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这件事,能代表宝宝想说的话吗?

每个新手妈妈大约在16~18周以后会感觉到胎动,怀孕初期的胎动,英语世界的人形容胎动是“胃里飞舞的小蝴蝶”、痒痒的小撞击或抽动(真的没错)。但是每个妈妈的身体状况与感受力不一样,一天胎动次数约200~700次不等,因胎儿月龄或个别差异而有很大不同,有的胎儿可能像足球选手这么有力,也可能像蜻蜓点水那么轻盈。1胎动频率在34周左右达到高峰

肚子里宝宝的发育到28周后已经较为成熟,准妈妈会比较明显感觉到宝宝在肚子里拳打脚踢,胎动不只是宝宝生命力的表现,也可以藉由胎动的观察来了解宝宝的发育与健康状况。36周之后因为宝宝越来越大、子宫里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宝宝的胎动情况会减缓。

2准妈妈胎动自我监测方式

准妈妈可以利用早中晚三个时段进行一个小时的胎动观察记录,如果一小时内测到3次以上的胎动代表宝宝情况良好,胎动能达10次以上更佳。如果是多处同时间的胎动只能算1次,需等到完全静止后再进行计数。

3胎动频率异常

如果一个小时内胎动的次数少于3次,妈妈也不要过度紧张,胎儿有约2小时的睡眠周期。胎儿睡觉时间并不固定,如果暂时量不到胎动,可以稍晚再测。一般而言,夜间9点至凌晨1点是胎动的高峰期。如果在12小时内都量不到胎动,或是当天胎动的情形比平常大幅减少,建议至医院以胎心音监测器或是超音波检查,以确定宝宝的生命迹象。

随着胎儿成长,宝宝的动作越来越大,力量也越来越没在怕的。我两个宝贝儿子的胎动就很不同,大儿子睿哥常是大滚动,把阿母的肚子搞得像在演“异形”;小儿子瀚宝则是踢来踢去,力道大到我整个身体都会晃动。生孩子会让女人健忘变笨(肯定句),妈妈我却永远记得这甜蜜的只属于我俩的亲密互动。

4那妈妈你要怎么回应这可爱的小家伙呢?

我怀第一胎时从4个月开始就上孕妇瑜珈直到产前一周,因为上课的孕妈咪怀孕周数不一,所以老师带我们做的伸展动作都很轻松简单,主要着重在冥想。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会要妈妈深呼吸,规律吸气吐气,然后开始轻轻抚摸腹部(肚子可以抹一些天然的按摩油),这时老师会说:

“现在,用心去感受自己的心脏与胎儿的心脏正以相同的节奏在跳动,同时一面聆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吸气,吐气,吸气,吐气。然后把手掌放在肚子上,感觉自己正将关爱与活力一波波地传递给宝宝,然后注视着手和肚子的缝隙,想像有一道金黄色的光芒在你和宝宝之间互相投射,现在,温柔的语调充满感情的对宝宝说:‘亲爱的宝宝~妈妈的心中开了一朵好美好美的玫瑰花,现在,我将这朵花送给我最心爱的你,宝宝,谢谢你每天这么努力认真的长大,妈妈也会加油,妈妈最爱你了哟!’”

透过触觉产生的精神沟通力,对妈妈来说是非常具稳定效果的,想想热恋时的我们,不就是透过拥抱来表达真切的爱意,我们不也是仰赖着爱、尊重及赞赏而生存的吗?肚子里的宝宝亦然,胎儿透过听觉、触觉、感觉的互动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他肯定会是健康又自信的好孩子呀!

另外,我在怀孕时经常听轻音乐搭配按摩油透过上述的冥想做抚摸胎教,产后肚子上一点妊娠纹都没有,不知跟这胎教法有没有关系呢?哈哈~~

宝宝学说话妈妈可能不知道的六件事

当宝宝叫出第一声“妈妈”是妈妈最幸福的时刻,可是幸福过后,却发现宝宝学说话的进程似乎“止步不前”了。不要着急,关于宝宝学说话,也许有些事你还需要跟随妈妈网(http://www.mama.cn/)进一步了解一下。

No.1:宝宝不会说话,不代表不懂得交流。

其实,早在宝宝叫出第一声“妈妈”之前,他就已经能够和身边的亲人进行交流了。无论是通过与妈妈目光的接触,还是通过模仿大人的面部表情,甚至通过快乐的笑声和含糊不清的婴儿语……宝宝尽他所能地用各种方式向身边亲人传递着渴望交流的愿望。

妈妈这样做:学习用语言之外的方式和宝宝进行交流。

了解了宝宝渴望交流的愿望,妈妈就需要做到及时对宝宝发出的“交流信号”进行回应。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对宝宝置之不理。当宝宝哭闹时,尽量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要尽力向宝宝传递这样的信息:“妈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你,你对妈妈很重要。”

如果可以,妈妈最好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抱着宝宝和他专心地对对话。当宝宝对你笑时,你也对他笑;当宝宝用“婴儿语”和你交谈的时候,你也可以模仿他的“语言”回应他。

No.2:宝宝不会说话,不代表没有在听。

你可能会觉得对不会说话的宝宝喋喋不休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事实上,宝宝很喜欢听身边的人说话。不妨试着给宝宝讲解一下你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宝贝,来!咱们看看爸爸在做什么呢?哦!他在开冰箱。看呀!爸爸从冰箱里拿出来一大瓶酸奶。”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却能通过“倾听”储存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为将来开口说话做好准备。

