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宝宝的身体接触必不可少

出生以前,宝宝不仅得到母亲的关怀、温暖和营养,还参与母亲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婴儿出生起就被母亲用这样或那样的布背兜从早到晚地背在身上。当他们的母亲为日常工作忙碌的时候,他们也分享着母亲所做的一切运动,比如买菜做饭、耕田种地、纺线织布、打理家务等。在夜里,他们还和母亲睡在一起。他们只要一哭就能吃到母亲的奶。他们不仅能够听到母亲的声音,还能感觉到母亲说话和唱歌时的振动。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稍大一点就由他们的姐姐一天到晚地背在背上。在这些国家,孩子哭闹得比较少,呕吐和焦躁的情况也不那么常见。

然而,我们却想出许多新鲜的法子来疏远母亲和婴儿的距离。孩子刚一出生就被抱到保育室里由别人照管,让父母觉得好像自己不能胜任照顾孩子的工作。很多婴儿都用配方奶喂养,于是,母亲和宝宝就失去了哺乳这个最密切接触的机会。对于我们而言,把婴儿放在固定的童床里仿佛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在小床里铺上平板的垫子,还要把小床放在安静的房间里。我们还发明了婴儿座椅,用带子把孩子紧紧地捆在上面。这样一来,孩子醒着的时候就不用大人抱着了。我们甚至还发明了一种汽车座椅,可以连同孩子一起直接固定在婴儿车上,于是乎,父母连碰都不用碰一下自己的孩子,就能把他安置好。这些都与我们最成功的做法恰恰相反。事实上,当婴儿、孩子或者大人受到伤害、侮辱,或者感到悲伤的时候,应该给他们一个紧紧的拥抱。

婴儿和父母都对身体接触有着强烈的要求。身体上的接触会促使大脑释放激素——婴儿的大脑和父母的大脑都是这样——它们能够加强放松和快乐的感觉,同时还能减轻疼痛感。比如,当做常规筛查医生刺破新生儿的脚跟的时候,如果让母亲紧紧地搂着孩子,他们就会少哭很多。如果早产儿每天都和父母进行肌肤相亲的接触,他们就会成长得更好。

当分娩后不久的母亲们获准和自己的宝宝待在一起的时候,她们那些出于慈爱而自然流露的举动真让人看得着迷。她们不光看着宝宝,而且还花很长的时间用自己的手指去触摸孩子的四肢、身体和脸蛋。从整体上来看,那些有机会这样接触宝宝的产妇更容易跟孩子建立感情,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数月之久,她们的宝宝也会更积极地给予回应。

但是,亲情反应也曾被广泛地误解,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担忧。父母们,甚至一些专业人士,经常会认为如果亲情反应在最初的24~48小时内还未出现,它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亲情反应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但是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期限。父母与收养的孩子之间在任何年龄都会出现亲情反应。亲情反应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种相互关联又彼此拥有的感觉,那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尽管有时候现实情况使父母不得不跟他们的宝宝分开,亲情反应还是会发生。早产儿经常会被放进塑胶的婴儿保育器中接受隔离看护,而且往往一待就是几个月,但他们的父母仍然可以通过观察孔触摸自己的宝宝。

宝宝可通过身体接触感受妈妈的爱

让宝贝吃饱喝足,只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就能够让他与父母建立起至真的亲情,就能健康成长了吗?当然不能!对宝贝来说,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再大也不及与妈妈身体的接触来得安心。

科学真相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哈洛和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笼子养育,并用两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成,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更多的时候都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看吧,虽说吃是身体之根本,但是身体上的温暖抚慰更能赢得宝贝的依恋之情,在他的小小心灵里,身体上的温暖是与妈妈的关怀和爱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别看宝贝不谙世事,他能通过身体上的感觉体会出许多不同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人常说,幼年时缺少拥抱与爱抚的孩子,成年后容易变得情感淡漠。所以,温暖,对宝贝而言不仅仅是身体感觉,更是心理需求。

父母平时不在意的几个细节,却是宝宝身体的“保护膜”!

在医院,孩子误吞异物已经是经常的事了,婴幼儿阶段,孩子口腔内部一些器官发育不完善,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格外用心了。

在我们的气管上方有一块叫会厌的喉软骨,每次我们在吐咽食物的时候,塔像一道门一样关闭,确保着食物不会进入气管,而是顺利进入食管。可有时候,我们吃饭时大笑,会厌软骨就不能及时关闭,这样食物就很容易误入气管,对于大小孩和大人来说,喉咙会诱发咳嗽促使食物被排除,但是在婴幼儿阶段的孩子这一自我保护功能发育不完善,异物进入气管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父母平时对孩子的保健工作一定要做好。

注意汤中的小骨头以及鱼刺

汤中和泡饭中的小骨头和鱼刺,不容易被看见,而有的家长给孩子喂食时喜欢大口大口的喂,这样孩子很难充分的咀嚼食物,隐藏在饭中的小骨刺就特别容易卡入咽喉或气管。

不在孩子哭闹时喂食

家长在喂孩子吃饭时不要逗孩子笑,更不要在哭闹时给孩子喂饭。因为这时候孩子的气管上方的会厌软骨就处于开放状态,喂东西的话很容易误入气管的。

检查孩子的玩具

很多孩子不是在玩玩具,而是在吃玩具,如果玩具上的小零件不够牢固,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误入口中,所以家长在买玩具时一定要注意点,感觉有安全隐患的玩具尽量不要买回家,家里的玩具要随时检查,避免零件疏松,宝宝误食。

孩子大点要进行安全教育

孩子大点的话,已经有了理解意识,父母就要向其开始安全教育了,毕竟父母不能时时刻刻的守在孩子身边。孩子走路时喜欢蹦蹦跳跳,教导不要嘴含异物,以防摔倒异物被吸入气管或者伤到孩子。

本文Hash:83fd3d3df32fa402c6d277eca587e92b14c3eb7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