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成就才女徐静蕾

【人物档案】

徐静蕾:影视演员、导演,文化经济先锋人物。代表作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伤城》、《杜拉拉升职记》、《开往春天的地铁》。一直被认为是国内较有灵气的演员之一,更因为近几年导演的几部作品,让很多人将她和索菲亚・科波拉相比。她在大多数电影中所塑造的形象大部分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003年,获第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金奖、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新人奖、第2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2010年,获得第3届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颁奖(华鼎)年度中国影视最佳表现女导演称号、第6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时,美国加州将“2010年10月30日”定为徐静蕾日;201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和第五届真维斯娱乐大典年度最具影响力电影女演员奖。

2011年3月28日,一身蓝色礼服的徐静蕾优雅地出现在电影《亲密敌人》的开机发布会现场,这部片子是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5部作品。因其自导自演电影及博客点击率在国内长期排名第一,徐静蕾有影视圈才女之称。多才多艺的她于2007年开设网络电子杂志《开啦》;电影代表作《杜拉拉升职记》中,因其书法手写体清冽优雅,独具个性,因此被开发出字库“方正静蕾简体”。4月27日,徐静蕾又正式开通腾讯微博,在几个小时内就揽获近万名粉丝。本期让我们走近这位有一点梦幻又有一点倔强的清丽女子,去一同探寻在她成长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爸爸“用功”激励女儿书法兴趣

“对,爸爸是个领导,哈哈……”说到爸爸,徐静蕾的语气里透着几份敬畏。静蕾的爸爸应该算是学前教育坚定的践行者和先锋人物。在阅读了不少有关学前教育的书之后,爸爸开始系统地对女儿展开学前教育,认字、写字、背书、算术……可想而知徐静蕾的幼年其实并不好过,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完成爸爸安排的任务。

徐静蕾第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选择了亲情题材,可是片中“爸爸”的性格却跟现实中徐静蕾的父亲截然相反,“电影帮我实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实现的梦想,我的父亲过去对我太严格了,所以有点儿羡慕宽容的父亲。”不过如今徐静蕾承认,“如果说我的审美能力和分寸感还不错的话,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时候爸爸的严格培养。”

1974年4月16日,徐静蕾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人家。父亲徐子健说:“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希望女儿这一生能过得平静、安宁、顺利。所以,在女儿的名字里取了一个‘静’字,取安静、平静之意。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为了把孩子教育好,我去图书馆里找关于早期教育的书,很清楚地记得一个日本人木村久治写的一本书里提出‘早期教育决定人的一生’的观点,就是越早开发,孩子的能力越强。”

静蕾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让她练字,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对她写字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是各个单位都需要写字好的人,爸爸认为女孩子能写一手好字,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小静蕾几乎是被按着头练字,小孩子写毛笔字自然会觉得枯燥,为了能少写点儿,小静蕾也“费尽心机”。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检查徐静蕾的作业,发现她没完成,便狠心地罚她重写两遍。可是这种惩罚的办法并不起多大作用。小静蕾总是能想出“绝招”来对付爸爸。比如,把前几天写的 字拿出来骗爸爸说是刚写的。忙碌了一天的爸爸不可能记住女儿所有写过的字,静蕾的“小滑头”便往往能够得逞。

当爸爸发现女儿的“小伎俩”后,他意识到仅凭严厉和粗暴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当着女儿的面,一张又一张非常耐心地在白纸上画制练字用的米字格。小静蕾问爸爸:“干吗要自己画?多麻烦啊!为什么不去商店买?”爸爸说:“咱们家的经济条件不宽裕,没有那么多钱去买米字格纸。再说,你练字爸爸陪你画米字格不是很开心吗?”

