不去那不是丢人吗?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种攀比心理会蒙蔽父母的双眼,再也无法体会生活中的快乐和宝宝给家庭带来的幸福。

家长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这种心理,是一种“育儿强迫症”,容易让孩子今后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此外,不顾家庭实力创造种种最好的环境也会给家长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从而加大了心理压力,这对孩子也是没有好处的。

育儿专家说:“现在七八岁的小孩就知道跟同学比谁爸爸的汽车漂亮,谁爸爸的汽车贵。其实,最好不要让小孩享受太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太周到的服务。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重要,并不是‘给他最好的’他就能成为最好的。”很多孩子都表现得自私,不懂得分享;攀比,做事讲排场。孩子的成长轨迹已经完全脱离了父母的期望。

在世界上,物质并不能代表一切,“爱”才是最美好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一次拥抱,一个眼神,甚至只是一个微笑,比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更为珍贵。毕竟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不可能做到“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盲目的攀比并没有必要。经常带着孩子去公园,在家里举行小聚会,多和孩子谈心,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等,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更有帮助。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作为家长就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在同伴的交往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比如可以利用节假日、过生日等机会邀请其他小朋友,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的快乐。

一天傍晚,妈妈答应儿子买 淇淋吃。可是妈妈突然想到儿子的咳嗽还没好,所以总想方设法让他少吃点。

于是,妈妈便对儿子说:“妈妈也想吃冰淇淋,行吗?”儿子很不情愿,但还是给了妈妈一口。但是儿子却开始哭闹,嘴里嘀咕:“跟原来不一样了,这个我不要了。”妈妈意识到这是儿子不愿意和她分享冰淇淋,他这么小就这样,长大还不一定怎样呢。看着儿子哭哭啼啼,妈妈很冷静地坐到沙发上,开始吃起了儿子不要的冰淇淋。儿子见状,立刻跑来抢妈妈手里的冰淇淋,没抢到,只是小手上沾上了一点,他就舔着吃。“妈妈,冰淇淋我要吃的”,儿子开始妥协,妈妈把吃剩的给了他,他吃完了,说:“妈妈,我想睡觉。”其实,妈妈知道这是他躲避妈妈的一个借口。故意说:“不想搭积木了?”平时儿子最喜欢和妈妈一起搭积木,当时,他点头了。

搭完积木后,妈妈问儿子:“今天,是谁错了?”他不说话。妈妈严肃地跟儿子说:“好吃的东西要一起分享,在幼儿园里,你不是把糖分给老师和小朋友吃吗?那就是和别人分享。可是,今天你不愿意和妈妈分享一个冰淇淋,你说,对吗?”“妈妈,下次吃好东西我要给你吃,还有爸爸。”儿子笑着说。妈妈开心地笑了。

或许,正是妈妈的坚持,才拗过了年幼的儿子,让他明白了好东西要与人分享的道理。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父母就要重视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习惯。例如,在家庭聚会,可以让孩子主持,让他来分桌子上的美食,鼓励他先分给别人,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还有助于孩子养成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

本文Hash:7bea7bb1462908ca81b7e2bee5fc7c5302945398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