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如何预防视网膜病变?

  一年前,王强夫妇盼望已久的儿子终于降生了。多年来,小两口为婚后不能生育伤透了脑筋,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国大小医院,但妻子的肚子始终都没有动静。最后在北京一家医院采用试管婴儿的方式让妻子怀了孕。虽说早产两个月,但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招人喜欢。可不知为什么,这孩子都快一岁了,还不会辨认爸爸妈妈,不会抓玩具,但却经常用手抓眼睛。

  这些异常的现象开始并没有引起夫妇俩的注意。直到最近,小王发现宝宝的眼睛里长出了两个白点,夫妇俩这才感觉事情不妙,赶紧抱上宝宝去了医院。

  眼科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给宝宝测试视力时,教授发现宝宝的眼睛左右摆动,不能注视物体,眼底检查和超声波探察发现宝宝两眼内各有一处异常病变。教授还从王强夫妇处了解到:宝宝是个早产儿,体重不足1500克,又遇难产,经过吸氧并在温箱内抢救10天才转危为安。

  根据这些情况,教授对王强夫妇说:“你们的孩子患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今后很可能会看不见东西。”这句话犹如五雷轰顶,王强夫妇赶紧问:“教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能够治愈吗?”教授耐心解释说:“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

  让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像王强夫妇这样的父母,对这种新生儿眼疾认识不足,不注意早期观察。实际上,只要父母平时多加注意,很多孩子可免遭厄运。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呢?

  一般说来,新生儿眼睛一出生就有感光功能;3个月时出现手眼协调,会用手去抓跌落的物体,并开始认识母亲和熟悉的物品;6个月时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1岁时可以注视3米远的物体,能区别物体形状,开始喜爱看图画。父母要随时注意孩子生长发育期间的视力变化,如在相应的阶段里达不到上述视力标准时就应引起警惕,尽早求医。

  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国内外专家建议,对有发病危险的新生儿,如同时有胎龄不足38周或者体重低于2000克,并且出生后发生窒息、接受过吸氧或输血治疗的新生儿,必须常规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检查中一旦发现有病变,应及时进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治疗,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避免悲剧的发生。

(编辑:张蔚蔚)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据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高达20%。专家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与接受氧治疗等因素有关。虽然人们对此病已开始有一些认识,但是仍然有家长乃至非专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所以还有很多早产宝宝因为检查的时间太晚,以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专家介绍,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他们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吸氧也是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抢救早产儿的生命,氧气必须使用。氧气本身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视网膜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早筛查,别错过治疗的时间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在3期之前,视力还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挽救,4期希望渺茫,5期则毫无希望。

  专家强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手术治疗,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然而,可供治疗的时间只有两周左右,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将坠入永远的黑暗。因此,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是阻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展,减少因此病导致婴儿视力低下甚至失明的关键。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据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高达20%。专家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与接受氧治疗等因素有关。虽然人们对此病已开始有一些认识,但是仍然有家长乃至非专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所以还有很多早产宝宝因为检查的时间太晚,以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专家介绍,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他们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吸氧也是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抢救早产儿的生命,氧气必须使用。氧气本身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视网膜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早筛查,别错过治疗的时间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在3期之前,视力还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挽救,4期希望渺茫,5期则毫无希望。

  专家强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手术治疗,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然而,可供治疗的时间只有两周左右,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将坠入永远的黑暗。因此,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是阻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展,减少因此病导致婴儿视力低下甚至失明的关键。


本文Hash:eca7d4ea7c6179ee5f7b8a90cf4c5957f123134b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