从那天起,爸爸无论多忙,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陪在女儿身边画米字格,这使徐静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她虽然还讲不出什么道理,但觉得自己如果再不认真练习,就太对不起爸爸了。就这样,她的书法一练就是十几年,毛笔字写得有模有样,不但能为爸爸办的厂题写厂牌,而且还获得过“中日青少年书法大赛”的奖项呢。

在徐静蕾的博客里也有关于她当年学书法的记录。“爸爸在我6岁的时候开始让我学书法,背古诗,字认得够多的时候就让我念古文、读四大名著,为此他记了很多关于儿童启蒙教育的笔记,是世界上最用功的爸爸……”爸爸的角色在徐静蕾的成长中无疑是最重要的。

藏一半爱在心里的独特父爱

静蕾8岁那年,爸爸下海创办了北京长城霓虹灯厂。刚开始没有经验,赔了不少钱,有一个月全家只有100元的生活费。为了生活,爸爸弄来一堆废料,可以从中拣些值钱的东西去卖,那段日子全家人一有空就坐在小院里拣废品。

爸爸给正上小学的徐静蕾布置了任务,每天放学后,必须拣两个小时废品。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小静蕾坐在院子里拣废品,小手冻得通红。奶奶看了直心疼,就对徐子健说:“她还小,让她回屋里暖和暖和吧!”徐子健却说:“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处处宠着她,惯着她,一旦养成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其实,徐子健又何尝不心疼女儿呢。第二天,他特意买来一双很厚的棉手套,让小静蕾戴上。见女儿的小脸冻得红红的,他就进屋取一杯热水,端到女儿面前,让她喝下去暖和暖和。然而,他就是不肯说一句允许女儿放弃的话。

当徐静蕾以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二部作品《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的访谈时,记者问她:“你的成就在增长,你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为什么还能那么冷静呢?”徐静蕾笑着回答:“我也有飘飘然的时候,但是很快会过去,我得感谢我的爸爸,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其实就是‘挫折教育’,就是‘你不行’、‘你还差远了’,就此在我心里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评判自己的标准,当我特别得意的时候,我心里自然就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千万别自我满足’。”

其实,在徐静蕾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要求虽然很严厉,但绝不是一味地打击,而是严要求下有激励。

比如静蕾的爸爸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静蕾的奶奶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爸爸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问候奶奶,然后再脱外衣、放提包。每天晚上,他总要为奶奶端洗脚水、捶背,照顾奶奶睡下后,自己才休息。家里有好吃的时,爸爸总会对小静蕾说:“快,给奶奶送去。”尽管有时小静蕾馋得流口水,但还是把好吃的先送给奶奶。一开始奶奶总是把好吃的塞进孙女嘴里,父亲发现后对老人说:“妈,我知道您疼她,可是您应该把爱藏一半在心里。您可以把好吃的做为奖励,奖励她字 得好,活干得好。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奶奶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一直配合他。

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让小静蕾在潜移默化中就将孝道印在了脑中外,更让她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更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这也造就了她即使在成名之后,性格中依然保有那一份荣辱不惊。

像教育男孩子一样教育静蕾

同眼下的青春偶像派相比,徐静蕾给人的印象与众不同,有人说她清淡如菊,有人说她芳雅如兰;而徐静蕾认为,她的气质是爸爸对她进行素质教育的结果。

爸爸始终认为,要想把文章写好,就得背《古文观止》。“爸爸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什么事情都要研究到底。而我偏偏相反,做事情容易散神,而且一般都是差不多就行了。因此小时候爸爸对我的管教很严,他对我的教育方式更像是对待男孩子,写字让我临的是浑厚粗重的颜体,而不是一般女孩子学的柳体。古文就让我背像《出师表》、《满江红》那样壮怀激烈、催人奋进的东西。懂事以后,我更愿意读宋词,而爸爸说这种婉约的东西‘容易使人感情脆弱’,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使人感情脆弱’。有一段时间,我曾一度认为背古文、读古诗、看古画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用。直到做导演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思想很现代的人。但是后来我发现,爸爸从小对我的教育,在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上是很有帮助的,我的欣赏趣味其实非常的古典。”

为了培养徐静蕾的兴趣,只要北京有美术展览,爸爸就会骑自行车驮着她去看,光中国美术馆就不知道跑了多少趟。

尽管小时候被逼着学习,但是徐静蕾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没有泯灭。学习绘画就是她自己的选择。高中的时候她开始主动要求学画画儿,背着画夹子走东串西,看景写生,找老师上课。也正是那个时候,她有了独闯社会的经历,不发怵,胆子大,后来静蕾在完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也得益于那会儿的历练。

