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毫无疑问,每位父母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往往比孩子还着急。尤其是当孩子作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在父母看来是肯定要失败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就受不了,急于上来阻止孩子走错路。

留学博士黄全愈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主要是告诉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读来颇有启示。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孩子搞一个关于中国长城的课题研究,老师就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个长城的模型;孩子搞一个关于美国国内战争的课题研究,老师又会要求孩子做一顶当时士兵戴的小帽子。有一次,矿矿做的是古埃及文化研究,他决定做那个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

听说孩子要自己动手做斯芬克司的雕像,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切实际。用什么材料?石头?木头?小小年纪能雕得动吗?做雕像,有那么容易吗?当然,我心里是这样想,嘴上没说。妻子的艺术细胞显然比我多,她提出要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就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

做模子、浇筑、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母子俩干得有滋有味。可是到了雕塑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斯芬克司的雕像已经有个粗模样,往下细雕,粗手粗脚的矿矿尽出错。卷入太深的妈妈,似乎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

矿矿当然不愿意了。他毫不客气地对妈妈嚷道:“这是您的课题研究,还是我的课题研究?”

妈妈着急了,想说服矿矿:“就因为是你的课题研究,我才这么费心帮你。如果做坏了,你拿什么去学校交作业呢?”争多了,我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我对妻子说:“儿子这么想是对的,就让他自己去干吧,好坏都是他自己做的。”

孩子单干了一阵,终于赶在交“获”期前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看看儿子的作品,还真像那么回事。用不着任何说明,你就能猜到它是什么。当然不能仔细看,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最让人担心的是,斯芬克司的两条前腿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做的。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看这个故事的同时,我受到很多启发。多数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失败,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孤军奋战,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某样事情干不好而挨老师批评,于是常常就想“越俎代庖”。看起来这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但在爱的旗帜下,孩子们感受失败的权利被剥夺了。

失败对一个人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常常说让孩子体验到成功,让孩子在快乐的成功体验中成长,那么失败是否还被需要呢?其实,失败和成功就像生活中的调味盒一样,有糖也要有盐。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谁能保证不失败呢?谁能保证不遇到挫折呢?既然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事业中都会遇到失败,那么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失败呢?所以,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失败,要知道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怎样容忍孩子的失败,交给孩子探索与体验的机会,提出下列建议:

1.鼓励孩子大胆做事。

不包办,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但不要过多干 涉,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尝一尝滋味。

2.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父母不应该抱怨孩子,也不要抱怨他人,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让他尝到从失败到成功的滋味。

3.让孩子了解失败和错误之间的差别。

失败不等于错误,没犯错误不等于就不会失败,教会孩子权衡利弊,收获得失。

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

生活中,家长常忍不住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总是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家长是否想过,在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时,他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可能更糟。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我认识一对旅居加拿大的夫妇,前不久他们全家归国小住,聊到教育孩子的话题时,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自从他们的儿子进了足球队,夫妇俩便随着他转战各地打比赛。这之中有捧回冠军奖杯的辉煌,也有败走麦城的沮丧,其中滋味,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儿子所在的足球队有个传统,就是比赛结束的时候,家长们站成一排,伸手跟跑过来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在一次很重要的足球联赛中,他们队出人意料地输给一个水平不高的对手,家长们都很难过。可一旦面对孩子们,刚才还在为输掉比赛捶胸顿足的家长立刻笑容满面地跟垂头丧气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干得好!

一场本该赢的比赛打成这个样子还说干得好?当朋友夫妇俩痛心疾首地向同队一位家长表达惋惜之情时,那位加拿大家长耸耸肩说:“没关系,他们还是孩子,从这场比赛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我很在乎孩子的成功,但我也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

接受孩子的失败,就给了他成功的机会。他们的儿子担任责任重大的中后卫期间,有一次失误导致全队败北。夫妇俩当时想:完了,教练再也不会用他了。谁知教练只是对那个球的处理作了技术上的提醒。一个月后的另一场比赛,儿子依然作为主力阵容出场,并且至今仍是这个位置的出色选手。

这位丈夫说:“很早我就注意到加拿大人对孩子不完美的宽容,比如,从来没听说家长因为孩子没考到好成绩而打他。有一次听到邻居上小学的儿子对他爸爸说,成绩单拿回来了。正在修车的父亲问,学得怎么样?儿子说:‘C、C、C、B、B……’父亲高兴地说:‘很好!’我在旁边听了差点没晕过去,那几天我正为儿子有一门课得了B,破坏了全A记录生他气呢。我很佩服加拿大人能这么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凡,心想一定是外国人对孩子不如中国人重视。后来我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儿子足球队的教练要求每位队员的饮食要营养丰富,不许吃油腻的食物。有个队员的家长认定一家连锁快餐店的三明治特别符合要求,总是去那家买三明治。偏偏有一次比赛场所附近的好几条街都没有那家快餐店,这位父亲居然开车寻遍了近半个城的大街小巷,才拎着个那家快餐店的三明治赶回来。他们对孩子同样重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接受孩子的失败……”

