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没理由逆反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没有理由逆反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发现,要求得不到理解与满足,也是孩子“逆反”的诸多原因之一。

其实,任何人在其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要求去促使自己不断地通过努力去得到并获取满足。孩子也是一样的。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要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只能通过借助父母才能实现。体现在物资方面的要求,主要是玩具或是他们认为好吃的东西;精神层面的要求则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比如希望爸爸妈妈陪伴着外出娱乐,希望爸爸妈妈为自己讲讲故事等等。慢慢长大后,就会增加与学校的人和事有关的需求。

1、不要简单拒绝孩子对物资的要求

这些年来,虽然计划生育国策使得家庭养育子女的负担减轻,独生子女成长所需的物质基本上都能到满足。然而由于社会的日趋繁荣,孩子的玩具、娱乐世界五彩缤纷,也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跟上这些眼花缭乱的变化的。而且,很多家长都能理性的认识到,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并不见得是好事。因此,当幼小的孩子提出一些重复的、不合适的、“过分的”消费要求后往往会被拒绝。在这里,无论家长出于经济的原因、还是因孩子的要求是重复的、不合适的、“过分的”而表示拒绝,我认为都是应该的。但是家长再拒绝的同时,一定要对孩子的要求表示理解,而且也要做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拒绝”。

比如,很多孩子总喜欢吃“肯德基”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多好吃,而是因为看见别的孩子吃,或者觉得吃“肯德基”能显排场。尽管家长认为“肯德基”并非健康食品,孩子不能常吃并因此拒绝,也要细心地问问他为什么喜欢吃“肯德基”,或者问他是喜欢里面的鸡腿、还是油炸土豆、还是附带的那杯饮料。知道答案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别的地方买给孩子他最喜欢的那一样,也可以自己在家里仿照那样的味道做给孩子吃。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消除孩子对“肯德基”的迷信,也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拒绝常带孩子吃“肯德基”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父母同时要了解孩子对自己这种做法的感受,不能因为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就可以“我行我素”,将自己的看法、做法强加于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理反应。虽然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但也不要简单地拒绝。

再如:孩子要求家长买一个MP4听听音乐。父母如果因家庭并不宽裕不愿意买,也要对他喜欢音乐的兴趣表示赞赏,同时与他商量,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当然,由于孩童时期的这些要求简单,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很容易满足孩子物资方面的需求。然而,这种家庭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或者基于“只要能无条件满足孩子对物质的愿望,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的认识,也可能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并不在意。于是,一些孩子为了能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常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故意毁坏家里的物品;无止境地索要东西……以至于上学后,故意不好好学习报复家长的“漠不关心”,甚至有的孩子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吸引家长对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前不久中央台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中的报道一个有钱人家里的孩子,父母都各自忙着挣钱,除了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其它方面一概无暇过问。于是这个孩子开始以“偷盗”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是这个孩子的小偷小摸并没有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于是慢慢地他居然偷盗成瘾,到后来对一般的物品不感兴趣转 专门盗窃汽车,汽车偷到手后他把玩一阵就会将其丢弃然后再偷。这个孩子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坦言,自己并不缺钱,但他一看到汽车就想偷。他说,他最开始的偷盗就是为了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后来慢慢衍变成以这种方法报复家长!在“今日说法”、“社会与法”栏目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教训!

因此,对于那些富裕家庭的父母,当孩子以无休无止的方式向你提出物质要求时,是不是应该留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并由此提醒自己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有了问题?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了解与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想法与要求

随着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他们的生活范围扩大了,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父母与孩子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此,家长更是要注意花心思对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尤其是得知孩子类似“不想上学”、“要求转学”的一些想法与要求时,家长更不能掉以轻心。这里的两个事例可以让父母警醒。

一个名叫小新的13岁农村男孩,平日里懂事、乖巧、听话,可是当他接连几天躺在床上表示不愿意上学时,家人只是以为他生病了,带他看过医生被告知孩子没有病后就再没理会。未料那个星期天的中午,他趁家人睡午觉的时候,用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家人才从他的日记中得知是因为在学校被人欺负,他既不敢告诉老师,在家里也找不到人诉说,于是选择了绝路。其父后来回忆说,由于大人一直忙着在外面打工挣钱,平时几乎与孩子没有什么交流。出事的头一天,孩子将头靠在父亲的肩上,可是不习惯与孩子亲热的其父却叫他该干嘛干嘛去,丝毫没有从这些反常的举动中意识到什么。铸成大错后父母痛苦不已,但已回天乏力!