让观众广泛地认识徐静蕾是从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开始的,《爱情麻辣烫》和《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时候港台地区的青春偶像剧已经非常火爆,而内地的这种电视剧还是空缺。徐静蕾曾在家里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样的戏肯定能火!”指的就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不过在爸爸看来,她演得最好的还是《爱情麻辣烫》。她扮演的林雨青一句台词也没有,整个形象是要通过内在气质、演技和内涵来表现的,在当时确实有不少观众喜欢她。

徐静蕾说:“现在的我,对妈妈是生活上的依赖,对爸爸则是精神上的依赖更多些。”她认为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小时候觉得父母是什么都能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你依赖他,长大以后你会发现要自己面对很多东西,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他也有很多东西不懂。她说:“比如他们可能对演戏一点都不懂,但他们会教我一些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我小时候不可能跟爸爸成为朋友,但是长大以后我发现他是我可以特别信赖的一个朋友,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跟他说。”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徐静蕾会跟父亲坐下来很深入地交谈,这样的沟通会有助于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有人曾问过徐静蕾:“有没有给自己定过目标?”徐静蕾说:“我的目标就是当一个杂家,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兴趣和朋友是快乐的源泉。其实我想做的事情很多,小时候我最大的理想是办一个杂志,我曾经想过做记者,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杂家,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用干 得特别好,但什么事情说起来都难不住我,比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缝纫,其实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一份清醒、一份坚持、一份自然、一份真性情,这就是爸爸在徐静蕾还年幼时为她积累下的人生大礼,这份宝贵的积累将护佑着静蕾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乐,更成功!

我们来看看挫折教育成就才女徐静蕾

【人物档案】

徐静蕾:影视演员、导演,文化经济先锋人物。代表作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伤城》、《杜拉拉升职记》、《开往春天的地铁》。一直被认为是国内较有灵气的演员之一,更因为近几年导演的几部作品,让很多人将她和索菲亚・科波拉相比。她在大多数电影中所塑造的形象大部分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003年,获第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金奖、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新人奖、第2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2010年,获得第3届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颁奖(华鼎)年度中国影视最佳表现女导演称号、第6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时,美国加州将“2010年10月30日”定为徐静蕾日;201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和第五届真维斯娱乐大典年度最具影响力电影女演员奖。

2011年3月28日,一身蓝色礼服的徐静蕾优雅地出现在电影《亲密敌人》的开机发布会现场,这部片子是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5部作品。因其自导自演电影及博客点击率在国内长期排名第一,徐静蕾有影视圈才女之称。多才多艺的她于2007年开设网络电子杂志《开啦》;电影代表作《杜拉拉升职记》中,因其书法手写体清冽优雅,独具个性,因此被开发出字库“方正静蕾简体”。4月27日,徐静蕾又正式开通腾讯微博,在几个小时内就揽获近万名粉丝。本期让我们走近这位有一点梦幻又有一点倔强的清丽女子,去一同探寻在她成长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爸爸“用功”激励女儿书法兴趣

“对,爸爸是个领导,哈哈……”说到爸爸,徐静蕾的语气里透着几份敬畏。静蕾的爸爸应该算是学前教育坚定的践行者和先锋人物。在阅读了不少有关学前教育的书之后,爸爸开始系统地对女儿展开学前教育,认字、写字、背书、算术……可想而知徐静蕾的幼年其实并不好过,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完成爸爸安排的任务。

徐静蕾第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选择了亲情题材,可是片中“爸爸”的性格却跟现实中徐静蕾的父亲截然相反,“电影帮我实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实现的梦想,我的父亲过去对我太严格了,所以有点儿羡慕宽容的父亲。”不过如今徐静蕾承认,“如果说我的审美能力和分寸感还不错的话,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时候爸爸的严格培养。”

1974年4月16日,徐静蕾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人家。父亲徐子健说:“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希望女儿这一生能过得平静、安宁、顺利。所以,在女儿的名字里取了一个‘静’字,取安静、平静之意。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为了把孩子教育好,我去图书馆里找关于早期教育的书,很清楚地记得一个日本人木村久治写的一本书里提出‘早期教育决定人的一生’的观点,就是越早开发,孩子的能力越强。”

