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抓狂的孩子们

彪悍的童年不需要任何解释!!!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孩子们的各种搞怪创意吧!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眼中的妈妈吧!

绘画对于幼儿来说,既是娱乐游戏,又能表情达意。绘画有形有色、直观形象,内容可随心所欲,自由变化,特别能感染和激发幼儿的情感。幼儿天生就喜欢涂涂画画,尤其在他们语言发展还不太成熟的时候,绘画就成了他们心灵表达的一种方式。

健康美好的情感不是天赐的。母亲的爱抚、家庭的湿馨、教师的关杯与教导,会在儿童的心中深深的印记。在绘画中,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我们便可以让儿童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同时也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和真切。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母子之间的情感,表达对母亲的爱意,我曾组织孩子们以"我爱妈妈"为主题画过一次画。

在画画之前,我先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你爱你的妈妈吗?"“你妈妈爱你吗?"“你最喜欢你妈妈什么?"“你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她的睑型什么样?发型什么样?五官什么样?穿着什么样?……〕随着回答这些问题,在孩子的头脑中,母亲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渐渐清晰了起来。这时候我又提出,“在母亲节到来的时侯,你能画张画送给你妈妈吗?”并拿出纸、笔让他们幵始画。孩子们下笔流畅,用色大胆,不一会儿就画出了平曰里他们对妈妈的印象,对妈妈的情感,也画出了孩子天真的想象。

吴飒是个3岁半的男孩,他笔下的妈妈长头发、高鼻梁,亲切的笑意跃然纸上。他眼中的妈妈是那么美,眼神里含有笑意,微歪着的头透出了亲切与爱抚。4岁半的女孩,她用表现的手法把现实与非现实联想在一起,把妈妈画得那么美,甚至理想化了。她给妈妈的头上画了许多颜色漂亮的花。4岁半的男孩,他在绘画中用了再现的手法,把妈妈的脸型、发型、习惯的笑容,甚至睑上什么地方长了雀斑都画了出来。

画完之后,我把孩子们的画都挂了出来,让孩子们看着自己的画进一步抒发情感。我问他们:“将来你妈妈老了,你准备怎么孝敬她?如果她生病了,你怎么照顾她呢?”有的孩子说:“将来长大了,我准备买一辆三轮车蹬着妈妈去商场买东西。"我又启发说:“你们能不能想得更现代化一点、更美一点?”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七嘴八舌地说:“我将来要给妈妈买一辆卡迪拉克,有三个窗户门的汽车。”“我要买一架第一号战斗机,带妈妈到世界各地旅游,让妈妈过幸福的晩年。”……孩子们异想天开、天真稚趣,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通过亲笔画妈妈,孩子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和体会了妈妈的言行举止、聪明才智及其对自己的浓浓爱意,开始有了回报母亲的意识,母子之间的感情得到深化和加强。

但同时,我也看到个别幼儿不愿意画“我爱妈妈”。为什么呢?有个孩子说:“因为妈妈不爱我。我画我的爸爸行不行?""后来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画了一张“我的妈妈"。他画的妈妈眼睛瞪着,头发立着,龇牙咧嘴,脸上的五官没有一处不加以变形,反映出孩子内心的极大痛苦,甚至是愤恨,画画过程是一次极大的情感宣泄的过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妈妈的评价。这张画给所有的观赏者以极大的情感震撼。当其他的孩子画完画都在深情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感觉到无比幸福的时侯,我看到他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我没有批评他,没有从表层的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技艺水平如何来进行评价,而是抱着极大的同情,与他亲切地谈心,鼓励他率直地表达出来,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心灵的舒展。我了解到,是妈妈的冷漠、争吵,使父母离异,使他小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使他精神恍惚,终曰闷闷不乐。这种痛苦是一般人所体验不到的。孩子在哭诉,在 画笔告诉妈妈,做为一位母亲,对孩子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对家庭要有奉献精神。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不知不觉地刻印在孩子天真的脑海里,勾勒于孩字稚嫩的笔下。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画妈妈。若单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当难的。但我们的目的是情感的培养,因此,对于幼儿所有的启发与引导,都更着意于激发幼儿对母亲情感的想象。只有当这带有丰富情感的形象在孩子的头脑中亲切、清晰而生动起来时,孩子们才会愿意画,才会笔下有神。

妈妈网提醒,从孩子们一幅幅不带任何雕饰的图画中,我们又一次直面孩子那无邪的目光和无偏的评价,再一次体会了母亲的伟大和无可替代的责任。

妈妈们不要让孩子承载你的压力

有一句手机广告词叫什么?“沟通无极限”,这使我一度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一名完美妈妈——可以一边带着我的动动在沙滩上玩儿,一边在笔记本上修改项目报告;可以不在单位加班,而是趁着动动看电视的时间处理EMAIL。是的,我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扮演着超级妈妈的角色,我相信自己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两者的关系方面做得已经够好。直到有一天,4岁的动动拽着我的袖子可怜巴巴地说:“妈妈,你弄完你的电脑了吗?”我突然觉得自己每天和他“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少,真正属于他的时间却不多。

