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胎停如何预防胎停育发生

胎停育临床上也被称作“稽留流产”。是指宫内孕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死亡而停止继续发育,导致在28周以前的妊娠终止。如果准妈妈停经已经大于6周,但宫腔内没有发现妊娠囊;或妊娠囊已经变形,没有张力;在妊娠囊直径超过4厘米的情况下,却看不到胎芽;胎芽超过1.5厘米却看不到胎心搏动;或是通过常规检查发现原本正常的胎心消失了,都可能被诊断为胎停育。

一、80%的胎停育发生在妊娠12周以前。

一些准妈妈因为受到“很大月份遭遇胎停育,很悲伤地去做引产”等新闻报道的影响,整个孕期都对胎停育忧心忡忡。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研究表明,80%的胎停育发生在妊娠12周以前,其中更多的发生在8周以前。如果胚胎染色体本身没有问题,胎儿发育器官也没有异常,在怀孕15周以后发生胎停育的可能性只有0.6%。

警惕胎停育信号。

怀孕12周以前很难做到在家中监测胎心,准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孕早期的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或是乳房胀痛的症状是否持续、是否突然减弱或消失来尽早发现胎停育的问题。如果出现阴道出血或强于月经的剧烈下腹痛,就需要及时就医。

二、50%的胎停育是一种优胜劣汰。

有些准妈妈对胎停育非常紧张,甚至觉得如果一旦发生胎停育,就说明自己没有能力留住孩子,而过分自责和内疚。其实,对于孕早期的流产或胎停育,50%的原因源于胚胎染色体本身的异常,是一种自然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即使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帮准妈妈保住了孩子,孩子的质量也可能并不高。所以,对于准妈妈来说,对怀孕分娩这件事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强求,也不要总是紧张焦虑。紧张焦虑的情绪本身对胎儿也会有不利的影响。

一旦确诊胎停育,要积极配合医生尽快终止妊娠。

一部分遭遇胎停育的准妈妈,自身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没有腹痛也没有阴道出血,只是在进行常规产检时发现胎儿停止发育了,被诊断胎停育。当医生建议终止妊娠时,准妈妈往往不能接受,不愿意面对现实,本能地想要再等等看。

实际上,胎儿一旦停止发育,胎心消失,就没有再保胎的必要了。而且胎停育后,胚胎会释放出一些物质,导致母体的凝血功能异常。对于胚胎没能自然排出的准妈妈,如果不及时将妊娠组织从宫腔内清除,可能造成大出血或不完全流产等严重后果。长期未排出的胚胎一旦肌化,想要清除干净,对子宫内膜的创伤也会非常巨大,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再次怀孕。

一旦发生胎停育,流产后至少3个月才能再怀孕。

一般会建议准妈妈,在胎停育流产后,至少要来3次月经后,才能准备再次怀孕。如果准妈妈年龄不大,也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够多休养一段时间,让子宫得到更充分的恢复会更好。

有过胎停育病史的准妈妈,再次怀孕出现胎停育的风险会增加。

最新相关数据表明,有过一次胎停育病史的准妈妈,再次怀孕发生胎停育的风险增加到20%;有过两次胎停育病史的准妈妈,第三次怀孕发生胎停育的风险增加到28%;有过三次或者以上胎停育病史的准妈妈,再次怀孕发生胎停育的几率将达到43%。

三、了解导致胎停育的常见原因,积极防患于未然。

除了染色体本身有问题导致的胎停育,准妈妈身体的一些隐患也是导致胎停育的罪魁祸首。在准备怀孕之前,未准妈妈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调理身体、孕前检查等方式,把这些隐患降到最低。而对于有过胎停育病史的准妈妈,一定要认真查清导致胎停育的原因,积极对症治疗,排除造 胎停育的身体隐患,以保证再次怀孕能够顺利。

1.黄体功能不足:支持胚胎发育的孕激素在怀孕最初8周,来自妈妈的卵巢,8周之后来自胎盘。如果准妈妈卵巢功能不好,怀孕后体内就无法分泌足够的孕激素来维持胚胎的发育,就可能导致胎停育的问题。因此,对于月经不规律、黄体功能不佳的未准妈妈,最好调理身体,改善了内分泌失调的状况后再准备怀孕。对于因为黄体功能不佳导致过胎停育的准妈妈,再次怀孕时最好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孕激素,以维持正常的激素水平。

2.甲状腺功能异常:除了黄体功能不足,另一个因为内分泌紊乱导致胎停育的重要原因就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准妈妈如果存在甲亢或是甲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胚胎停育、流产或胎儿畸形。因为很多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人并没有明显症状,建议准妈妈在孕前检查时,最好进行相关的检查,加以排除。

3.子宫异常:先天或后天的子宫异常有很多类型,比如子宫纵膈、子宫肌瘤、宫腔粘连等,都存在导致胎停育的风险。好在很大一部分的子宫异常问题,都可以通过B超等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在怀孕前治疗和改善。因为子宫异常导致过胎停育的准妈妈,一定要首先治疗好子宫的相关疾病后,再准备下一次的怀孕。