静蕾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让她练字,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对她写字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是各个单位都需要写字好的人,爸爸认为女孩子能写一手好字,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小静蕾几乎是被按着头练字,小孩子写毛笔字自然会觉得枯燥,为了能少写点儿,小静蕾也“费尽心机”。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检查徐静蕾的作业,发现她没完成,便狠心地罚她重写两遍。可是这种惩罚的办法并不起多大作用。小静蕾总是能想出“绝招”来对付爸爸。比如,把前几天写 的字拿出来骗爸爸说是刚写的。忙碌了一天的爸爸不可能记住女儿所有写过的字,静蕾的“小滑头”便往往能够得逞。

当爸爸发现女儿的“小伎俩”后,他意识到仅凭严厉和粗暴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当着女儿的面,一张又一张非常耐心地在白纸上画制练字用的米字格。小静蕾问爸爸:“干吗要自己画?多麻烦啊!为什么不去商店买?”爸爸说:“咱们家的经济条件不宽裕,没有那么多钱去买米字格纸。再说,你练字爸爸陪你画米字格不是很开心吗?”

从那天起,爸爸无论多忙,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陪在女儿身边画米字格,这使徐静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她虽然还讲不出什么道理,但觉得自己如果再不认真练习,就太对不起爸爸了。就这样,她的书法一练就是十几年,毛笔字写得有模有样,不但能为爸爸办的厂题写厂牌,而且还获得过“中日青少年书法大赛”的奖项呢。

在徐静蕾的博客里也有关于她当年学书法的记录。“爸爸在我6岁的时候开始让我学书法,背古诗,字认得够多的时候就让我念古文、读四大名著,为此他记了很多关于儿童启蒙教育的笔记,是世界上最用功的爸爸……”爸爸的角色在徐静蕾的成长中无疑是最重要的。

藏一半爱在心里的独特父爱

静蕾8岁那年,爸爸下海创办了北京长城霓虹灯厂。刚开始没有经验,赔了不少钱,有一个月全家只有100元的生活费。为了生活,爸爸弄来一堆废料,可以从中拣些值钱的东西去卖,那段日子全家人一有空就坐在小院里拣废品。

爸爸给正上小学的徐静蕾布置了任务,每天放学后,必须拣两个小时废品。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小静蕾坐在院子里拣废品,小手冻得通红。奶奶看了直心疼,就对徐子健说:“她还小,让她回屋里暖和暖和吧!”徐子健却说:“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处处宠着她,惯着她,一旦养成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其实,徐子健又何尝不心疼女儿呢。第二天,他特意买来一双很厚的棉手套,让小静蕾戴上。见女儿的小脸冻得红红的,他就进屋取一杯热水,端到女儿面前,让她喝下去暖和暖和。然而,他就是不肯说一句允许女儿放弃的话。

当徐静蕾以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二部作品《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的访谈时,记者问她:“你的成就在增长,你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为什么还能那么冷静呢?”徐静蕾笑着回答:“我也有飘飘然的时候,但是很快会过去,我得感谢我的爸爸,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其实就是‘挫折教育’,就是‘你不行’、‘你还差远了’,就此在我心里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评判自己的标准,当我特别得意的时候,我心里自然就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千万别自我满足’。”

其实,在徐静蕾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要求虽然很严厉,但绝不是一味地打击,而是严要求下有激励。

比如静蕾的爸爸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静蕾的奶奶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爸爸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问候奶奶,然后再脱外衣、放提包。每天晚上,他总要为奶奶端洗脚水、捶背,照顾奶奶睡下后,自己才休息。家里有好吃的时,爸爸总会对小静蕾说:“快,给奶奶送去。”尽管有时小静蕾馋得流口水,但还是把好吃的先送给奶奶。一开始奶奶总是把好吃的塞进孙女嘴里,父亲发现后对老人说:“妈,我知道您疼她,可是您应该把爱藏一半在心里。您可以把好吃的做为奖励,奖励她 写得好,活干得好。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奶奶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一直配合他。

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让小静蕾在潜移默化中就将孝道印在了脑中外,更让她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更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这也造就了她即使在成名之后,性格中依然保有那一份荣辱不惊。