妈妈这样做:不停地和宝宝说话,让宝宝完成词汇量的积累。

和宝宝“说话”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如:带宝宝出去玩时,妈妈可以将街道两旁的房屋、树木、汽车等一一介绍给宝宝认识;带宝宝去购物时,妈妈也可以一边挑选商品,一边一一将商品名称说给宝宝听;白天和同事发生了不愉快,晚上可以一边喂奶一边跟宝宝诉诉苦;兴致来了,即兴给宝宝朗诵一首小诗也是不错的选择……

也许有时宝宝似乎在很认真地倾听,而有时却好像在兀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比如专心地吃奶,或研究自己的小拳头……),妈妈不用太在意。宝宝会选择他感兴趣的内容,不动声色地记在心底。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妈妈在宝宝会说话以后,会突然发现“宝宝怎么会说那么多我没有教过他的词”的原因。

No.3:宝宝不会说话,不代表不理解他人谈话的内容。

虽然对1岁的宝宝来说,还只能说出“球”这个单个的词,但是如果你对他说:“把球给爸爸。”宝宝却能够理解你的意思,并按照指令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这说明1岁左右的宝宝对理解并完成简单指令已经非常在行了。研究发现,1岁左右的宝宝往往只能说出为数不多的几个词,但他能够理解的词汇却可以达到50个左右了。

妈妈这样做:不要对宝宝讲太多没有关联的闲话。

当宝宝理解了妈妈的指令或听懂了亲人间的交谈会感到十分有成就感,但如果听不懂则会感到有些着急和挫败。因此,妈妈在对宝宝讲话时,最好放慢语速,说简单的句子,并注意多一些停顿,让宝宝有时间回想其中的信息。如果妈妈总是对宝宝说一些思维跳跃性很大的,没有关联的闲话,很容易导致宝宝由于总是听不懂而不爱听妈妈说话。

No.4:宝宝不会说话,不代表比同龄宝宝笨。

像走路、爬行等其他许多事情一样,宝宝学说话的速度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只要宝宝没有明显的听力或行为异常(比 如:对声音没有反应,或始终和妈妈没有目光的交流等),宝宝说话稍晚一些,妈妈一般不用过于担心。不要热衷于将自己的宝宝和同龄宝宝进行比较,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相信你的宝宝,相信你的知觉,是最重要的。

妈妈这样做:不要让学会说话的平均年龄给你太大压力,但也要保持对异常情况的警觉。

尽管宝宝学说话时间有早有晚,但如果宝宝到了3岁还没有一点说话的意识的话,妈妈就需要带宝宝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了。许多原因可以导致宝宝语迟,比如听力障碍或大脑发育异常等,而有这些问题的宝宝除了不会说话外,往往还会伴随其他的行为异常。妈妈只要注意观察大都可以较早发现。下面就向妈妈介绍一下在宝宝出生第一年里,语言发育的基本进程,妈妈可以对照观察宝宝的表现,以便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

0~3个月——啼哭期:宝宝学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自己不同的需求。

4~6个月——语言积累期:宝宝喜欢不断重复地发出一个声音,并能对周围的声响做出反应。

7~9个月——说话准备期:宝宝开始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吸引你的注意,并通过这种尝试验证自己的语言能力。

10~12个月——语言理解期:能够理解并完成简单的指令,并有意识地模仿成人的发音。大多数宝宝在这个阶段说出生平第一个词。

No.5:宝宝不会说话,不代表不能学唱歌。

用唱歌帮助宝宝学说话的效果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对扩充宝宝的词汇量,提升宝宝的学习兴趣却是大有裨益的。唱歌比起说教更能令宝宝感到放松和愉快,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妈妈这样做: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宝宝唱歌,可以促进宝宝的语言学习。

通常教宝宝学说话,妈妈多采用“指认”的方法。比如,指着“球”对宝宝说“球”,然后让宝宝模仿。其实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一遍遍地反复强化,使宝宝建立“qiu”这个发音和“球”这个实物之间的联系。那么选择一首韵律感强,旋律活泼且歌词中含“球”字较多的歌曲。妈妈一边反复哼唱,一边抱着皮球和宝宝跳个简单的小舞蹈,既能达到强化“读音”和“实物”之间联系的目的,又能带给宝宝一段无比快乐的亲子时光。

No.6:宝宝不会说话,不代表不能读书。

当妈妈专心读书给宝宝听时,亲子之间的交流会更加亲密和频繁,宝宝也会从妈妈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会出语言韵律的魅力。同时,宝宝的词汇量会因为阅读而进一步扩充。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低的词,宝宝也可以通过阅读从书中的故事里获得。比如“河马”或“独角兽”,如果不是因为给宝宝讲故事,我们会很难想起提到它们。

妈妈网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做: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宝宝一起阅读,对刺激宝宝语言发育十分有益。

研究表明,从小就有阅读习惯的宝宝,词汇量更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也更强。因此,妈妈一定要珍惜每天和宝宝的亲子共读时光。不要因为宝宝还不会说话,就忽视和宝宝的交流,而一味专注于自己读故事给宝宝听。其实,妈妈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书中原有的字句。你可以和宝宝一起翻看书中的图片,随意问问宝宝;“这是什么动物?这是什么颜色?老奶奶在哪里?……”无论宝宝用“语言”、“手势”、“指认”,哪怕只是“咯咯的笑声”来回应你,都表明他真正参与到了你们共同读书的活动中。

本文Hash:a79abe3278fcc5740dd0102471f0891dda6b2da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