我的理由——“不能失去工作”

害怕失去工作和害怕照顾不好孩子,对有责任心的父母来说,实际上不相上下。当耳边不断听到公司裁员和行业不景气的消息,没谁敢轻松地说:“我不在乎失去工作”。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愤怒地对我说:“请别告诉我该怎么带孩子,假如我因处理不好工作而丢掉了饭碗,到时候我拿什么去养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的建议:现代家长们确实一刻也离不开工作。我们或带着笔记本回家,或在厨房里通过手机和同事讨论明天的计划。家庭和工作的界限模糊了,我们脑子里塞满了没有完成的任务。可父母们却一点儿没意识到,我们正在把自己遭受的压力传递给孩子们。

如果在家办公的情形难以避免,我们可以注意自己对着电话的言谈,或回避孩子,到自己单独的空间进行,不要把不良情绪或尖锐的言谈,甚至不雅的举止传递给孩子。对于那个饿得直叫的孩子,可以在吃饭前先准备出健康小吃填填肚子,使你不会因为担心他们饿着而变得着急或脾气暴躁。

我的节奏——“孩子,我不想听你啰嗦”

苏贝是一家网络公司的总经理,有一个8岁的儿子。她曾经是我“事业、家庭双丰收的楷模”,而她的育儿经更源源不断地传给我:每天早上6点就爬起来,先用1个小时查看昨天晚上收到的几十封邮件,7点催促孩子快吃早饭。晚上回到家里花两三个小时在网上处理工作,孩子就在身边写作业。

1年前我们参加了一个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会,我却听到她这样对专家说:“每当我一回家,他就在那里嘀嘀咕咕,提出没完没了的要求,有时候甚至大吵大闹,脾气也变坏了。”

经过专家的询问发现问题出在苏贝身上,因为工作压力大,她变得没有耐心。总是跟儿子说“快点儿穿衣服”、“别折腾了”,而不是问他“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苏贝说,她常常一回到家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没有精力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她和孩子沟通时根本就不想倾听和做出任何决策,因为她已经白天在公司干了一整天这样的事情。

儿童心理学家的建议:表面看去,苏贝似乎正在为了孩子做出巨大“牺牲”:按时回到家里,冲进厨房为孩子做晚饭,急急忙忙地帮他洗澡,又不耐烦地让他赶快睡觉。结果却是——孩子变得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你冲他们吼叫。其实他们不过正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每天最着急的事不过是不要忘记明天带大字本或半圆仪。而现在孩子却不得不像你一样匆匆忙忙,为你的下一个指令“奔命”。研究证明:不善沟通的孩子童年时往往会有一位性格急躁、爱发号施令的父亲或母亲。当然,没有哪个父母能够做到绝对完美,但至少在你压不住焦躁催促或呵斥他以后,找个机会,在你们都放松的时候,温柔地告诉他:“妈妈最近太忙了,可能对你说话比较急,能原谅妈妈吗?”其实,承认自己不完美,可以令我们在孩子面前更具亲和力,甚至从小培养他体谅别人的美德。

孩子的感受——你们总在敷衍我

豆豆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只要爸爸一回家,他就开始在家里制造麻烦,常常在爸爸周围发出噪音,甚至偷偷弄坏爸爸的东西,这样爸爸就不会一回家就盯在电脑上,而是“单独”为他花一点儿时间处理他的“淘气行为”。

儿童心理医生的分析:童年时能够得到家长的关注,可以给人一种被爱和信任的安全感,印证自己和这个社会及其他人的善意关系,也可以让孩子学会长大以后去关心别人。可是当正常的关注丧失时,孩子惟一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些让爸爸妈妈可以关注的事情。

豆豆的父母不妨试试这种方法:在日历上郑重留出给孩子的时间,并告诉他:“爸爸妈妈都很忙,但和豆豆在一起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所以爸爸妈妈把可以跟豆豆在一起玩的时间用彩色的笔标出来,如果爸爸或妈妈没有做到,豆豆可以提醒。”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和他在一起时有多高兴。因为对孩子来说,对他最大的肯定就是父母因为跟他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和骄傲。一副绷紧的脸孔常常会毁了你和孩子的关系。蹲下来和他一起游戏、一起哈哈大笑。千万不要像音乐学院的考官一样让她唱个歌给你听,而是和她一起放声高唱。所有的这些小事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美好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你是多么投入、多么爱他们。

其实,父母陪孩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给予”,对父母来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绝佳的放松方式。

本文Hash:1ceb8e49446ac0fa1678ae298bae5f6133e53272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