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将近孕妇该做什么准备?

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孕妈咪从怀孕初期的雀跃、进补养胎,到开始有害喜现象,然后一直到大腹便便地努力适应孕期的生活不便,好不容易接近预产期,心中不免既期待又紧张—期待早日与宝宝见面,也害怕产程的痛苦!

预产期将近孕妇该做什么准备?

迎接新生命的准备

重点一:充实孕产知识

在哲学思想中,惧怕是来自于不了解。换言之,只有真正去了解,才能免除未知带来的恐惧。因此,建议准妈咪们,在接近预产期时应多多充实生产的相关知识,从阅览相关书籍、杂志,到参加妈妈教室,甚至多多咨询产检医师,都是能得到正确分娩知识的管道。

重点二:另一半的参与跟鼓励

很多孕妈咪在愈接近预产期时,情绪会越不稳定,时而担忧时而喜悦,这时就需要另一半的体贴与鼓励。有很多妈妈教室都很欢迎夫妻一同参加,让先生陪着妻子一起练习生产时的呼吸与用力方法,为迎接新生命做好最周全的准备。

重点三:准备生产用品与宝宝用品

一般而言,在怀孕满36周之后,只要有产兆出现,医师就不会再进行安胎,而是准备接生了,因此,必须在此之前先准备好入院所需要的物品,才能够从容随时迎接宝宝降生。

1、证件:健保卡、医院挂号证、孕妇健康手册、夫妻双方身分证

2、产后用品:产后卫生棉(产垫)、免洗裤、会阴冲洗器、看护垫、妇幼保健布巾

3、哺乳用品:哺乳内衣、哺乳衣、吸乳器、乳垫、乳头保护器、授乳气垫

4、衣物用品:盥洗清洁用品、拖鞋、出院时妈妈与宝宝的衣服鞋袜

重点四:按摩乳头,为哺乳做准备

母奶是对宝宝最天然、最合适的食品,喝母奶的宝宝通常抵抗力都比较好,因此政府机关跟许多团体都大力倡导母乳哺育。建议孕妈咪,在怀孕的最后一个月里,每天用乳霜按摩乳头,为哺喂母乳做准备。

叮咛

生产,是女人非常辛苦的考验,却也是为人母最甜蜜的负荷!为了能让腹内宝宝顺利降临,预产期的前一个月非常重要,除了每个星期定期产检,留意宝宝的状况以外,请准爸比也要多多留意准妈咪的情绪与身体健康喔!唯有夫妻共同努力,才能让产程更顺利,给宝宝一个更温馨的环境。

孕妇接近预产期要做好待产用品的准备

   孕妇在预产期的时候,就要及时做好待产用品,这样到生产时也不会手足无措,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分娩。接近预产期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小编来提醒孕妇在接近临产应该做好的准备,才能有利于分娩。

  1、注意胎动

  每天注意胎动,如果宝宝不动,你要多走走,或换姿势,或轻轻拍拍肚皮,看看宝宝有没有动动,如果还是不动就要尽快到医院检查了。

  2、多散步多爬楼梯

  如果要顺产,就要多散步,多爬楼梯,建议饭后去逛大卖场,逛久一点,又有空调不会热,但要注意安全,尽量选择人少的时间去逛,以免发生意外;也可以选择到花园逛逛,呼吸清新空气,对胎宝宝也有好处。

  3、破水需马上就医

  如果孕妈妈发现破水(就是突然尿出来,忍都忍不住的情况),或每隔3—5分钟的规则产痛(像痛经一样),就需马上到医院准备待产,因为宝宝有可能已经在肚子里待不住,要马上出来和你见面了哦。

  4、准备好待产包

  你需要买的东西:束缚带,产垫,特大号卫生巾,洗漱用品,挤奶器和防溢乳垫,125ML的奶瓶(如果要喂母乳),宝宝的纱布衣,包巾(如果医院不提供奶粉,就要自己准备)。因为每个医院提供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需要向医院咨询一下,其它没列出来的物品也可以等生了之后需要再去买。

  以上就是关于孕妇在接近预产期应该做的准备介绍,小编提醒孕妇如果在接近临产时出现破水、见红等临产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待产,以免没有准备好。如果大家还有疑惑,可以关注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

临近预产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临近预产期时间了,孕妇应该做好哪些产前准备呢?预产期前一个月,准妈妈就应通过医生或书本来了解有关分娩的知识,做好心理准备。预产期前2周,孕妇每天可能会感到有几次不规则的子宫收缩,经过卧床休息,宫缩就会很快消失。

这段时间,孕妇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吃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为分娩准备充足的体力。临产前,孕妇要保持心情的稳定,一旦宫缩开始,应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能在医生和助产士的帮助下会安全、顺利地分娩。

另外,为了顺利分娩,孕晚期一定要控制胎儿体重。为了控制新生儿的体重,在妊娠期间,孕妇应适当参加活动,不要整天坐着、躺着。多吃新鲜蔬菜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少吃含碳水化合物、脂肪量很高的食品,如甜品、油炸食品、甜饮料、水果等。

最理想的怀孕体重在孕早期怀孕3个月以内增加2千克,中期怀孕3—6个月或末期怀孕7—9个月各增加5千克,前后共12千克左右为宜。如果整个孕期增加20千克以上,就有可能使宝宝长得过大。

本文由(/)小编编辑

本文Hash:e1e9d724071adb2930c0351d5fec5a7582c0154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