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新生儿“鹅口疮”的始作俑者

新生儿要注意口腔护理,预防新生儿鹅口疮

正常新生儿口腔粘膜呈现红润透亮的健康颜色,平滑可爱。可是有些新生儿口腔粘膜会长出一些象奶块一样的东西,像是一些积存在粘膜上的稀粥残渣,不易擦掉,厉害时连成一片状,布满于口腔两侧、舌面、上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鹅口疮”了。

引起鹅口疮的病菌是霉菌。致病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新生儿的口腔粘膜娇嫩,抵抗力弱,如稍有擦损,就容易继发感染。另一方面是使用的餐具被污染,尤其是母亲患有霉菌感染则是主要的传染源。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小编总结:新生儿的口腔很娇嫩,抵抗力也不强,需要平时多加注意,预防发生鹅口疮的出现。一旦宝宝发生鹅口疮,妈妈则需小心护理,采取正确的措施。

新生儿鹅口疮的症状

正常新生儿口腔粘膜呈现红润透亮的健康颜色,平滑可爱。可是有些新生儿口腔粘膜会长出一些象奶块一样的东西,像是一些积存在粘膜上的稀粥残渣,不易擦掉,厉害时连成一片状,布满于口腔两侧、舌面、上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鹅口疮”了。

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的口炎,多见于新生儿,主要是由于产道感染或哺乳期时奶头不洁或污染了,食用奶具而引起,其表现可是经口腔粘膜有白苔,多见于舌,颊及腭部,可延及咽舌等部位,可形成大片白膜。

严重者可波及食道气管及肺部,肠道,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口腔,局部可用10-20单位/毫升制霉菌素溶液涂擦,也可用中药冰硼散涂口腔。本病易反复,应彻底治疗,注意哺乳用具消毒。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知识

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分泌量少,均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口腔感染。

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俗称“鹅口疮”。主要是母亲奶头或喂奶者的手污染引起的。表现为口腔粘膜上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白膜,不易拭去,无疼痛感,也不影响吃奶。

但当抵抗力低下时,病变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引起严重感染。因而得了“鹅口疮”后应尽早去医院治疗。

“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母乳喂养时,应保持乳房及乳头的清洁,哺乳结束时,可挤出少量乳汁,涂于乳晕部,待其自然干燥。

因乳汁有抑菌作用,可避免感染。采用人工喂养时,每次奶瓶、奶头用后都要清洗干净,并煮沸消毒。其他喂奶用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要与成人分开,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太阳晒干。平时大人喂奶前或接触宝宝前都要注意洗净双手,做到预防为主。

新生儿口腔的上腭中间及牙龈上有的可出现黄色的小颗粒或黄色的小结节,主要是上皮细胞堆积所致,俗称“马牙”或“鼓氏珠”。这都是生理现象,千万不要用棉签擦拭或用针挑破。一般数周后会自行消退。

本文Hash:4d327e2ea342ef01d0ef3b6bfb986c30ea54a3e0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