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学走路

在小区的孩子里面,关于早期家庭教育孩子走路的问题,许多家长都有着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小乖妈:孩子走路早晚主要是跟遗传有关,走得早并不见得将来运动能力就好,走得晚也不意味着将来运动能力差,所以没必要大家比来比去的,1岁的孩子其实已经能听懂好多话了,不要因为孩子走得晚就给他负面评价。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学走路家齐爸:其实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我的一个朋友,家里雇了两个保姆,加上妈妈,三个人每天轮流抱着孩子不放手,结果最近朋友对我说,孩子的大动作发展得很不好。所以,当家长的,“该放手时就放手”。小乖妈:环境设置也很重要。从小乖开始会爬,我就在家里铺了很多塑胶地垫,但是不管面积多大,孩子总是要往外跑,我可不想整天把孩子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干脆把瓷砖地面擦干净,随便爬,随便走。正值冬季,小乖的姥姥、姥爷看了,不禁责问“孩子不凉吗?”冉冉妈:我姐帮我带孩子,我要把孩子放在地上,她就数落我,说我凉着孩子了。可是孩子在床上怎么练习?小乖妈:后来我给孩子套上了护膝,因为我用一次性纸尿裤,不穿开裆裤,所以我想也不会很凉。只有手整天撑在凉地面上,但是小乖自己活动得兴高采烈,我也就随他去了。小乖学步时经常摔跟头,我也从不大惊小怪。洋洋妈:我看家家的爷爷奶奶也是,一次家家在外面摔倒了,爷爷镇定自若,后来还说:“我们家家才不害怕。”冬冬妈:冬冬其实会走了,可就是不敢走,走几步就赶紧扶着妈妈或者扶着桌子、床什么的。现在我想明白了,小乖妈用纸尿裤,孩子不会随地大小便,所以地面容易保持干净。奶奶带冬冬,是要往地上把尿的,冬冬又穿开裆裤,所以奶奶绝对不愿意让冬冬坐到地上――可是哪个孩子学步不会摔几个屁股墩的?奶奶总扶着冬冬,不许他摔跤,让冬冬觉得,摔一跤很可怕,坐到地上是很不好的事,所以不敢走路。可可妈:有一次我和小乖妈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遇到了另一位妈妈和姥姥带着1岁2个月的儿子。妈妈说,孩子其实走得很好,但就是害怕,不敢自己走。当时孩子在玩时,踩到了地垫边一个坎上面,身体就倾倒了,地面软软的,一点也不会受伤。但是从那时开始,只要孩子走到那附近,姥姥就提醒“刚才怎么着来的?”或者“宝贝,刚才咚咚咚!”如此大惊小怪,让孩子觉得危机重重,敢放开了走路才怪。小乖妈:还有一点,当时咱们跟那位妈妈只在一起大概半小时,那位妈妈居然说了三回“我儿子就是不敢走”这一类的话,其实我觉得妈妈的语言对孩子暗示性很大,也许孩子开始没怎么害怕,妈妈频繁地这样说,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害怕,就是不敢走。小编总结:关于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我们要知道,其实孩子走得早、走得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由于家长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环境准备,孩子究竟是得到了对自主发展的支持还是处处受阻碍、处处受束缚,是得到了自信、成就感还是挫败感,是发展了敢于尝试、勇于行动的个性,还是变得懦弱、害怕尝试和行动?(兼职编辑:邹利军)

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成为语言学家

如今孩子们用词遣句的混乱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因此我呼吁广大家长们注意,在早期家庭教育时,一定不要让孩子受到负面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成为语言学家尽管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受这种负面环境的影响,但我感觉还是有必要帮助每一个孩子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我特别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表达丰富的语言家。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呢?通过读书增加词汇量首先要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人在一生当中要掌握无数个词语,能灵活运用这些词语十分必要。换言之,就是要帮助孩子增强对词语的驾驭能力。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够帮助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这是因为,掌握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许多事情。也就是说,语言是思考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在学习当中,词汇量的多少对学习的效果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倾听别人话语的能力、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表述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书写文章的能力都要由语言能力来决定。那么,如何才能丰富词汇量、使表达更加流畅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现代人的生活中信息泛滥,容易让人有一种似乎不读书也同样能够掌握大量的词汇的错觉。但是,如果想深入地思考问题,具备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家庭会话是人际关系的基本为了让孩子成为善于表达的语言家,第二个要点就是要帮助他们增强表现及与人交流的欲望。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更加积极地表述出自我的想法和主张,同时,也要积极地借助语言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自我表现及交流的欲望,成为了建立广泛人际关系的基本,甚至会左右人的一生,因而十分重要。具备了这种素质,就能够与周围人建立起更加友好融洽的关系,从而实现更加快乐地学习和生活。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这种素质呢?第一步,就是要在家庭中实现亲子间的愉快交谈。亲子之间的愉悦交流非常重要,孩子绘声绘色地讲述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家长耐心地倾听,或者家长将自己当日见到的事情、做过的事情说给孩子听,加深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关掉电视,在进餐的过程中随口聊上几句我觉得也很不错,像这样温馨美好的时光对于孩子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样愉快的交谈,孩子的表现欲望就会得到增强,也更能够体会到与人交流的快乐。这种家庭中愉悦的交谈体验,会成为孩子在学校或其他场合中与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范本。语言本身分为两类:作为思考手段的语言以及作为表达手段的语言。我在开始讲到的“通过掌握大量的词汇,使孩子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指的就是作为“思考手段”的语言,而后讲到的“增强表现和交流的欲望”所对应的就是“表达手段”的语言。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是孩子成为表达丰富的语言家所必备的条件。不少成年人感觉到如今孩子们的用词遣句十分混乱,他们却往往不注意自身的言行,让孩子受到负面语言环境的影响,这样做是难以有效改善现有状况的。因此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要注意自己的所做所讲。为了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表达丰富的语言家,我们应该严于律己,认真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使用正面印象的语言,这一点十分重要。在这里我列举出了读书和会话两种方法,两方面都帮助孩子努力做的家长,一定能够培养出表达丰富的孩子。小编总结:在早期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注 意自己的言行,通过努力,我相信,一定可以把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好。(兼职编辑:邹利军)

早期家庭教育如何让孩子更听话

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我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提出了家庭教育中“对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早期家庭教育如何让孩子更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二、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三、做到了要及时奖励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小编总结:在家庭教育中,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兼职编辑:邹利军)

本文Hash:e5791774558e5e292adf6b70a81537a35d6008bc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