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宅妈”远比中国多

总是听说美国的女权运动风起云涌,心想美国妇女肯定都像希拉里那样风风火火,或者像赖斯那样精明干练,至少美国女人独立性都很强,职业妇女的比例应当很高。没想到美国的专职家庭主妇这么多!

这些全职妈妈原先或许是很好的职业妇女,“官至”公司的部门经理甚至副总经理,就像绝望的主妇》中的琳娜特,但结婚生子之后,就心甘情愿地在家里相夫教子。即便还工作,她们也大多选择半职(PART-TIME)工作,或者可以在家干的工作(HOMEBUSINESS)。让我不由得感叹,美国女人其实挺传统的,或者说社会风气就是如此。

有人做过测算,一对夫妻如果有两个没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两人都出去工作,妻子挣的钱每月不到3000美元的话,还不如就丈夫出去工作,妻子在家当全职妈妈。因为如果两人都出去工作,收入高了,但交的税也多了。多出妻子的3000美元,基本上有三分之一要交税,剩下的两千美元,也就够交孩子的上托儿所的费用。美国的托儿所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费用很贵,像华盛顿这样的城市,一个孩子每个月至少要800美元左右。请个驻家保姆,每个月至少也要1千多美元。

即便孩子上了小学,美国小学每天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不到12岁的孩子不可以独自留在家里,于是上班的父母只好把孩子放在每个学校基本都有的课余班(AFTERSCHOOL)里,但课余班是有时间限制的,6点之前必须把孩子接走,许多学校实行每迟到1分钟罚1美元的制度,老迟到的话,AFTERSCHOOL也呆不下去了。

更何况,美国学校三天两头不上学,天气不好不上学,老师开会不上学,一年到头节日多如牛毛。如果孩子不上学,就必须有家长在家陪12岁以下的孩子。否则,把12岁以下孩子独自扔在家里是违法行为,一旦有人举报,会被剥夺孩子的抚养权。

不过,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社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现象正在悄悄改变,因为男人受经济衰退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失业,而有些职业女人比较吃香,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靠老婆来养家糊口。

皮尤中心最近的研究报告发现,美国每5对夫妇中有一对是“夫以妻贵”。报告还指出,以前男人通常娶教育程度比自己低的女人,但现在男人在婚姻中越来越“高攀”。如今逾半数的美国夫妇教育程度相当,妻子教育程度更高的占29%,丈夫教育程度更高的占19%。在收入方面,1970年时,4%的妻子赚钱比男人多,但到2007年这个比例已提升到22%。

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趋势。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中,2009年有510万位呆在家中不工作的“宅妇”,比上年减少20万,结合妻子独自外出工作的比率提高,反映经济衰退中,更多男人失业,而更多女人走出家门,养家糊口。另外,2009年美国有15万8千位已当老爸但不工作的“宅男”。

不管怎么样,美国“宅妇”比例还是要比中国城市高得多。许多中国女人热衷于外出工作的理由不外乎有两个:第一,男人养不起全家;第二,女人只有经济上独立,才有人格上独立。依我看,第一个理由在中国靠得住,因为中国家庭日常生活压力确实比较大,但在美国,华人家庭“双职工”的比例远高于其它族裔,这个理由就未必解释得通。我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做得好,女人争取独立的意愿比西方女性似乎更强。

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

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父母应该怎么样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引导呢?

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许许多多的美国人,都对中国父母如何能够成功地培养出不同凡响的优秀孩子备感惊讶。他们想知道―“制造”众多的数学精英和音乐奇才,中国父母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家庭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中国父母的成功又能不能被他们所复制。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些不允许儿女涉足的事情:

●在外面过夜

●参加玩伴聚会

●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中美对孩子不同的教育

最近,有一位超级成功的美国白人小伙子,他来自南达科他州(美国读者应该在电视上见过他)。在比较了我们各自家庭的“清规戒律”后,我们发现,他的蓝领爸爸,俨然就是一位“中国妈妈”。我还认识一些来自韩国、印度、牙买加、爱尔兰和加纳的父母,他们也完全拥有中国父母的品质。相反,我所认识的一些出生在西方国家但有着中国血统的妈妈,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却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中国妈妈”。

