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为你解读小儿疝气

“小宝宝的阴囊突然鼓了一圈,还叫痛,是疝气吗?”“我家宝宝有疝气,吃药能好吗?开刀、麻醉会有危险吗?”“宝宝那么小,要不要等宝宝大些再开刀?”这些都是在小儿外科门诊中父母常问的问题,下面即针对小儿疝气进行详细说明。

疝气分为直接型、间接型两种,直接型是由腹壁薄弱造成的,常见于中老年人。小儿疝气95%以上属间接型,俗称脱肠或坠肠,是小儿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约占总手术的50%。形成的原因是胎儿在母体发育期间,睾丸由腹腔向下延伸至腹股沟再进入阴囊,形成腹腔和阴囊相通的管道,即俗称的疝气囊(图1)。而女宝宝则是腹膜鞘状突由腹腔延伸到大阴唇处。女宝宝疝气囊会沿着圆韧带走,从而产生疝气或水肿,严重时可合并卵巢、输卵管甚至子宫掉入疝气囊的情况。大部分婴儿出生后此构造逐渐关闭,但有一部分则没有封闭。如果腹腔内容物如小肠等经由此构造进入腹股沟,甚至到了阴囊,就形成了疝气。若此构造虽未封闭但很细小,则可能只有腹水流入,形成阴囊水肿。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除了这种先天性应封闭而未封的腹膜鞘状突之外,另一个构成腹股沟疝气的必要条件是腹压增大。最常见的原因是小孩因哭闹、咳嗽、排便或运动时形成腹部压力增加,使得腹腔内的肠子、网膜、卵巢或腹水被推进疝气袋内,产生腹股沟区域的一个突出肿块。此时较大的孩子会叫痛,较小的婴幼儿则以无原因的哭闹来表现。一旦停止哭闹或运动,疝气袋内的肠水会因腹压下降而自动复位、肿块消失。

消失的肿块

由于肿块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无经验的父母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往往在小儿科门诊接受例行的预防针注射、学校健康检查或孩子哭闹不安送急诊时才被发现。出现症状的时机视腹膜鞘状突大小而定,腹膜鞘状突较大者可能出生后不久即发生疝气,腹膜鞘状突较小者可能等形成相通的阴囊积水或孩子较大时才产生。所以,疝气形成的时机可能发生在婴幼儿身上,也可能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早产儿、隐睾症患病几率高

早产儿因腹膜鞘状突未闭前就承受较大腹压或因肌膜较软弱,所以疝气的发生率也特别高(约30%)。而隐睾症的患儿因睾丸下降不正常,连带腹膜鞘状突的封闭也不正常,所以也有较高的疝气发生率(约80%)。

检查方法

在门诊检查怀疑宝宝有疝气时,可让患儿站立或吹气球,模拟腹压增加的状态,如在腹股沟看到鼓起肿块,则可能有疝气。若婴幼儿无法配合时,可平躺于检查台上,故意让婴幼儿哭泣或用力,再仔细触摸阴囊或腹股沟区域,若有疝气囊存在,会有丝质手套互相摩擦的感觉。阴囊水肿则可摸到一固定的水囊,若用手电筒照此水肿囊块,呈透明状。绝大部分的腹股沟疝气触诊就可明确,如果要和睾丸肿瘤、静脉曲张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可安排超声波检查。男宝宝因在胚胎期间右侧睾丸下降较晚,因此伴随的腹膜鞘状突较易产生未闭合现象,所以无论疝气或隐睾症的发生率都是右侧多于左侧,右侧、左侧、双侧的比例约为6:3:1。女宝宝疝气发生率低于男宝宝,但两侧都发生疝气的比例高于男宝宝。

脐疝气

脐疝气是发生率仅次腹股沟疝气的另一种形态的腹壁缺损。因为脐环扩大只有皮肤、皮下组织覆盖在肚脐,所以婴幼儿一哭,小肠就从扩大的脐环向外突出。这种脐疝气很少造成肠阻塞及坏死,且多半在1~2岁会逐渐愈合,所以不必急于手术矫正。

股疝气

股疝气是腹股沟韧带缺损所造成,少见于婴幼儿, 宝宝得的几率高于男宝宝。因容易产生小肠坏死后遗症,需经医师小心诊治及开刀治疗。

Tips谁是高危险群?