4.感染:通常在孕前检查或是孕早期产检时,医生都会建议准妈妈进行优生五项又名致畸五项(英文缩写TORCH)的检查。通过对病毒抗体的检查,来判断准妈妈的身体是否处在某种病毒的急性感染期。如果准妈妈处在风疹、巨细胞或是弓形体等病毒的急性感染期,的确可能导致胚胎的畸形或死亡。建议准妈妈度过急性感染期,IgM抗体转阴后,再受孕比较妥当。

5.高龄:随着准妈妈年龄的增长,导致胎停育的几率也会逐渐增加。最新资料显示,准妈妈年龄处于20~30岁之间,发生胎停育的几率只有9%~17%;如果到35岁,比例就上升到20%;40岁比例上升到40%;到45岁时,比例就高达80%了。

6.有自然流产病史:发生胎停育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一旦发生自然流产,一定要查清原因,积极治疗,以免影响第二次怀孕。

7.吸烟、喝酒:可能导致胚胎停育或致畸。因此,整个孕期,准妈妈都应该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用药不慎:准妈妈在怀孕早期如果服用了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就有导致胎停育的风险。因此,如果是计划怀孕的准妈妈,应该了解在孕早期出现嗜睡、头疼,甚至低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可能是孕期反应的表现,用药一定要谨慎。

8.叶酸水平低:如果准妈妈体内叶酸浓度过低,会增加6~12周胎停育的风险。因此,建议准备怀孕的未准妈妈从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小剂量叶酸。

9.精子异常:研究发现,准爸爸的精子异常,可能导致空泡卵的出现,也就是妊娠囊已经发育到很大了,却没有胎芽出现的情况。因此,准爸爸在准备怀孕阶段,要尽量规律作息、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提升精子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何有效预防停胎的发生

为了让胎儿能健康安全的度过280天,准妈妈们一定要注意预防停胎的发生,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呢?本文就整理出相关预防措施,希望准妈妈们务必实施起来。

为了让胎儿能健康安全的度过280天,准妈妈们一定要注意预防停胎的发生,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呢?本文就整理出相关预防措施,希望准妈妈们务必实施起来。

1、染色体异常。

怀孕前,需要进行孕前检查和医疗诊断,如果有家族性的遗传病史,可以考虑不怀孕或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2、戒除有害物质。

如果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在受孕前几个月,可以调换到其他部门。对于家庭居室刚装修过的,建议不要太早搬进去,在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入住。饮食上要选择干净无污染的食物。

3、放射性光线。

避免孕前做X光线检查,微波炉运作时,应该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在一米以上。不要长时间携带手机在身,必要时才能用手机。

4、药物影响。

如果没有孕育的打算,应该做好避孕措施。在准备怀孕时,如果出现病症,首先要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怀孕,如果有,则应该谨慎服药。最好能够咨询医生,选择对自身病情有利且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

5、吸烟喝酒。

夫妻双方在生育前一段时间内以及怀孕期间,应该戒烟戒酒,这样才能避免烟酒对腹内胎儿造成影响。

6、感染病毒。

对于风疹,孕妇应该提前注射风疹疫苗。怀孕前三个月,避免在公共场所逗留太长时间,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自身满意能力。保持营养均衡。

7、慢性严重疾病。

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对胎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患者需要怀孕,就应该停药一段时间,而且病情稳定时才适合怀孕。8、免疫系统异常。对于患有免疫系统异常的女性,应该在病情完全康复以后才能怀孕。生活中还需要多锻炼,保持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

【知识补充】胚胎停育后多久可以怀孕?

半年后再怀孕,已经出现过胎停育的女性,从优生的角度考虑,至少要在之后半年以上时间再怀孕,因为人的卵巢功能恢复至少要两三个月,而子宫内膜的恢复至少要半年左右。

孕期如何预防“胎停育”?

一名30岁妇女好不容易怀孕了,可是妊娠3个月来医院检查,竟然发现肚子里的孩子不长了,更令人惋惜的还是一对双胞胎。记者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了解到,该院妇产科最近收治了十多例突然胎停的孕妇。

据中大医院妇产科袁春燕主治医师介绍,突然胎停的孕妇人数近年来明显增多。30岁的王女士得知自己怀孕后,一家人别提多开心,前两个月王女士小心翼翼,生怕出点差错,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王女士却意外出血,医院检查发现孕囊偏小,没有心芽搏动,意味着胚胎死了,必须终止妊娠,用药第二天后,王女士体内排出一个孕囊,而且是双胞胎。

医生告诉记者,突然胎停的孕妇人数增多,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生活习惯等等,但是最主要还是与染色体异常、母亲的卵巢功能、生殖环境、父亲的精子质量有关。医生指出,除了食品污染、大气污染、放射线、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对生殖环境、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大也是造成胎停的重要因素。不规律生活、精神紧张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环境,反复人工流产会破坏子宫内膜,容易导致胎停。此外,营养代谢不平衡、孕妇高龄化、饲养宠物等都是引起胎停的重要因素。

医生提醒说,孕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一旦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或是腹痛等情况,要及时就诊,已经出现过胎停的女性,应在一年后再考虑怀孕。

本文Hash:325942fa3a3e1ec2a696670ec13be9178a2912cf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