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必修:西医治疗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症表现大便次数增多,及粪质稀烂或呈水样,蛋花样或有粘液,不消化食物残渣。

本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以秋冬季多见,很少有便脓血出现,严重者可有呕吐咖啡样物,抽搐昏迷,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

西医认为:本病多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细菌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病毒的多为轮状病毒;非感染性因素多为饮食体质因素或食物过敏等引起。

西医治疗

1、轻度腹泻。

(1)以调节饮食为主,无需禁食,每天喂乳时间可适当缩短,人工喂养者可稀释牛奶,或给米汤,由少量开始,慢慢恢复正常食量。停食不易消化和易伤肠胃的食物。

(2)治疗肠道外感染病灶。

(3)可用助消化及收敛药物,如胃蛋白酶,鞣酸蛋白,乳酶生等。

(4)口服补液: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服补液盐(ORS)配方,少量多次饮服。配方如下:葡萄糖粉(含结晶水)22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开水至1000毫升(临床上宜将上述配方的半量开成500毫升溶液以免造成浪费)。

2、重型腹泻。

(1)如呕吐,腹泻明显者,应禁食6小时待脱水纠正后,才逐渐恢复原来饮食。

(2)控制感染:细菌感染者,痢恃灵5~10mg/kg/d,分4次口服;氯霉素25~50mg/kg/d(早产儿,新生儿不超过25mg/kg/d),分4次口服。百炎净(即复方新诺明,50mg/kg/d,分2次口服。庆大霉素1万/kg/d,肌肉注射。病毒感染者可根据辨证论治方法,采用中药治疗。

(3)液体疗法:

轻度失水:减轻体重5%,第一天补液量100~200ml/kg/d,静脉滴注。

中度失水:减轻体重10%,第一天补液量为120~150ml/kg/d,静脉滴注。

重度失水:减轻体重10%以上,第一天补液是为150~200ml/kg/d,静脉滴注。

(4)补钾:有尿者或输液后见尿则补钾,可选用10%氯化钾,每100ml补液中,不能超3ml。滴速宜慢!切忌未稀释直接静脉推入。能口服者,尽量口服,能进食者即停钾。

3、迁延型腹泻:

腹泻迁延日久,多与脾胃功能及肠道内菌群失调有关。

(1)扶持正常肠道细菌,可用乳酶生(不能与抗菌素同用),维生素(可扶持大肠杆菌生长)。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复合维生素B,叶酸等。

(2)补充适当营养,必要时可输同型血浆或鲜血。

新手父母必修:中医治疗小儿肺炎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

1、风邪闭肺。

(1)风寒闭肺(多见于肺炎早期)。主证:发热、咳嗽、气促、痰白清稀、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而数,指纹青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

麻黄3克、北杏8克、甘草3克、陈皮3克、法夏8克、芥穗6克(后下)、白芥子8克、莱菔子10克。方解:麻黄、荆芥穗辛温解表;北杏、陈皮、法夏、白芥子、莱菔子、甘草宣肺化痰。

(2)风热闭肺(多见于急性肺炎)。主证:发热、咳嗽、气急、有汗、轻微鼻煽、口渴、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化痰。方药:麻篓汤(自拟经验方)。麻黄3克、北杏8克、石膏12克、甘草5克、瓜篓仁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

方解:麻、杏、甘、石辛凉宣泄、悟肺个喘;加瓜篓仁、莱菔子化痰降气,使气顺痰消;加黄芩、连翘以肃肺清热,解毒宁金。

(3)风温闭肺(急性肺炎)。主证:咳嗽气急明显、鼻煽、高热汗出、烦渴、胸痛、口唇青紫、痰黄粘稠或铁锈色,舌质红、苔黄粗、脉数。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五虎汤合三黄石膏汤加减:

麻黄3克,北杏8克,石膏12克,甘草5克,细茶6克,黄芩10克,黄连3克,葶苈子6克,菜菔子10克,桑白皮10克,黄柏8克。

方解:麻杏石甘汤加细茶,为五虎汤,除宣肺平喘外,有清热化痰作用,常用于暴喘,即所谓“马脾风”证。配三黄以泻三焦之盛火,葶苈、莱菔二子以降气化痰,桑白皮以肃肺清热。

2、痰热闭肺(重症肺炎)。

主证:咳嗽气急、明显鼻煽、高热口渴、口唇微绀、痰黄粘稠、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在气关以上。