我也宽泛地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西方父母们林林总总、风格各异。事实上,我只要走出家门就会敏感地发现,与中国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迥然不同:有的严厉,有的宽松。父母们的类型也五花八门:同性恋的,信奉正统犹太教的,单亲的,前嬉皮士的,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和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显然,没有一对西方父母对教育孩子拥有相同的看法。因此,当我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时,并不是指所有的西方父母,正如我提到的“中国妈妈”,也不能代表每一位中国母亲一样。

尽管西方父母认为他们要求孩子已足够严格,但他们严格的尺度通常很难接近中国妈妈的标准。例如,我的西方朋友们要求孩子弹奏乐器,每天半小时,最多一小时,他们认为这已经严厉有加了。然而,对中国妈妈来说,孩子们进行弹奏的第一个小时,就像是轻松愉快的热身,而不停地弹上两三个小时,那才算得上是“练习”,才具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我们对文化差异的老生常谈已提不起兴趣,但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确有无数研究有理有据地证实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份对50位西方妈妈和48位中国妈妈的调查研究显示,70%的西方妈妈认为,“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的做法是有害的”,“父母应本着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的思路来培养孩子”。可是与此相反的是,没有一个中国妈妈赞成这样的想法。大多数的中国妈妈确信她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出类拔萃,她们认为“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反映了家长教子有方”;如果孩子不能在学校里如鱼得水,那就“有问题”了,就说明做父母的“严重失职”。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妈妈每天督促孩子进行学习的时间,大约是西方妈妈的10倍。而西方的孩子,则更热衷于在学校运动队的活动中抛头露面、展示才华。

小编总结: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的不同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所不一样。两国的教育很难说哪个好哪个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更加重要。

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

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父母应该怎么样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引导呢?

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许许多多的美国人,都对中国父母如何能够成功地培养出不同凡响的优秀孩子备感惊讶。他们想知道―“制造”众多的数学精英和音乐奇才,中国父母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家庭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中国父母的成功又能不能被他们所复制。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些不允许儿女涉足的事情:

●在外面过夜

●参加玩伴聚会

●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中美对孩子不同的教育

最近,有一位超级成功的美国白人小伙子,他来自南达科他州(美国读者应该在电视上见过他)。在比较了我们各自家庭的“清规戒律”后,我们发现,他的蓝领爸爸,俨然就是一位“中国妈妈”。我还认识一些来自韩国、印度、牙买加、爱尔兰和加纳的父母,他们也完全拥有中国父母的品质。相反,我所认识的一些出生在西方国家但有着中国血统的妈妈,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却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中国妈妈”。

我也宽泛地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西方父母们林林总总、风格各异。事实上,我只要走出家门就会敏感地发现,与中国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迥然不同:有的严厉,有的宽松。父母们的类型也五花八门:同性恋的,信奉正统犹太教的,单亲的,前嬉皮士的,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和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显然,没有一对西方父母对教育孩子拥有相同的看法。因此,当我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时,并不是指所有的西方父母,正如我提到的“中国妈妈”,也不能代表每一位中国母亲一样。

尽管西方父母认为他们要求孩子已足够严格,但他们严格的尺度通常很难接近中国妈妈的标准。例如,我的西方朋友们要求孩子弹奏乐器,每天半小时,最多一小时,他们认为这已经严厉有加了。然而,对中国妈妈来说,孩子们进行弹奏的第一个小时,就像是轻松愉快的热身,而不停地弹上两三个小时,那才算得上是“练习”,才具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我们对文化差异的老生常谈已提不起兴趣,但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确有无数研究有理有据地证实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份对50位西方妈妈和48位中国妈妈的调查研究显示,70%的西方妈妈认为,“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的做法是有害的”,“父母应本着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的思路来培养孩子”。可是与此相反的是,没有一个中国妈妈赞成这样的想法。大多数的中国妈妈确信她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出类拔萃,她们认为“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反映了家长教子有方”;如果孩子不能在学校里如鱼得水,那就“有问题”了,就说明做父母的“严重失职”。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妈妈每天督促孩子进行学习的时间,大约是西方妈妈的10倍。而西方的孩子,则更热衷于在学校运动队的活动中抛头露面、展示才华。

小编总结: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的不同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所不一样。两国的教育很难说哪个好哪个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更加重要。

本文Hash:4a46619e50f4b594d0d809c0152aedcc9632dcce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