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早独立长大耻于求人

“求人不如求己”、“我这辈子最不愿的就是求人”,这样的话并不陌生。有人觉得求人在心理上矮人一等;有人将自己打造成强人,成为被求助者;还有人害怕因求人而产生亏欠……我们为什么不求人?

孩子过早“独立”长大耻于求人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求人分两种,一种是求事,一种是求心。很多人会将求人看成是一种屈辱的、由下对上的关系,个中缘由也许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家庭文化中。”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卢悦分析说,很多人不求人,是害怕被拒绝,这也许和其早年经历有关。

卢悦认为,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依赖”是一种危险,如果孩子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会担心孩子以后将形成长期依赖而无法控制,这种灾难性的想象会让父母倾向于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强行与孩子分化。

于是,一个过早“独立”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核心观念:获得别人帮助是一种耻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开口向外寻求帮助。

只接受完美自我难开口求人

“当早年表达自己需要的努力遭到反复的、毁灭性的打击后,就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一个求人必死的恐怖印记。他们从小到大学习到的生存方式就是,否认自己对其他人的需要和联系的渴望。”卢悦说,这样的人在另一个极端上表现为巨大的慷慨,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从不求人。

“这就会出现很多独立的依赖人。看上去他好像不依赖任何人,很独立,但其实他很依赖别人对他的看法,很依赖外界对他的认可,依赖于过去一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是没有完成和父母的分化的,在内心仍紧紧拉住父母。他们为父母的需要活着,这种需要已经成为他们人生的准则。”

很多人会因此表现得非常强悍,自觉不需要任何帮忙,他们永远是从天而降的超人,除了不会外穿内裤。

“因为在他从小到大的环境中,一旦暴露出自己的脆弱,就会遭遇父母的打击,或者遭到冷遇,父母只接受一个强大的完美的孩子,而不愿意,或者忽略掉一个真实的需要照顾的孩子形象,于是这个孩子发现只有自己扮演那个完美小孩、超级小孩的时候,才能换取父母的爱,以及周围人的认可。他们就要一直戴着这个强大外壳活着,而对自己的脆弱一直加以否认或者压抑。从认知角度看,这样的不求人的核心观念是一个只接受完美的自我的苛求。”

在意亏欠也许是害怕情感热度

而因为害怕有所亏欠而不愿意求人的人,他们的人生往往是以内疚作为主要情结的,这同样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中。

“这样的人,在家庭中,会承担很多父母所期待的家庭责任,他们从小就要过早成人化,这种成人化表现为,他们从小就是父母情绪的发泄口,从小听父母抱怨对孩子的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的需要,而将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他们的人生逻辑就是先满足了所有人以后,我的需要才能冒头,或者说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一种对周围人的侵犯,因为他们的自我往往是建立在周围人的评价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内心的自我是空的,是需要别人的评价来填充的,所以他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美好的、符合别人价值观的形象,他必须是那个照顾其他人的人,这种僵化的角色让他们会一直在一个角色里生活,那就是照顾者,而无法得到别人的照顾。

这样具有强烈亏欠感的人,往往也害怕被亏欠,他们在付出和得到上斤斤计较,在意别人的付出同时,也在意自己的付出。这是内心能量、安全感不足的表 ,过度在意亏欠的背后其实是害怕情感的热度,害怕和人发生更深入的情感联系。”

卢悦分析说,那个刺杀亲母的上海留学生,他在生活里一定是无法求助于任何人的,他的资源只有自己的父母。

“求”知

外向者可能更难获帮助

我们一般以为外向者更容易开口求人,事实上并非如此。

内向者未必是不求人的,内向者有他们独特的方式邀请你来帮助他们,甚至运用种种巧妙的暗示,让你不得不帮他们。相反,很多很外向的人,其实很难获得别人的帮助,他们甚至会制造出一种被依赖者的假象,让别人觉得他是不需要任何人帮助的,而这种“我是超人”的心理暗示又进一步制约了他向人求助的行动。