像教育男孩子一样教育静蕾

同眼下的青春偶像派相比,徐静蕾给人的印象与众不同,有人说她清淡如菊,有人说她芳雅如兰;而徐静蕾认为,她的气质是爸爸对她进行素质教育的结果。

爸爸始终认为,要想把文章写好,就得背《古文观止》。“爸爸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什么事情都要研究到底。而我偏偏相反,做事情容易散神,而且一般都是差不多就行了。因此小时候爸爸对我的管教很严,他对我的教育方式更像是对待男孩子,写字让我临的是浑厚粗重的颜体,而不是一般女孩子学的柳体。古文就让我背像《出师表》、《满江红》那样壮怀激烈、催人奋进的东西。懂事以后,我更愿意读宋词,而爸爸说这种婉约的东西‘容易使人感情脆弱’,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使人感情脆弱’。有一段时间,我曾一度认为背古文、读古诗、看古画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用。直到做导演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思想很现代的人。但是后来我发现,爸爸从小对我的教育,在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上是很有帮助的,我的欣赏趣味其实非常的古典。”

为了培养徐静蕾的兴趣,只要北京有美术展览,爸爸就会骑自行车驮着她去看,光中国美术馆就不知道跑了多少趟。

尽管小时候被逼着学习,但是徐静蕾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没有泯灭。学习绘画就是她自己的选择。高中的时候她开始主动要求学画画儿,背着画夹子走东串西,看景写生,找老师上课。也正是那个时候,她有了独闯社会的经历,不发怵,胆子大,后来静蕾在完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也得益于那会儿的历练。

让观众广泛地认识徐静蕾是从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开始的,《爱情麻辣烫》和《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时候港台地区的青春偶像剧已经非常火爆,而内地的这种电视剧还是空缺。徐静蕾曾在家里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样的戏肯定能火!”指的就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不过在爸爸看来,她演得最好的还是《爱情麻辣烫》。她扮演的林雨青一句台词也没有,整个形象是要通过内在气质、演技和内涵来表现的,在当时确实有不少观众喜欢她。

徐静蕾说:“现在的我,对妈妈是生活上的依赖,对爸爸则是精神上的依赖更多些。”她认为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小时候觉得父母是什么都能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你依赖他,长大以后你会发现要自己面对很多东西,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他也有很多东西不懂。她说:“比如他们可能对演戏一点都不懂,但他们会教我一些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我小时候不可能跟爸爸成为朋友,但是长大以后我发现他是我可以特别信赖的一个朋友,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跟他说。”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徐静蕾会跟父亲坐下来很深入地交谈,这样的沟通会有助于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有人曾问过徐静蕾:“有没有给自己定过目标?”徐静蕾说:“我的目标就是当一个杂家,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兴趣和朋友是快乐的源泉。其实我想做的事情很多,小时候我最大的理想是办一个杂志,我曾经想过做记者,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杂家,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用 干得特别好,但什么事情说起来都难不住我,比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缝纫,其实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第2页:

琢玉成器篇-挫折教育

幸福是一种外在的状态,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八九。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幸福感觉,自然需要你在挫折面前练就一番刀枪不入的本领。忘了哪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话一语道破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而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白白的米饭、香喷喷的排骨、色泽翠绿的豌豆、红得诱人的胡萝卜……满桌子都是琛琛平素最爱吃的食品。然而,面对那一桌子的好菜好饭,无论我们如何费尽唇舌劝说,不知什么原因,3岁多的小家伙就是转不过弯来。“我要吃红烧鱼!我就要吃红烧鱼!”望着蛮不讲理的琛琛,先生的眼里一点点地添了恼怒。早上刚刚与先生讨论过关于挫折教育的问题,并且我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想要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他一些颜色瞧瞧,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但是,琛琛胡闹的这个时刻,我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我真的要剥夺他吃饺子的权利或者干脆饿他一顿吗?我的心还在挣扎,先生那边已经拉开架势,与小家伙“武斗”起来。

