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反思孩子的依赖心理

从孩子呱呱哭着落地的那一刻,父母就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千万不要忽视一些细小的环节。

一岁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见人就笑,很讨人喜爱。满以为他会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没想到到了两岁,丁丁却越来越沉静,总是喜欢躲在爸妈和爷爷奶奶身边,不愿参加同龄小朋友的游戏,对人家给他的新鲜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他就是胆子太小!”丁丁爸妈言语中常常透着无奈,但心理专家表示,孩子胆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导不善造成的,应该自我反思和纠正。

“家长总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就会使孩子从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从而更加依赖父母。”广州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家良说。一两岁是孩子学习和模拟的重要时期,父母应该多鼓励他们去尝试,而不是禁止、阻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要乱跑,就会编一个被坏人带走或被可怕动物吃掉的故事,结果老令孩子睡觉做噩梦,害怕外出,以致变得离群、孤单,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黄家良说,要锻炼孩子的胆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对灶台上的火感兴趣,建议家长拿着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让他感觉一下高温再收回来,随后问问孩子痛不痛,告诉他离火更近手会更痛,所以不要随便玩火,等长大了再学用火,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过于害怕,又能让他们了解火的危险性。

其次,要注意亲身示范。没跳过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紧张,即使看人家跳得高兴,自己也不敢尝试。若是家长先跳给孩子看,再把孩子带上一起跳,在这个过程中教导他、帮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并喜欢上这样的游戏。

专家提醒,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强,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

揭秘孩子心理依赖父母的理由

宝宝们自从降临到人世间开始,就会传承自己父母的双方的个性特征,以不同的性格探索着这个世界。有的宝宝调皮好动,对事事充满好奇心;有的宝宝却对父母有着极强的依赖感,缺乏必需的自信。这里,专家就向父母们剖析了宝宝在学龄前期依赖父母的原因,赶快来看看吧!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

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

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

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

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 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

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

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宝宝们经过了新生儿期之后,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进入学龄前期的宝宝,有了一些潜在的负面情绪,因此,父母们在日常的育儿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宝宝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宝宝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

理健康要从小抓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有机会赢得未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父母,每个老师的责任,更是对孩子负责的最重大付出。

现在的学校里孩子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每年心理疾病患者的数量真是难以统计。只是从我们身边来看,孩子的心理出现状况的人数要比以前多得多,而且症状似乎也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心理状况越来越糟糕,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能从我们现有的情况来分析,学生们的学业压力很大,大到他们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唯一的一个内容,一旦他们的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他们就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家长、老师会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同学的竞争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把过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在学习上必然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这些学生平时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他们必然没有时间与人相处的能力,他们必然没有什么时间与人沟通,甚至平时都没有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身体素质自然不是很强,如果他们再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于学习习惯,他们的意志品格也不强;如果再加上家长工作忙,没有什么时间陪伴他们,没有时间关心他们,没有时间与他们好好交流沟通,这些本来就不够坚强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坚强?这些本来就相当脆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扛得住那些困难的挑战?

孩子的心理疾病的产生首先源于家庭,家庭父母的关心是否到位将影响着孩子是否心理健康。父母工作的确很忙,带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如果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隔代教育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无论怎样,作为父母就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陪伴着他一起成长,因为这种陪伴就是一种爱,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就是一种温暖与关怀,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父母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孩子的心理疾病的产生第二个源头是学校教育。不能讲学校教育的内容简化为分数,唯分数是论的最终结果就是将孩子变成考试机器,就是把孩子逼着成为解题工具,孩子在如此高压之下,如果再遇上家庭的问题与困惑,能够不出现心理疾病的有几个?

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困惑,孩子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被社会同化了,改变了,他们有时根本来不及消化,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与方法。他们往往是被整个社会的思潮裹挟住,被整个社会的风气绑架。等到他们无法做成合理而准确的判断时,自然而然会出现很多的偏差与失误。心理出现偏差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本文Hash:325895d8d9ea4d793fb88301ee6de2a49c4f22a4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