尊重成长中孩子失败的权利是西方文化中极具人情味的一部分,我们很多家长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往往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孩子无益。孩子没有生活的阅历与经验,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给了他锻炼意志力、增加阅历的机会。

家长不允许孩子失败,是因为只看到了失败带来痛苦的一面,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动辄辱骂时,别忘了孩子还在成长,他有权失败。回首人生,谁 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就是对孩子终将成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将是孩子战胜失败的勇气和动力!

其实帮倒忙也是我们的孩子的权利!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对什么事都喜欢说“我来”,愿意尝试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怎么办?

镜头一:

妈妈忙着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点准备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团面粉来玩。她把点心面团当油泥了,一会儿捏兔子,一会儿捏恐龙,而且要求妈妈也把她的“作品”放到烤箱里去烘烤。

妈妈的反应A:去去去,你不要捣乱好不好?你哪里会做饼干呀?

妈妈的反应B:嗯,小珊捏的恐龙还真像呢,麦当劳里都有恐龙麦乐鸡了,咱家今天也要用恐龙饼干招待客人了。待会儿我要向叔叔阿姨隆重推出小珊的点心哦。

镜头二:

小强自告奋勇要替妈妈洗碗,并煞有介事要去了一瓶洗洁精。5分钟过后妈妈去看,好嘛,一池子的水和泡沫,小强撅着屁股,正起劲捞泡泡玩,还得意地朝妈妈嚷:看,每个大泡泡都是彩色的,还有彩虹呢。

妈妈的反应A:你这小子哪是在洗碗,简直是捣乱。好啦好啦,看动画片去吧,你越帮越忙。

妈妈的反应B:泡泡上真的有彩虹?这可是小强的新发现,看来洗洁精可以用来吹肥皂泡。这样吧,小强先把碗洗干净,待会儿妈妈和你一块儿吹泡泡。

镜头三:

盆栽买回来的时候妈妈对荣儿有过这样的说法:“橘子树的成长少不了阳光、水分和肥料,就像荣儿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荣儿从此自告奋勇要当盆栽的饲养员,每日用水枪给它补水,牛奶偷偷倒一半给橘子树喝。不出一个月,活活把橘子树“撑”死了。

妈妈的反应A:跟你说过水多烂根、肥多烧根,你怎么就是不听?下次再看到你到阳台上捣乱,看我怎么收拾你,还不出去。

妈妈的反应B:妈妈知道荣儿很喜欢橘子树,就是因为太爱它了才给它多浇了水多施了肥,明天妈妈带你到图书馆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看看家里应该怎么养花,好不好?

如何看待孩子帮倒忙

3岁~6岁的孩子正在步入一个热衷于“帮倒忙”的时期,一方面幼儿园老师也在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鼓励他们动手尝试;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孩子帮忙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或过犹不及。面对孩子“帮倒忙”,您是不耐烦地拒绝他,还是接受他的帮忙,同时鼓励他,帮助他,让“帮倒忙”变成“帮到忙”的小帮手?

1.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帮助成人干活所进行的各种动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别是精细动作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帮忙的机会,就是让孩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发展他们的责任心。

2.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帮你做事情,也要适时安排他做一些家务。告诉他“妈妈需要你帮助”。有意识地弱化自己作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办,这是绝对必要的。那些长大后对需要援助的人视而不见的人,通常在家里都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学前期是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劳动为孩子树立了成人相互协助的榜样。当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务时,父母要给他们做示范,主动帮助他们。经常让孩子意识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在团体里助人合作,才会懂得与人分享,富有爱心。

3.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刚开始 吵着要帮你干这干那,过会儿你再看,他已经在那里玩起来,早就忘记要做的事情了。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丝不苟,孩子天性爱玩儿,劳动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自然情景,他们愉悦地在其中探索。

4.教孩子学会感激:无论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帮了你的忙还是最后让你更累,都要对孩子说句感谢的话。他会知道尽责的人能够得到承认,就算是他没有帮上忙反倒是添了乱,你也要感谢并强调他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当你在为他做好饭、准备好他要喝的水的时候,他也会谢谢你。

5.爱帮忙的孩子更自信:在帮助家长做家务时,孩子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劳动后的结果让孩子颇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会更加积极,也更加欣赏、接纳和认同自己,这能够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本文Hash:1449fb50f719ac2ee2fc76a0ccc36db2cb9037b2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