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的7个突出症状提早预防

新生儿溶血病的7个突出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轻重差异很大,一般来说ABO血型不合的较轻,进展较慢,而Rh血型不合的较重,病情进展快。常见的突出症状有:

1.出现黄疸早。患有溶血病的宝宝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症状,比正常生理性黄疸出现得早。

2.发黄程度重。皮肤颜色从浅黄可变为金黄色,程度较生理性黄疸重。

3.全身均发黄。黄疸在48小时内将迅速发展,从脸部、躯干很快就发展到四肢、手心和脚心。

4.贫血。患有溶血病的宝宝均有轻重不等的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5.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胎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

6.发热。溶血病宝宝常常伴有发热。

7.神经方面表现异常。患病严重的宝宝出现拒奶、嗜睡、抽风、两眼无神或凝视、四肢阵阵发硬伸直、尖叫等症状。

根据病情治疗溶血症

患病较轻的宝宝不需特殊处理就能很快痊愈。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重病宝宝也能很快好转,日后生长发育也正常。而晚期患儿则成功救治率低,即使幸存也常有后遗症。

预防新生儿溶血症五步走

第一步,避免输血。整个怀孕期间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可减少溶血病的发生率。

第二步,确认夫妻双方血型。通过验血来确定是否存在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情况。

第三步,曾自然流产需警惕。病史中有过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或上一胎有新生儿重症黄疸的准妈妈,应警惕本次妊娠有母子血型不合的可能。

第四步,重视孕期检查。在检查中如果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较高,可以采取吃药等治疗措施来降低抗体。需定期复诊,如有抗体效价增高则需继续治疗。

第五步,关注新生儿黄疸。宝宝出生后要密切留意黄疸出现的时间,如果早于生理性黄疸,在刚出生1~2天内就突然发生,并且病情发展速度很快,就要立即通知医生,及早治疗干预。

新生儿溶血病的7个突出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轻重差异很大,一般来说ABO血型不合的较轻,进展较慢,而Rh血型不合的较重,病情进展快。常见的突出症状有:

1.出现黄疸早。患有溶血病的宝宝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症状,比正常生理性黄疸出现得早。

2.发黄程度重。皮肤颜色从浅黄可变为金黄色,程度较生理性黄疸重。

3.全身均发黄。黄疸在48小时内将迅速发展,从脸部、躯干很快就发展到四肢、手心和脚心。

4.贫血。患有溶血病的宝宝均有轻重不等的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5.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胎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

6.发热。溶血病宝宝常常伴有发热。

7.神经方面表现异常。患病严重的宝宝出现拒奶、嗜睡、抽风、两眼无神或凝视、四肢阵阵发硬伸直、尖叫等症状。

根据病情治疗溶血症

患病较轻的宝宝不需特殊处理就能很快痊愈。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重病宝宝也能很快好转,日后生长发育也正常。而晚期患儿则成功救治率低,即使幸存也常有后遗症。

预防新生儿溶血症五步走

第一步,避免输血。整个怀孕期间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可减少溶血病的发生率。

第二步,确认夫妻双方血型。通过验血来确定是否存在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情况。

第三步,曾自然流产需警惕。病史中有过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或上一胎有新生儿重症黄疸的准妈妈,应警惕本次妊娠有母子血型不合的可能。

第四步,重视孕期检查。在检查中如果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较高,可以采取吃药等治疗措施来降低抗体。需定期复诊,如有抗体效价增高则需继续治疗。

第五步,关注新生儿黄疸。宝宝出生后要密切留意黄疸出现的时间,如果早于生理性黄疸,在刚出生1~2天内就突然发生,并且病情发展速度很快,就要立即通知医生,及早治疗干预。

新生儿出血症的病因及防治

疾病病因

1、孕母维生素K通过胎盘量较少,胎儿肝内储存量低;

2、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维生素K的合成少;

3、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少;

4、婴儿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或慢性腹泻者;

5、母亲在孕期曾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

临床表现

多于出生后2~5日内发病。早产儿及母服抗癫痫药者发病率偏高。出血以胃肠黏膜最常见,表现为黑粪或伴呕吐。脐、皮下及口鼻教膜等亦可出血,以缓慢持续渗血为特点。病情较轻者4~5日后常自行停止。出血量多可有贫血,甚至休克。

本病可分为3型,即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后者常见于婴儿期。

1、早发型:生后24小时内发病,常见于孕母使用干扰维生素代谢的药物。可有头颅血肿,颅内、胸腔内或腹腔内出血。

2、经典型:生后2~3天发病,早产儿可退至两周。常见出血部位为脐残端、胃肠道(呕血或黑便)、皮肤受压及穿刺处。

3、晚发型:出生1个月后发病,与长期腹泻和长期使用抗生素,肝胆疾患和母乳喂养等有关。颅内出血多见。

本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肝脏储存量低:母体维生素K经胎盘通透性很低,仅1/10的量到达胎儿体内,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抗凝药、抗痨药等,干扰维生素K的储存或功能。

2、合成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尚无细菌,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均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

3、摄入少: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15μg/L)明显低于牛乳(60μg/L)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家,刚出生时摄入少、获得的维生素K量亦少。

4、吸收少:有先天性感胆疾病、慢性腹泻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病理生理

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在此过程中须维生素K参与,这些凝血因子前提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才能γ―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然后方具凝血的生物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羧化,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因此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致出血。

诊断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小板正常。

2、测定活性Ⅱ因子与Ⅱ因子总量比值两者比值小于1时提示维生素K缺乏。

3、测定无活性凝血酶原用免疫学方法直硬定无活性凝血酶原,阳性提示维生素K缺乏。

治疗方案

出血者可给予维生素K1,1―2mg静脉滴注,出血可迅速停止,通常2小时内凝血因子水平和功能上升,24小时完全纠正。严重者可输新鲜冰冻血浆10―20ml/kg,以提高血浆中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水平。

1、产妇分娩前l周,给维生素K肌注或口服,有预防作用。

2、肌注维生素K一日2~4毫克,连续3~4日。

3、出血量多,需紧急输血。

4、严重胃肠道出血,应暂停喂乳。

本文Hash:9fcbecf353ccc8ff053d58497900496cf22803da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