琛琛先是被先生训得体无完肤,随后还在拼命抵抗的小家伙又被忍无可忍的先生在他的小屁屁上印上了一记红红的巴掌印,这下,小家伙老实了。只见他偷偷地用余光扫描着先生,时不时抽泣一两声,一边还在无所用心地往嘴里扒拉着饭粒,那副委屈的小模样叫人看了难免有些辛酸。晚餐时,我特意为琛琛做了红烧鱼作为补偿。然而,他吃红烧鱼的时候全没了我想象中应有的喜悦。更让我心疼的是,琛琛看先生的眼神里充满了畏惧。那一刻,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难道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挫折教育吗?曾经那么可爱的小家伙如果在我们的高压下变得畏畏缩缩,我们的挫折教育又有什么意义?挫折教育并非单纯为了让宝宝体验挫折,让宝宝学会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挫折,这才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终极目的。一味地与宝宝对着干,我们会不会挫过了头?畏缩、封闭、不自信……我几乎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琛琛可能的模样。

那一晚,我因为过分烦恼而彻夜未眠。天快亮的时候,我脑子里灵光一现,突然有了主意。或许挫折教育还有别的路子?

很快,实践我挫折教育新招术的机会来了。先生出差了。对琛琛来说,送走先生,几乎等于送走了某个凶神恶煞。我分明看见小家伙的眼里有了翻身农奴得解放似的喜悦。我知道,这个小家伙要在他爸爸走之后跟我好好闹一场革命了。好吧!闹吧,小家伙!妈妈早就成竹在胸了!

事情还是发生在餐桌上。望着那盘黄灿灿的糖醋鱼,闻着略带酸味的西红柿鸡蛋汤,连我都馋涎欲滴了,小家伙竟然不知好歹地将小勺往桌上一搁,随口来了一句:“妈妈,我不吃鱼,我要吃饺子。”望着这个存心找茬的小家伙,我二话没说,当即拉起他的小手出了家门,前往院子里的菜市场。“好,我们去买菜买肉,回来包饺子。”

到了菜市场门口,我掏出一张5元人民币交到琛琛手里:“你到那边买一小块姜,两根大葱,其他东西我去买。”自认为与妈妈斗法成功的小家伙还处在得意之中,接过我手中的钞票就往卖菜的小摊走。我用双眼余光瞥着小家伙,径直往卖肉的摊位走去。快走到卖菜的摊位时,琛琛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搜寻妈妈。眼看着他几乎就要退缩了。我故意别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卖菜的小伙子正满面笑容地招呼着琛琛。小家伙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将钞票递给了那位叔叔。当我买完其 物品走向他的时候,他也捏着找的零钱,提着他第一次自己独自买来的姜和葱向我走来。我轻轻拍拍琛琛的头,随后又向他竖起大拇指,将他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回到家,我们手忙脚乱开始包饺子。和面、洗菜、剁馅……我这个本来就对做面食十分陌生的南方人折腾了整整两个小时,饺子还没有下锅。我的肚子也叽里咕噜叫着造起反来。饭桌上的饭菜早就凉了,但那诱人的香味还在不断地往外扩散,这更进一步强化了我的饥饿感。小家伙终于熬不住了,突然冒出一句:“妈妈,我饿了,我们还是吃糖醋鱼吧。”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原本无可厚非。抗挫折能力应该也包含了这一层含义吧。琛琛在肚子饿得咕咕叫而又短时间里吃不到饺子的时候,他能改变主意去吃糖醋鱼又何尝不是他有效抵御挫折的一种方式?挫折教育并非要教育孩子与挫折硬碰硬,一气干到底,而是要教育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挫折。有时候,放弃未尝不是值得称道的方式之一。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类似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了。不管琛琛提什么样的要求,我都毫不犹豫地满足他,只是在答应他每一个要求之前,我都会为他事先设置各种难度适中的考验他的障碍。

琛琛想要某个玩具,我给他的钱可能不够数,于是他必须学会等待,或者放弃买另外一些东西来赢得更多的经费,以便支付他所需的费用。为了获得某个心爱的玩具,他首先必须跨越经费不足的障碍。

