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父母与孩子间的错误沟通

沟通是一项艺术,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也需要有技巧。很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并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往往自己做错了还浑然不觉。

盘点父母最爱做的11件蠢事

1.孩子想要玩泥巴,我们说:太脏了,不许玩!

注解: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掐灭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断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缩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间。

2.孩子想自己吃饭,我们说:搞得到处是,饭都冷了……妈妈喂!

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被扼杀。

3.孩子有些不舒服,我们说:宝贝,我们上医院,打点针就好了!大夫,用点好药!

注解:我们的盲目和无知直接导致孩子成为一个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让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医疗创伤,让世界多了多少耐药菌和不治之症。

4.孩子想要自己洗碗,我们说:别把衣服弄脏了。水这么冰,别把碗打碎了……

注解:孩子眼里原本就像游戏的劳动,因为你,愉快的劳动变成了苦差,四肢肌肉萎缩,毫无阳刚之气。

5.孩子上学了,我们说:你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懂不要乱讲……

注解:孩子不敢问为什么,怕老师说,怕同学笑话;孩子只知道接受、从众,没有创造力,甚至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6.孩子说:爸妈,我长大了,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说:好孩子,你读好了书就行,什么都不要你做。

注解: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女)子汉的机会就这样被你熄灭在萌芽状态,成长为一个畏缩的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7.孩子学习不好,我们说: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吃好的,穿好的,什么也不要做,为什么连书都读不好,你真是丢尽了我们的脸!早知道……

注解:在孩子心里,他们看不到爱,他们认为你所付出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罢了。

8.孩子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想到感恩,他对你们说:爸妈我爱你们,你们辛苦了!我们说:爱什么爱,你拿什么来爱?读好书,听话就是最好的爱。

注解:爱原来就是这样的功利、现实和残酷!爱的种子没有开花就已凋谢;爱的能力还没形成就被打击。

9.孩子学习很好,脾气也很坏,懒得出奇。我们说:没事,大了就好了,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无所谓。

注解:我们忘记了,一个人先要成人才能成人的道理,我们舍本逐末,把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任意地践踏

10.孩子真的是终于是长大了,他个子比你大,可是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也不想干,他吃你没商量!这时我们黔驴技穷了。我们说:等他成了家,有了老婆孩子就好了,可是你至于发现麻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注解:欲诉无人能说,悔,肠子都悔青了!或者干脆做个“祥林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

豆瓣网上的一个热门小组“父母皆祸害”,目前已经有近2万名组员,绝大多数是80后的组员们,多在讨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他们彼此安慰,相互支招反父母。近日一位叫“G叔”的组员在组里发了一则名叫从“父母皆祸害”看10大错误育儿习惯》的帖子。这个帖子的内容在记者看来,确实非常具有中国父母特色,父母们不妨对照看看,亲子沟通不力,问题出在哪?

原帖重现:

是什么让父母的苦心得不到回报?源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10个致命错误: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择。

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

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四,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

当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

五,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六,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

父母将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有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七,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八,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

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九,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十,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疾人。

共6页12345...

如何加强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

1915年,一个叫查宾的人做过一项调査,他统计了10所美国医学院中弃婴的死亡率,结果是90%。他奇怪:为什么弃婴与在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死亡率之差竟如此之大。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弃婴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与父母沟通——与父母进行目光和情感的交流,在父母的拥抱中体会人体的温暖,听到父母心脏的跳动,肌肤得到来自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爱抚。他们是被心理上、情绪上,最后是身体上的“孤独”夺走了生命。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孩子各个方面的正常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沟通的方式是各种各洋的:说话、文字、电报、旗语、手势,还有一些非语言方式,像拥抱、击掌、目光、体态以及表情等。别看有这么多的方式可以采用,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在实际生活中与孩子之间高质量的沟通却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认真学习方可掌握。

