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新生宝宝娇嫩肌肤细心很重要

宝宝脱皮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在出生24~36小时后会开始有脱皮的现象,并持续2~3周,正如很多新妈妈所注意到的那样。这是因为宝宝刚刚脱离母体,对周围的环境还不适应时所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千万不要让宝宝的皮肤状况吓着你。而且,刚出生的小宝宝全身附着一层胎脂,这使得皮肤看起来不太明亮。这层胎脂通常在几周内会自动褪去。

同时,由于新生宝宝的表皮角质层于出生时并未完全褪去,再加上油质分泌不足,所以新生儿的皮肤较容易产生干燥及皲裂现象。如果宝宝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腕、膝盖、脚踝等处出现裂口或有出血现象,也不必惊慌,可以为宝宝擦拭婴儿油以滋润宝宝的肌肤,助其愈合。

脸上“痘痘”别用手挤

新生宝宝的脸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白色的“栗粒疹”,鼻头上也容易长一些类似痘痘的“新生儿痤疮”,而头部、眉毛、双颊、耳朵等处也常有一些不易去除的黄色屑屑,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多数会在出生数个月后消失。千万不要用手去挤这些“痘痘”,否则容易造成局部感染。

季节变化,宝宝皮肤要护好

冬天时常见到许多小宝宝脸上红通通的,皮肤有些粗糙并且干燥。这时需要给宝宝抹一些婴儿油或凡士林等婴儿保养品来改善皮肤状况。

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新生宝宝皮肤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常堆积在汗腺口,而形成红色的小疹子。多见于面部、背部或胸部。这时妈妈们要保持房间的通风和凉爽,勤给宝宝洗温水澡,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就可以了。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长痱子的皮肤上涂上婴儿热痱粉,帮助宝宝去痱止痒。

皱褶处要保持清洁与干燥

新生宝宝的皮肤非常娇嫩并且代谢很快,所以特别容易受汗水、大小便、奶汁和空气灰尘的刺激,而发生糜烂。尤其是皮肤的皱折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臀部等处,更容易发生感染,成为病菌进入体内的门户。妈妈在照料宝宝时一定要细心打理。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现大麻烦,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大隐患。

为了防止意外伤害,新生儿最好能每日洗衣澡,尤其是耳后、颈下、腋下、手心、大腿根部、指(趾)缝间等处,要细细清洗。

新妈妈育儿手记:

有时候,细心的女孩儿妈妈会发现,宝宝的外阴部有少量白色物体。别担心,这一般是由脱落的上皮或尿碱形成的。如果量不多、周围皮肤黏膜也没有红肿的话,千万不要过度清洁,以免伤到宝宝。

新生儿皮肤的厚度仅有成人皮肤的1/10,表皮是单层细胞,真皮中胶原纤维少,因而缺乏弹性,防御外力的能力较差,受到轻微的外力就会发生损伤,损伤后又特别容易感染。因此,在护理新生宝宝时,妈妈一定要先修剪指甲,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接触新生儿皮肤时发生意外损伤。

新生宝宝娇嫩肌肤几项护理要点

新生儿的皮肤比较薄嫩,保护不当容易破损。保护新生儿的皮肤须注意以下几点:

1、新生儿的皮肤角化层较薄,而且易于脱落,故防御外力的能力较差,只要受到轻微的外力就会损伤。对损伤的皮肤若护理不当,就会引起感染甚至使婴儿死亡。

2、新生儿的皮肤薄,血管多,具有较强的吸收和通透能力,容易吸收药物,因此不要随便给新生儿使用药膏,必须使用时,应使用无刺激性的药物;洗澡时,应用刺激性小的“婴儿皂”,不要用药皂。

3、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因而保温非常重要。冬天保温不好,新生儿就容易得硬肿症,这种病儿的死亡率较高。夏天,若保温过度或室内温度过高,孩子再饮水不足,就容易得脱水热。

4、新生儿的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皮脂易溢出,因此要经常为新生儿洗头、洗澡。如不经常洗头,就容易在头上形成“乳痂”。若有了“乳痂”,一定不要一块块地连头发一起往下揭,以免损伤头皮,造成感染。这时可以用棉球沾2%水杨酸花生油(或熟的食用油)每日擦数次,数日后大部分可除去。

5、新生儿有时在颜面部、躯干出现小水疱样的疹子,这是由于新生儿的汗腺分泌功能亢进,分泌物堆积形成的,多见于夏季。只要经常为新生儿洗澡,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不需治疗,就会自然好转。

新生儿常见皮肤问题及护理

新生儿红斑

新生宝宝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尚未形成,真皮较薄,纤维组织少,但毛细血管网发育良好。常常一些轻微刺激如衣物、药物便会使皮肤充血,表现为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多形红斑、多见于头部、面部、躯干及四肢,一般来讲宝宝没有其他不适感。

护理方法:斑属正常生理变化,无需治疗通常在1~2天内自行消退。

千万不要给宝宝随便涂抹药物或其他东西。因皮肤血管丰富,吸收和透过力强,处理不当则会引起接触发炎。

生理性脱皮

刚出生的宝宝因皮肤最表面的角质层太薄,肯皮和真皮之间连接的也不紧密,所以常常表现出脚踝,脚底及手腕部皮肤干而粗糙,以防引起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甚至败血症。如果想撩撩皮肤表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安全,温和的保湿品。