琛琛不想吃糖醋鱼而想吃饺子,他必须自己去买菜。他必须克服他的畏惧心理与卖菜的叔叔打交道;他必须自己付出劳动和妈妈一起择菜洗菜包饺子,同时必须学会等待。

琛琛想去游乐场玩,他得自己去买门票,他得自己去与管理人员和其他小朋友交涉……

当我每次很爽快地答应他各种要求的时候,我首先给他的是一个愉快的心境。有了这个愉快的心境作为基础,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无论失败与成功,他都不会过分在意结果了。大多数的时候,小家伙都能很顺利地跨越我为他设置的障碍,也有的时候,他无法跨越我为他所设置的障碍。当他无法跨越我为他所设置的障碍的时候,他可能也会在短时间里感到沮丧,但他很快就能找到别的替代的方法来排解他的沮丧情绪。琛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经受着各种挫折体验,并且在与挫折斡旋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一点点增强了。

性格决定命运。人一生并非事事、处处、时时都能战胜挫折,如果你能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那么,你就永远不会被挫折所击溃。人类性格的养成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性格的养成也与3岁前的教育关系密切。一提到挫折教育,大多数父母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人为地给宝宝设置障碍,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从物质上心理上全面彻底地“打击”宝宝。其实,挫折教育也可以采取迂回策略,以比较人性化的方式慢慢地给宝宝“施压”,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经受锻炼,练出个金刚不坏之身。

写给父母的贴心话

挫折教育并非我们惯常认为的需要与宝宝针尖对麦芒地进行,这样的挫折教育可能会挫伤宝宝探索的积极性,或者让宝宝变得缺乏自信,反而对宝宝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给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挫折教育不可以突击进行

现在的“夏令营”、“冬令营”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不少还在上幼儿园的宝宝也在父母刻意安排下参加这些活动,经受所谓的“挫折教育”。心理学家关于挫折的解释是:“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 和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是个人在没有充分准备的状态下出乎意料地面临的各种人生难题,如果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与思想准备,那么这种挫折教育就部分地失去了意义。生活中的许多挫折往往出现在不经意间。只有经受得住这些突然降临的挫折,才能说是成功地经历了“挫折教育”。因此“挫折教育”更多地应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而不能通过诸如“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来突击进行。

2.挫折教育不是不提供任何帮助

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宝宝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和挫折奠定基础。对于宝宝来说,这些挫折可能在成人眼里看来微乎其微,比如宝宝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可能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磨练的过程,但是如果宝宝摔倒了,我们不去扶他,他将来就可能变得比较冷漠。这种挫折教育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可能失败的难题给宝宝时,并不是说我们在宝宝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冷着心肠袖手旁观,而是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教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战胜它。

如果宝宝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办成某件事情,积累某些经验,宝宝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一种求胜欲望和信心。这样,在经历挫折时,宝宝就不会被挫折所吓倒。当宝宝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宝宝,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对陷入严重挫折情境中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他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3.并非让宝宝经历的挫折越多越好

挫折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过多的挫折,会使宝宝失去自信心,变得十分自卑和软弱,这就像经常遭老师批评的学生无法树立学习的自信一样,是和“挫折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挫折教育并非越多越好,无论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应该超过宝宝能够承受的限度。父母在为宝宝设置挫折情境时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宝宝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宝宝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宝宝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宝宝学会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宝宝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宝宝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对目标失去兴趣,对达成目标丧失信心,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

4.小宝宝也可以让他经受一些挫折

不少父母认为挫折教育是宝宝长大后的事情,因此他们舍不得宝宝受哪怕一丁点儿的委屈。实际上,挫折教育应该从小做起,这样,宝宝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就会获得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宝宝做错了事情,该批评就得批评,犯大错了还要适当惩罚,让他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不要一味地以宝宝为中心,不时调整一下父母注意的重心,让宝宝明白他不是世界的中心,因为一旦环境变化,他就很 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根本受不到重视。因此,让宝宝学习适应各种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适应环境等等都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此外,让宝宝适当地有点饥饿感,让宝宝承担某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等等,都是变相地为宝宝提供挫折教育的有效方式。

5.挫折教育不可以封闭进行

为宝宝设置各种挫折情景可以在家里,但是更多更有效的挫折场景应该在外面,在宝宝与小伙伴玩的过程中产生。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宝宝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宝宝的耐挫力。在同伴群体中,宝宝往往会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如何跟小朋友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宝宝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宝宝的抗挫折能力。

本文Hash:ec8c343762d42475f2c61f958700e18c797f174e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