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4~7个月是准妈妈的最佳运动期

对于准妈妈来说,孕期运动的好处有很多。运动可以减轻怀孕期间产生的各种不舒适症状,如背痛、便秘、四肢肿胀等,使孕妇更健康,从而为宝宝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那么,你知道怀孕后哪几个月是最佳运动期吗?

怀孕4~7个月是最佳运动期

怀孕前3个月最好不要运动,因为此时胚胎尚未牢固地“扎下营盘”,运动过度会导致流产。怀孕7个月后也不适宜做运动,此时宝宝已经长得很大了,运动多度可能导致早产。

最适宜的时间是:从怀孕后4个月开始,到怀孕7个月为止。

适度运动保证母亲健康

1、有助于自然分娩。运动可以改善母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组织的营养,使肌肉储备较大的力量。建议准妈妈多锻炼腹肌,有力的腹肌能防止因腹壁松弛造成的胎位不正和难产。有力的腹肌、腰背肌和骨盆肌还有助于自然分娩。

2、预防母体缺钙。宝宝成长过程中要从母体吸收大量的钙,所以怀孕期间要注意补钙,否则母体易出现牙齿松动、骨质软化等症状。因为成年人已过生长期,因此一旦缺钙则无法弥补。除了补钙,只有运动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3、缓解孕期疲劳。适度运动能够改善睡眠、缓解紧张情绪、减轻下肢水肿、静脉曲张、便秘等症状。

4、快速适应孕期反应。适度运动能够增强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帮助母体尽快适应妊娠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5、增进食欲增加营养。适度运动能够增进食欲,为肚子里的宝宝提供丰富的营养,积攒充足的体力以便顺利分娩。适度运动还有助于产后迅速恢复身材。

适度运动促进胎儿发育

1.促进胎儿发育。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母体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的吸入量,从而提高血氧含量,加速羊水的循环,进而刺激胎儿大脑、感觉器官、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发育。

2.有助于胎儿健康。适度运动可以加速母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和内分泌等各项系统的功能。提高准妈妈的抗病能力,有利于胎儿正常生长。

3.有利于胎儿发育。适度运动可以刺激胎儿大脑、感觉器官、平衡器官以及呼吸系统的发育。

每天几点做运动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中,从16:00~19:00之间空气污染相对严重,准妈妈做运动或者外出最好避开这段时间。

有些准妈妈不宜多动

并非所有准妈妈都适合做运动。如果你曾有流产史,如果你的心脏、肾脏患有疾病,如果你怀上了多胞胎,如果你检查出是前置胎盘或者出现不规则出血、宫缩等现象,那么请千万不要随意做运动。阅读:这样运动可不可以?

另外,第一次做运动要适度,控制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运动后如果出现了轻微腹痛或者阴道出血,建议立刻停止并马上去医院检查。

孕期散步是准妈妈的最佳运动方式

近年来,只要您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腹便便的孕妇越来越多,很多孕妇的体重在孕期可增长五六十斤,甚至过百斤。其实,孕妇体重超标导致巨大儿增多、剖宫产率增高、孕妇出现妊娠综合症等多种问题。

体重增长超标易早产

“只要孩子好,妈妈胖点也正常”……相信,很多准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体重增长超过五六十斤的孕妇很常见。还有一些准妈妈为了满足胎儿的营养,不惜金钱,要求吃得多、吃得贵、吃得精、吃得细,导致孕期体重无节制的增长。还有大部分的孕妇认为“孕期不宜锻炼”,有的怀孕困难,比如有过流产史、不孕等经历的女性,她们在产前产后都足不出户,担心发生意外,这也是导致孕妇体重增长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孕妇体重增长超标,对母婴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可增加孕期并发症的患病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高血压可导致胎盘早剥、脑溢血、心脏病、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会增加产后出血、早产、死胎、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体重增长过多的孕妇还容易出现充血性心衰、增加32周前早产的发生风险及难产。

超重准妈妈易产畸形儿

“剖宫产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孕妇体重增长超标正是主要原因之一。”有一个孕妇,怀孕前的体重是110斤,到了分娩时,体重220斤,并且早产9周,而她所分娩的新生儿不足5斤。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足以说明,孕妇在孕期体重超标,容易发生早产,胎儿往往是低体重儿,严重影响胎儿身体及智力发育。

与低体重儿相对应的,孕期体重过重,生巨大儿的几率会更高。巨大儿的胎头大而硬,往往胎头会在骨盆入口处“搁浅”,再加上胎儿身体过胖或肩部脂肪过多,容易并发肩难产,常需施行剖宫产;由于胎儿巨大,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阴道过度伸张或撕裂易造成子宫脱垂;还可使分娩期延长造成产后大出血;巨大儿在分娩时由于身体过胖、肩部过宽,通常会卡在骨盆里,通过勉强的牵拉过程易引发骨骼损伤,甚至发生窒息和死亡;剖宫产术后的巨大儿易发生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和其他疾病;长大后患肥胖症的几率也较大,并可成为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易患人群。孕妇孕期体重过重,还增加了新生儿畸形、神经管缺陷、隐睾症等发生率。

