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肺炎的5个病因

1、肺炎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纤维化等疾病。

2、肺炎与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吸入各种有害气体及粉尘。特别是吸烟,均可导致或诱发本病。

3、肺炎是因久咳,久喘,支饮,肺癌等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致使肺肾等脏虚损,出现气短、气喘、肺气胀满、肺失宣降,动则尤甚等症状。重者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面浮肢肿。

4、呼吸道内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对肺炎也有一定影响。

5、遗传因素近年来发现遗传与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A1-抗胰蛋白酶严重缺乏者,废弹力纤维可被胰蛋白酶破坏而发生肺炎。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具有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二种表面抗原,易发生抗原变异。目前流行的型别(1977年以来)有新甲1型(H1N1)及甲3型(H3N2)同时存在,少数为乙型。

(二)发病机制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侵入患者的上、下呼吸道或直接进入肺泡,停留在呼吸道上皮细胞黏液薄膜中的流感病毒,能和宿主细胞的黏蛋白等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局部黏液分泌物中的抗体(主要是IgA)能与病毒结合而中和。黏液中尚有糖蛋白抑制素,能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受体上,以达到防止感染的目的,但这些抑制物最终被病毒本身的神经氨酸酶所破坏,结果使病毒得以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繁殖。在这些细胞中新合成的病毒颗粒,能穿过呼吸道黏液而进入其他细胞或血液中。引起进行性感染,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及肺泡管上皮细胞,受流感病毒的侵袭后发生变性、坏死及出血灶,同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结果使黏膜肿胀,细胞脱落而致管腔狭窄,使气体通过发生障碍,尤以呼气时最明显,从而引起肺气肿。若阻塞的细支气管内气体被吸收,则可发生肺不张。肺泡腔内充满含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红细胞的炎性分泌物,严重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缺O2状态。若继续进展,则PO2下降,CO2潴留,加之流感病毒毒素作用和代谢异常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可造成高热、昏迷、惊厥和呼吸循环衰竭等中毒症状。用荧光抗体染色证明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的表皮细胞和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存在着病毒感染灶,而血管内皮细胞中则无。病毒引起呼吸道表皮细胞病变,使其抵抗力降低,给继发性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由于流感病毒感染肺部,使其充血、水肿,气管、支气管与细支气管黏膜充血,管内可见血性分泌物。镜检见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有的发生增生。黏膜下层灶状出血和水肿及细胞浸润。肺泡有纤维蛋白与渗出液,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的可见透明膜,肺泡间质增厚。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简称合胞病毒,属副黏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为RNA病毒,对乙醚敏感,无血细胞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syncytium),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最近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有2个亚型。A和B。

(二)发病机制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8天(多为4~6天)。合胞病毒肺炎的典型所见是单核细胞的间质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间质渗出,其中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并可见肺透明膜形成。在一些病例,亦可见细支气管壁的淋巴细胞浸润。在肺实质出现伴有坏死区的水肿,导致肺泡填塞、实变和萎陷。少数病例在肺泡腔内可见多核融合细胞,形态与麻疹巨细胞相仿,但找不到核内包涵体。Gardner(1970)解剖合胞病毒肺炎死亡病儿1例,用荧光抗体检查法检出大量合胞病毒,未见人球蛋白沉着,认为肺炎病变可能主要是合胞病毒对肺的直接侵害,并非变态反应所致。

本文Hash:d70d20cf4c49fe8054ea7cf72ae17d2023da26f7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