“求”解

给“不求人”来个“脱敏疗法”

如何克服死要面子不求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首先要明白,我不是求人,而是表达自己的需要,我有权得到别人的照顾,我要学习如何被人照顾。其次,我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我如何更好地爱自己,而不再只是有限地接纳自己。不光是爱自己光鲜一面,也要爱自己的阴影,被自己否认和拒绝的一面。”

“很多不求人的人,往往很不会善待自己,他们需要学会用善意的眼光看自己不太光鲜的一面,更多地爱这个部分。这样的人是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换自己的利益的。要学会讨价还价,学会如何双赢地生活。”

卢悦建议不爱求人的人,多爱自己脆弱的、柔软的一面,不妨给自己的“不求人”来个“脱敏疗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这对不求人的人来说是很难的挑战,可是如果他们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自己列一个表,按照给自己冲击的大小分成层次,给自己焦虑最小的求人的事是什么?比如是问路,那么先尝试这个部分,然后再尝试更难的求人,逐渐锻炼自己,最好有个好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能帮助自己,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加以鼓励。

科学培养孩子独立人格 让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很多的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因此从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有明显的教育意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是什么呢?只有孩子拥有独立性,才能更好的拥有自己的优良品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尤其是两岁之后的孩子,就开始闹独立,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

有时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别吵醒了别人。”他却故意大声叫妈妈,连叫几声,随即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地大笑。这些都是孩子在第一个转折期出现的新问题,是“闹独立”的具体表现。闹独立常常使成人很烦,吃饭时他自己吃得又慢又脏,有时还故意气人,容易引起成人“发火”,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所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关键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

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就被扼杀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愿望看作是不听话或淘气,加以斥责,这更是不对的。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来……”,否则,过了这个关键期,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也会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长期受压制、限制也会使孩子情绪不安、暴躁,易对小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

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

显然,不管不可取的,应教育孩子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再让他们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

孩子的心理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的话,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孩子的“独立性”危机,导致孩子的脾气暴躁,情绪不安,执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这样的不良人格。

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十分重要,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家长们总是会更好的呵护,希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么好的机会就在你的眼前,让我们一起来行动起来吧,这么好的机会你当然是不会错过的。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有哪些?你当然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不要过早督促孩子独立

WeeWitch的原帖(写于9/19/003:02:57PM)今天阅读西尔斯夫妇所著育婴手册》中“夜间抚育”(NighttimeParenting)一章。他们推荐两三岁之前孩子与父母同床而眠,以增进亲子关系,也有助于母亲与孩子的睡眠质量。有些人担心孩子会由此变得过于依赖父母,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他们说道是要依赖的,但那又怎样呢?你的孩子只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是个婴孩,而这是建立他对你的信任的阶段。让孩子自我安慰的抚育方式源于“随随便便要个孩子”的思维,(有这种思想的家长)强调怎样变着法儿教育孩子自我安慰,而不是容许孩子依靠父母。表面上看这样做十分方便,也解放了家长,但这样的抚育方式忽略了婴儿成长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在婴孩期被满足的要求会逐渐消失,而未被满足的要求不会自行消失,而是在孩子的感情生活上留下一个空洞,日后会以“分离病”的形式再回来攻击性、愤怒、焦虑、距离感或封闭,以及纪律(训导)方面的问题。孩子需要有要求(ababyneedstohaveneeds)孩子的依赖性是成长过程中自然、合适而且必需的一部分。一个未到时候就被迫独立的孩子缺失需求的阶段。孩子需要首先学会与人联结,而不是与东西。要是小孩子不能有要求,谁还会有?要是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谁会呢?如果他的要求在婴孩期没有被满足,在他长大之后,你会很难过地看到他将采用何种人或东西来满足这部分要求的。作者进而主张让孩子自然地独立,而不是家长督促或采用什么手段。

本文Hash:4bcff6c24aeb0abe0e31a8985745bf4067b4e8ec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