孕期体重增加25斤最佳

孕妇每个月都应增重2-3斤,根据孕妇的自身体重,其在整个孕期体重增长10-16公斤都是正常的。孕妇应坚持正常、营养均衡的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谷物和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油腻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如果体重实在无法控制,准妈妈们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妈妈运动宝宝更聪明

除非有不能运动的医学原因,否则,运动对于母婴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对胎儿而言,运动为准妈妈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这些有益物质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运动可以摇动羊水,能刺激胎儿全身皮肤,有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对孕妇而言,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有助睡眠,减轻腰腿酸痛,预防或减轻下肢水肿。运动还能增加体力,使肌肉有弹性,有助于顺利分娩。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进行,注意劳逸结合,盲目运动可导致流产,散步是孕妇的最佳运动方式。避免跳跃、震荡和快速改变身体方向的运动。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以免体温过高。每一次运动15分钟为 。如果已经确诊妊娠期高血压,而且怀孕已经有8个多月,应多休息保持镇静,暂时不宜运动。另外,孕期体重过重不好,过轻也同样不好,容易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孕期散步是准妈妈的最佳运动方式

近年来,只要您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腹便便的孕妇越来越多,很多孕妇的体重在孕期可增长五六十斤,甚至过百斤。其实,孕妇体重超标导致巨大儿增多、剖宫产率增高、孕妇出现妊娠综合症等多种问题。

体重增长超标易早产

“只要孩子好,妈妈胖点也正常”……相信,很多准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体重增长超过五六十斤的孕妇很常见。还有一些准妈妈为了满足胎儿的营养,不惜金钱,要求吃得多、吃得贵、吃得精、吃得细,导致孕期体重无节制的增长。还有大部分的孕妇认为“孕期不宜锻炼”,有的怀孕困难,比如有过流产史、不孕等经历的女性,她们在产前产后都足不出户,担心发生意外,这也是导致孕妇体重增长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孕妇体重增长超标,对母婴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可增加孕期并发症的患病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高血压可导致胎盘早剥、脑溢血、心脏病、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会增加产后出血、早产、死胎、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体重增长过多的孕妇还容易出现充血性心衰、增加32周前早产的发生风险及难产。

超重准妈妈易产畸形儿

“剖宫产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孕妇体重增长超标正是主要原因之一。”有一个孕妇,怀孕前的体重是110斤,到了分娩时,体重220斤,并且早产9周,而她所分娩的新生儿不足5斤。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足以说明,孕妇在孕期体重超标,容易发生早产,胎儿往往是低体重儿,严重影响胎儿身体及智力发育。

与低体重儿相对应的,孕期体重过重,生巨大儿的几率会更高。巨大儿的胎头大而硬,往往胎头会在骨盆入口处“搁浅”,再加上胎儿身体过胖或肩部脂肪过多,容易并发肩难产,常需施行剖宫产;由于胎儿巨大,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阴道过度伸张或撕裂易造成子宫脱垂;还可使分娩期延长造成产后大出血;巨大儿在分娩时由于身体过胖、肩部过宽,通常会卡在骨盆里,通过勉强的牵拉过程易引发骨骼损伤,甚至发生窒息和死亡;剖宫产术后的巨大儿易发生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和其他疾病;长大后患肥胖症的几率也较大,并可成为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易患人群。孕妇孕期体重过重,还增加了新生儿畸形、神经管缺陷、隐睾症等发生率。

孕期体重增加25斤最佳

孕妇每个月都应增重2-3斤,根据孕妇的自身体重,其在整个孕期体重增长10-16公斤都是正常的。孕妇应坚持正常、营养均衡的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谷物和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油腻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如果体重实在无法控制,准妈妈们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妈妈运动宝宝更聪明

除非有不能运动的医学原因,否则,运动对于母婴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对胎儿而言,运动为准妈妈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这些有益物质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运动可以摇动羊水,能刺激胎儿全身皮肤,有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对孕妇而言,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有助睡眠,减轻腰腿酸痛,预防或减轻下肢水肿。运动还能增加体力,使肌肉有弹性,有助于顺利分娩。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进行,注意劳逸结合,盲目运动可导致流产,散步是孕妇的最佳运动方式。避免跳跃、震荡和快速改变身体方向的运动。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以免体温过高。每一次运动15分钟为 。如果已经确诊妊娠期高血压,而且怀孕已经有8个多月,应多休息保持镇静,暂时不宜运动。另外,孕期体重过重不好,过轻也同样不好,容易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本文Hash:2b9921cbf5eb2ed2dc1ae4963e08d7550081bb2f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