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前的宝宝为什么会依恋母亲

当我们谈到孩子生命最初的三年时,“依恋”更多地是指向母亲的,尤其是一岁之前的孩子。在一岁之前,孩子再怎么“依恋”都是不过分的。

从生理的角度看

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那么弱小无力,迅速地和养育者(往往是母亲)建立很亲密的关系,是小婴儿能够存活下去的首要条件——其实我们人类都是靠这种最初的依恋关系存活下来的——“妈妈的乳汁让我不再饥饿,妈妈的怀抱让我远离寒冷”

从心理的角度看

新生儿一个人降生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出生时他心里是没有“爸爸、妈妈”这些概念的。孤独的感受让他对这个世界无法信任,和另一个人(也就是妈妈、爸爸)建立拥抱呵护的关系,可以让他不再害怕。所以很多爸爸妈妈会有这样的经验:小家伙没有缘由地大哭,但当大人把他抱起时,就很快安静下来。在最初的一年里,世界是“可爱的”还是“可怕的”完全依赖于最亲密的人是不是能及时出现在他身边。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

为什么孩子会对妈妈更“依恋”呢?除上面提到的妈妈是直接的食物提供者外,也和社会对母条和父亲这两个不同角色的社会责任要求有关:妈妈更多地照顾孩子的生活,比如喂养、换尿布、哄宝宝睡觉;而爸爸则要负责养家,让母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母亲和孩子有着更亲密的接触,这不得不让孩子更多地依恋母亲。

为什么1~3岁的宝宝不会“分享”?

妈咪通常幻想着自己的宝贝会和他的小伙伴开心地玩上几个钟头,而自己可以在一旁悠闲地品茶,聊天、休息,然而这是一个美好而不现实的梦想。

对于1-2岁的宝贝,他们的典型的玩法是:依偎在妈咪的怀里一会儿,然后在妈咪的鼓励下去和小伙伴玩一会儿;然后再跑回妈咪身边待一会儿,再离开妈咪玩一小会儿。

因此,妈咪不能对1-2岁的宝贝的社交协商能力寄予太大的希望。这个年龄阶段的宝贝,还不具备基本的社交技巧和语言能力。虽然他们喜欢和其他同龄的宝贝一起玩,但在这个阶段宝贝们是“平行玩”,即在一起玩同样的游戏,比如都搭积木,不过却是各搭各的积木,没有发生互动,他们还不会共同去建造一个模型。

而且,1-2岁的宝贝非但不能理解其他人的观点,他们还有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在他所在的环境内的一切物品和人都是“我的”。当他们在商场看到自己心仪的玩具,他们是不是毫不犹豫地要把玩具带回家?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我的”。

也就是说,当几个宝贝在一起玩的时候,他们不懂得“分享”,因为他们不理解“分享”的含义,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理解“分享”。所以,宝贝们常会为了一个都认为是自己的玩具展开“争夺战”。

虽然宝贝还没有能力理解“分享”,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没有必要把宝贝们聚在一起玩,或者任凭他们去争夺玩具。相反,妈咪应该主动地介入,引导宝贝们去学习应该知道的“社交技巧”。

本文Hash:a4363a50a48efb26183805d44dd8305ea48e5ef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