我的一对夫妻朋友有一个漂亮、开朗、聪明的儿子。孩子上重点高中住校后,父母因为工作忙,就不怎么过问孩子的情况了。上高中不久的一个周末孩子回家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现任班主任,希望能够转到别的学校。可是他的父母认为是孩子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心想过一阵后就会习惯了。哪知孩子多次提出要求未被理会与重视后,干脆再不与父母说什么,直到有一天孩子回家后不再去上学,家长才感到事态的严重。可是由于被忽略了较长一段时期,孩子已不信任家长,无论父母怎样积极为他转学、怎样劝说,他都我行我素、自暴自弃,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孩子的父母痛心不已地说,如果当初他们能重视孩子的要求,仔细听听孩子不愿意在原来的班上就读的原因,尽早与班主任沟通;到其他任课老师、孩子的同班同学那里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地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也就不会发展成这样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父母理解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够理解”孩子,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笔者相信,能够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是没有理由逆反的。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有许多,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呢。下面来看看吧。

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是好多妈妈的心声。幼儿期孩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采取硬碰硬的做法,只会使矛盾升级,所以聪明的妈妈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1、让孩子放松警惕。

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切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2、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

比如你想要孩子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3、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

给孩子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4、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

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孩子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5、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6、注意跟孩子说话的方式。

有时候,孩子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孩子,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7、和孩子轮流来。

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8、忽视孩子。

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9、利用爱孩子爱表现的特点。

2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动手,因此,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10、让孩子做榜样。

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孩子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孩子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11、给孩子两个选择。

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父母该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学前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所以经常会“闹独立”。造成宝宝逆反的原因有哪些呢?应该怎样让宝宝摆脱逆反心理呢?

学前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上的第一个“反抗期”。尤其是3-6岁这个阶段,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所以经常会“闹独立”,你叫他这样,他偏不这样,面对这种情形,父母往往会束手无策。

家长该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么,造成宝宝逆反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逆反是宝宝个性开始独立的一种表现。

逆反是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经验和活动范围都在增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了更强的控制感和认知感,独立性越来越强,对于许多事情都产生了“自己来”的愿望。但父母往往会认为宝宝年龄小,做事速度慢,所以经常包办代替,给宝宝制造了许多限制,“不行”、“危险”、“不准”这些话时常在宝宝的耳畔响起。宝宝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希望自己的独立活动不受到限制和干涉,为了不失去表现的机会,就只有寻求反抗了。

二、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宝宝逆反心理的形成。

有的父母“家长制”作风严重,不考虑宝宝的想法和观点,管教宝宝时往往粗暴地要求宝宝不许这样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宝宝学这学那,如果宝宝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宝宝情绪上的对立。宝宝的好奇心总是很强的,总喜欢对各种东西乱摸乱碰,这样就有可能损坏一些东西,有些家长在面对宝宝的这种行为时,教育方式不是很一致,有时候会忽略宝宝的破坏行为,没有让宝宝遭受惩罚,有时候又过分严厉,对宝宝粗暴责备甚至是体罚。这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常常使宝宝无所适从,不知道对错。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另外,有些家长过分琐屑,对宝宝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唠叨,这也是造成宝宝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在了解了宝宝逆反心理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该怎样让宝宝摆脱逆反心理呢?

一、利用逆反心理有利的一面。

宝宝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宝宝在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时期。我们可以分析这一时期的特点,利用其有利的一方面,从而更好地促进宝宝的发展。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他们

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这是宝宝独立性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在保证安全与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为宝宝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买衣服或是吃东西时,都尽量征求宝宝的意见,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机会。最重要是要平等对待宝宝,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情绪需要,从而减少宝宝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实施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包容的教养方式。

尊重宝宝的想法和观点,多给宝宝提供倾诉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且在宝宝做错事情或是感到困惑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对宝宝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使宝宝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能够很好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宝宝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成人的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注 为宝宝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可以合理解决问题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十分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从而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

如果宝宝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那么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例如通过关注别的活动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在情感上表示理解宝宝的做法,但是行为上坚决制止宝宝不合理的做法;或者采用回避或是忽略的做法,对宝宝的纠缠和逆反行为置之不理,使宝宝自己感到自己行为毫无意义,从而消退宝宝的逆反行为等等。

本文Hash:a57f804ca32b92689aa13cc5c19e9127e3e66cd8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