治法:清热宣肺、豁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享虏大枣泻肺汤。

麻黄3克,北杏8克,石膏15克,甘草5克,鱼腥草15克,葶苈子6克,天竺黄8克,桑白皮10克,猴枣散1支(冲服),鲜竹沥汁适量。

方解:麻杏甘石宣肺平喘;鱼腥草、桑白皮清泻肺热;葶苈子,天竺黄、猴枣散、鲜竹沥汁化痰清热、降气平喘。

加减:严重青紫者,去北杏加丹参10克、赤芍6克、红花3克以活血去瘀;热入营血、神昏谵语、舌绛者,宜清营解毒、宣肺平喘,上方合清营汤加富蒲5克,郁金6克,并冲服紫雪丹。

新手父母必修:小儿疾病中医外疗法

一、熏洗法利用中药液的蒸气熏洗体表的一种疗法。如麻疹透疹法,用芜姜或麻黄、浮萍、西河柳等煎水后,加适量黄酒,乘热熏擦肌表,可起到退热透疹作用。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用蒸气吸入器或气雾吸入器,使水蒸气或蒸雾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常用于肺炎咳嗽(肺炎)、哮喘发作、感冒咳嗽、扁桃体炎、声嘶等病症。常用有舒喘灵喷雾剂,或用双黄连粉针剂1/3瓶加蒸馏水20毫升、生理盐水10毫升,放入超声雾化器内吸入雾化气,一般吸入10~20分钟,可起到止喘、止咳、消炎作用。

三、涂贴法将新鲜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粉加水、米醋调成药膏外敷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可起到消肿、消炎、解毒作用。如用鲜仙人掌或鲜芙蓉叶捣烂、或青黛粉调醋敷于红肿之腮部治疗痄腮;白芥子粉加面粉、加温水调成糊状,敷于背部,助肺炎喘咳后期啰音吸收;用丁香、肉桂等药物撒于普通药膏上贴于脐部治疗泄泻等。在夏季三伏天取元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未,调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麝香,敷于肺俞、百劳、大椎、肾俞等穴,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四、热熨法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炒热的食盐,熨腹部以治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及小腹治疗尿闭等。

五、吹鼻喉和滴耳法用药未吹入鼻孔取喷嚏,治疗风痰闭塞、昏迷不醒等症。如用苍耳子、辛荑花研未,吹鼻内治副鼻窦炎;用通灵散吹鼻,治疗昏厥不醒;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冰矾散吹入喉中治疗扁桃体炎;口炎用鲜老虎耳或鲜地锦叶捣烂取汁滴耳治疗中耳炎。

六、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法常用于遗尿、哮喘、泄泻、痢疾、小儿麻痹症、小儿暑温(乙脑)后遗症等。取穴与成人相同,但小儿不合作,宜浅刺、速刺。艾灸一般用间接重灸穴位。如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用于抽搐。灸百会用于昏厥、肢冷等。

(二)推拿疗法有促进气血流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从而达到法邪治疗的目的。常用于治疗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证。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一般取穴方法及时间是:补脾土10分钟、揉中脘7分钟,揉按足三里、推六腑、逆运八卦。推三关各2分钟,揉脐各5分钟,每日1次,7日一疗程。

(三)捏脊疗法此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目的的一种手法。常用于疳证,婴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掌,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挟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二手同时向前移动,由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即可。如此反复5次,但捏至第3次时,每捏三把,将皮肤提起一次。每天一次,连续6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疗程,可连续3~4疗程。一般家庭均可自己操作。如背部皮肤感染及紫癜病儿禁用此法。

(四)针四缝疗法四缝是经外奇穴,它的位置在食、中、无名及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有解热除烦躁,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府症和小儿厌食症。具体操作如下:

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或注射针头针刺,约一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粘液、每日刺1次,直到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粘液挤出为止。

(五)拔罐疗法能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有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小儿肺炎喘咳、腹痛 哮喘、遗尿等,一岁以上用此法较好;高热抽搐,皮肤过敏、水肿,有出血倾向、明显营养不良及皮肤感染者,也不宜拔罐。此法一般家庭也可以自己采用,但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操作方法如下:

用口径4~5厘米之竹筒或圆口玻璃杯,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酒精棉球点燃,置杯内数秒钟。取出棉球,迅速将罐紧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由于负压,皮肤吸入罐内而凸起,约5~10分钟后取出。取罐时以食指压罐边皮肤,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即很快脱落,切忌以手直接拔罐,以免损伤皮肤,增加痛苦或损伤。

本文Hash:244fa4b7459658bf10262b7c154dda7be9dc033c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