早产或出生体重过低、家族遗传、胎便性腹膜炎、肝硬化并发腹水、水脑症接受脑室腹腔引流、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隐睾、尿道下裂或上裂、结缔组织疾病如凡氏症候群等宝宝,疝气发生率高。

治疗方式

需要通过手术修补,而且越早越好。疝气需要手术的原因是“防患于未然”,若肠子或其他腹内容物卡在疝气囊内回不去,就会出现嵌顿现象,此时就会引起疼痛。如果卡得太久或太紧,就会造成肠道血液循环受阻,进而造成肠阻塞、坏死,产生呕吐、心跳加快、发烧的情形,甚至排血便直至造成休克。这时就必须马上手术治疗,以免产生败血症导致生命危险。就女宝宝而言,卵巢、输卵管也可能因卡得太久而造成坏死,影响日后生育能力。而且腹膜鞘状突会随着年龄及腹压增加而越来越大,肠道常掉入疝气囊造成胀气及消化吸收的问题。

术后照顾

手术后伤口不必换药,5天内以擦拭来清洁身体。5天后可淋浴,1周后复诊即可。由于疝气修补伤口感染率低,术后只需用1~2天的止痛药即可。小儿疝气伤口小又浅,一般不会痛,有些小病人手术后半天即可下床玩耍。

如何预防再复发

小儿疝气是常见、耗时短但精细的手术。所谓的复发是指接受疝气修补术后,同侧的疝气囊再度出现。手术后复发率一般小于1%,引起复发的原因一般为腹股沟内环太大而腹压又高。医师施行手术时,完成疝气囊高位结扎手术后,应考虑进行后腹壁加强,这样就可以减少复发几率了。高危险的患儿手术1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便秘,定期复诊可减少复发率。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因为对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恐惧,父母常不敢让宝宝接受手术。现今小儿外科相当发达,无论多么小的婴幼儿,都能顺顺利利接受手术。因此,对于小儿疝气,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般都可以完全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

全方位解读小儿疝气

摘要:全方位解读小儿疝气,全方位解读小儿疝气“小宝宝的阴囊突然鼓了一圈,还叫痛,是疝气吗?”“我家宝宝有疝气,吃药能好吗?开刀、麻醉会有危险吗?”“宝宝那么小,要不要等宝宝大些再开刀?”这些都是在小儿外科门诊..

全方位解读小儿疝气

“小宝宝的阴囊突然鼓了一圈,还叫痛,是疝气吗?”“我家宝宝有疝气,吃药能好吗?开刀、麻醉会有危险吗?”“宝宝那么小,要不要等宝宝大些再开刀?”这些都是在小儿外科门诊中父母常问的问题,本文即针对小儿疝气进行详细说明。

疝气分为直接型、间接型两种,直接型是由腹壁薄弱造成的,常见于中老年人。小儿疝气95%以上属间接型,俗称脱肠或坠肠,是小儿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约占总手术的50%。形成的原因是胎儿在母体发育期间,睾丸由腹腔向下延伸至腹股沟再进入阴囊,形成腹腔和阴囊相通的管道,即俗称的疝气囊(图1)。而女宝宝则是腹膜鞘状突由腹腔延伸到大阴唇处。女宝宝疝气囊会沿着圆韧带走,从而产生疝气或水肿,严重时可合并卵巢、输卵管甚至子宫掉入疝气囊的情况。

大部分婴儿出生后此构造逐渐关闭,但有一部分则没有封闭。如果腹腔内容物如小肠等经由此构造进入腹股沟,甚至到了阴囊,就形成了疝气。若此构造虽未封闭但很细小,则可能只有腹水流入,形成阴囊水肿(图2)。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除了这种先天性应封闭而未封的腹膜鞘状突之外,另一个构成腹股沟疝气的必要条件是腹压增大。最常见的原因是小孩因哭闹、咳嗽、排便或运动时形成腹部压力增加,使得腹腔内的肠子、网膜、卵巢或腹水被推进疝气袋内,产生腹股沟区域的一个突出肿块。此时较大的孩子会叫痛,较小的婴幼儿则以无原因的哭闹来表现。一旦停止哭闹或运动,疝气袋内的肠水会因腹压下降而自动复位、肿块消失。

消失的肿块

由于肿块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无经验的父母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往往在小儿科门诊接受例行的预防针注射、学校健康检查或孩子哭闹不安送急诊时才被发现。出现症状的时机视腹膜鞘状突大小而定,腹膜鞘状突较大者可能出生后不久即发生疝气,腹膜鞘状突较小者可能等形成相通的阴囊积水或孩子较大时才产生。所以,疝气形成的时机可能发生在婴幼儿身上,也可能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早产儿、隐睾症患病几率高