皮肤出血点

宝宝猛烈地大哭,或者因分娩的缺氧窒息,以及胎头娩出时受到磨擦,均可造成皮肤下出血,这是因为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及外力压迫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护理方法:出血点无需局部涂药,几天后便会消退下去,如果出血点持续不退或继续增多,可请医生进一步检查血小板,以除外血液及感染性疾病。

皮肤变黄

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2~3天,表现为皮肤呈淡黄色,眼白也微黄、尿色稍黄但不染尿布,宝宝的一般情况很好,如吃奶有力、四肢活动好、哭声响声。这种现象是生理性的,7~9天后开始自行消退。

护理方法:足月宝宝不需特殊治疗,多给喝些葡萄糖水即可。如果出生3天后出现,但10天后尚不消退,或是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以及在生理性黄疸期间,黄疸明显加重,如皮肤金黄色遍及全身,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对早产儿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去医院做光疗和药疗。

栗粒疹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自已刚出生的宝宝鼻尖,鼻翼或面部上长满了黄白色的小点,大小约1个毫米,这是受母体雄激素的作用而使宝宝皮脂分泌旺盛所致,有的宝宝甚至在乳晕周围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可见到这种皮疹。护理方法:一般在宝宝4~6月时会自行吸收,千万不要用手去挤,这样会引起局部感染。

细心呵护新宝宝娇嫩的头

摘要:细心呵护新宝宝娇嫩的头,新生儿头部特征在正常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是有所不同的。1、正常足月新生儿:头颅呈椭圆形,相对较大,出生时头长约占身长的1/4;出生时颅骨已较硬,但颅缝可能分裂,也可能因分娩时受产道挤压而出现边..

新生儿头部特征在正常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是有所不同的。

1、正常足月新生儿:

头颅呈椭圆形,相对较大,出生时头长约占身长的1/4;出生时颅骨已较硬,但颅缝可能分裂,也可能因分娩时受产道挤压而出现边缘重叠,如有边缘重叠则用眼看或用手摸时有条线状突起的骨边缘,如重叠程度不重则随着小孩头部的生长一般能重新长平。头颅骨出生时虽已较硬,但如护理和睡眠姿势不当仍可发生偏头、扁头等头颅畸形,一般这段时期以不用枕头为好。

在抚摸小孩头顶时,在其前部正中可发现一块没有骨头、软乎乎有跳动感的地方,这就是前囟门,前囟门呈菱形,约成人拇指头大小(1.5--2厘米,对边中点连线的距离),在生后数月随着头围的增加而略变大,6个月左右又开始逐渐变小,一般在1岁--1.5岁闭合,如果出生时摸不到前囟门或前囟门过大、过突或过凹,都提示可能有问题,要请医生检查;在头顶后部正中也可能摸到一块没有骨头、软乎乎的地方,这就是后囟门,后囟门呈三角形,一般在生后2--3个月内闭合,但部分小孩在出生时就已经闭合,这也属于正常情况。小儿囟门部位缺乏颅骨的保护,故要防止坚硬物体的碰撞,但可以用手轻轻摸,也可以洗。

小儿出生时头发细软、条纹清析;脸部好象有些肿,特别是眼皮部位较明显,眼睛睁开时可能见到眼球结膜充血或有少许小点状出血,眼部常有眼屎,这些一般几天后就会逐渐好转和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眼部眼屎较多,也可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初生儿鼻软骨已具有正常的硬度,但鼻孔常被粘液堵塞而影响呼吸、吃奶,须及时清理,一般可用棉花或软纸轻轻沾取,对鼻屎硬者,可向鼻中滴几滴温水并轻按鼻子两则,通常都能通过打喷嚏而将软化的鼻屎排除,但要注意不要用硬物去为小孩掏鼻屎。由于分娩时产道的挤压,刚出生的小孩看上去好象是塌鼻粱,父母不必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鼻子会自然高起来的。初生儿外耳发育较好,耳廓挺直。

有的小儿头皮也可能出现较软的包块,多数属受产道挤压致皮下组织水肿而形成的“产瘤”,少数也可能是血肿,家长一般不易区别而应由医生来确诊;产瘤一般能自行消退而不必特殊处理,血肿一般也会全消但其中少数可能不会完全消退而出现局部突起的硬块。

2、早产儿:

头长约占身长的1/3,头发呈短绒样,囟门大,颅缝可分离,耳廓软,额部有皱纹。早产儿生活能力较足月儿要弱,故要加强护理。不管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因小儿头部都相对较大,而头部和脊柱肌肉力量不足,因此,刚出生的小儿都不能抬头,此时不宜将小儿竖起来抱。

推荐阅读:新生宝宝常见疾病对策新生儿五官护理手册

妈咪巧打理新生儿便便宝宝特殊语言,17种哭声破译

本文Hash:a02bff3523cc6e03f44d2ad66d588718db80e4f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