早产儿因腹膜鞘状突未闭前就承受较大腹压或因肌膜较软弱,所以疝气的发生率也特别高(约30%)。而隐睾症的患儿因睾丸下降不正常,连带腹膜鞘状突的封闭也不正常,所以也有较高的疝气发生率(约80%)。

检查方法

在门诊检查怀疑宝宝有疝气时,可让患儿站立或吹气球,模拟腹压增加的状态,如在腹股沟看到鼓起肿块,则可能有疝气。若婴幼儿无法配合时,可平躺于检查台上,故意让婴幼儿哭泣或用力,再仔细触摸阴囊或腹股沟区域,若有疝气囊存在,会有丝质手套互相摩擦的感觉。

阴囊水肿则可摸到一固定的水囊,若用手电筒照此水肿囊块,呈透明状。绝大部分的腹股沟疝气触诊就可明确,如果要和睾丸肿瘤、静脉曲张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可安排超声波检查。

男宝宝因在胚胎期间右侧睾丸下降较晚,因此伴随的腹膜鞘状突较易产生未闭合现象,所以无论疝气或隐睾症的发生率都是右侧多于左侧,右侧、左侧、双侧的比例约为6:3:1。女宝宝疝气发生率低于男宝宝,但两侧都发生疝气的比例高于男宝宝。

新生儿惊厥的全方位解读

  新生儿惊厥发作与年长儿不同,其特点没有典型的大发作,而且多表现为无定型的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异常动作,各种形式可能交替出现,发作时间长短不一,由于症状复杂,临床上有时难以辨认。

  新生儿惊厥的五种表现类型

  (1)微小发作,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眼球偏斜、眼睑抽动、口唇颤动、吸吮吞咽、瞳孔散大、有时伴有异常的哭笑,或只有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则伴有肢体的踏车、跨步、游泳等动作。

  (2)多灶性(游走性)阵挛性惊厥,无固定顺序,发作中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这一肢体转移到另一肢体,或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长时间的局灶性阵挛运动在其他部位开始前只限于一个肢体或同侧的上下肢。

  (3)局灶性阵挛性惊厥,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一般无意识障碍,发作中可在中央沟附近查到一侧局限性高幅尖波,并可能扩展到同侧半球的邻近区域或对侧。

  轻微的局限性发作有时不能辨认,如一侧肢体或指(趾)的轻微颤动或强直,肢体的奇特动作,如上肢的摆钟样动作、双下肢的踩踏板样动作等。

  (4)强直性惊厥,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本型以早产儿多见,常提示有器质性脑损害。

  (5)肌阵挛性惊厥,常提示弥漫性脑损害,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的急促的牵拉运动,脑电图常无特殊形态的异常。

第一页12下一页最后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新生儿惊厥的原因

  1.颅内疾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60%~70%,惊厥多见于生后24小时内; 缺氧性及产伤性颅内出血2~3天;脑梗塞、惊厥多见于生后1~4天。

  2. 感染

  多见于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败血症、破伤风等,以化脓性脑膜炎和败血症为多。宫内感染者,惊厥见于生后3天内,生后感染者则多见于生后1周后。新生儿高热惊厥罕见。

  3.代谢异常

  低血糖,多发生于生后3天内;低钙血症,包括惊厥发生于生后1-3天的早发型及生后1~2周的迟发型;低镁血症,常与迟发型低钙血症并存;高钙或低钠血症;维生素B6缺乏症2周,镇静剂无效;胆红素脑病;氨基酸代谢异常、苯丙酮尿症、高甘氨酸血症等。

  4.药物

  药物过量或中毒、氨茶碱、有机磷等。

  撤药综合症,苯巴比妥类药物,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分娩后药物供应突然中断,常于生后6小时内发生惊厥,24~48小时恢复正常。

  5.先天性中枢性神经系统畸形、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等。

  6.家族性良性惊厥,惊厥发生于生后3天以内,发作频繁但一般情况良好,87%于数周至数月后自愈,13%发展为癫痫。

  7.其他  包括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高血压脑病等,或原因不明。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原则

  首先是针对原发病变其次才是惊厥本身,把引起惊厥的疾病治疗好才是根本。发生惊厥的表现,应及时送往医院,交给医生来治疗处理。低血钙低血糖相应的予以补充,必要的时候服用治疗类药物,如苯巴比妥。

  相关链接:

  新生儿肺炎的防治措施

  新生儿肚子有些大正常吗?

  宝宝囟门可能是疾病发信号

第一页上一页12最后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文Hash:0f9ce2db087ffe6ca9b06aa27862cb37ce28c20a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