沟通需要时间

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就是通过与孩子密切的接触、谈话、交流情感,去了解他们,发现并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以使他们能够始终以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我们每天工作繁忙,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早晨六七点钟出门,下班到家是晚上六七点。买菜做饭,收拾停当就巳经筋疲力尽。再看看电视或者报纸,眼皮就抬不起来了。“我们真是没有时间沟通。”——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回答。其实,只要我们真想沟通,就一定会有时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取消一些其他的活动安排。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我们对要做的事“没有时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表示“这件事对我不太重要。”不信你可以去观察,不论一个人的时间表安排得多么满,只要有更重要的事情临到他,他就是再忙再紧张,也必定会放下手中正在做的工作,而先去解决这个“更重要”的问题。所以,哪件事优先去做,完全是由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不是他工作量的多少所决定的。

那么,我们应将“与孩子的沟通”放在怎样一个位置呢?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也是我们留给后世最有价值的产业。他们远比我们其他的事情:事业、名誉、地位、金钱、权利等重要得多。我们即便是留下最豪华的建筑,最现代化的工厂,还有多得无法计算的钱财,可如果我们的孩子感受不到幸福或者缺失了父子、母子情感,那么留下的这些财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两个小偷头天晚上来到一家超市,他们什么也没有偷,只是将某些商品的标签调换了一下。次日早上,超市刚刚开门,他们就进去了。4个小时之后,店主接到报告:有人用4.95美金“买”走了价值500美金的照相机;用15.5美金“买”走了价值1,200美金的汽艇马达。

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世俗观念恰恰就像这两个小偷一样,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将我们价值观的“标签”偷偷地进行了调换:把我们同孩子之间的情感、责任、关爱等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换上价格极低的标签,而本来并无什么价值的东西反而成了我们苦苦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应反省一下我们的价值观,认定什么是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意义的事情,尽快地将被偷换了的标签再调换过来。只要我们有时间看书、看报纸、看电视,有时间打麻将、下棋,有时间参加朋友聚会,有时间做股票,有时间做生意,有时间开会,有时间研究课题,我们就一定有时间与我们的孩子沟通。

因为这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是明天的主人,是明天的根本。有了明天高素质的人,就必然会有明天的高质量管理、高质量产品 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这样看来,当我们将其他的事情优先于“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舍本逐末”。

沟通需要信任

我们每天与孩子之间所进行的简单日常对话并不意味着就是沟通。因为沟通是谈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寒暄或敷衍。人们只有对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才会讲心里话,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不怕羞耻,不担心受到伤害。因为,当一个人完全向你袒露自己的内心时,他就好像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他的潜台词是说:“我需要你。”我们虽然是孩子的父母,但不一定就是孩子的朋友。这往往是由于我们过去曾在孩子向我们敞开心扉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他们。我听说某学校做过一次问卷调査,其中一题为:你最好的朋友是谁?竟然没有几个学生答是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孩子普遍对我们做父母的不信任。不信任什么?不信任我们会以朋友的姿态对待他们。他们担心、害怕,害怕不被我们接纳,害怕被我们否定,害怕我们的批评、恼怒,这些消极反应会使他们受到心理伤害。如果他们在与你的交谈中没有安全感,那么他怎么会将自己隐藏在最深处的话说给你听呢?有一句格言说:“爱里没有惧怕……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安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他们就不应该害怕我们;如果他们在与我们的关系中有担心、猜疑、害怕的心理,那就说明我们对他们的爱不够完全彻底。

有些家长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平时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怎么还说爱得不够完全呢?这是因为我们错把自己心里“爱孩子的感情”当成了对孩子“爱的表达”和孩子对我们“爱的感受”。我们都十分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

1.我们有表达上的问题。

当孩子的表现出色时,我们就对他们表示爱;若表现不尽如人意’则漠然处之或横眉冷对。那么别待他们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聪明、伶俐、漂亮、懂事,处处都出类拔萃的孩子会得到周围许多人的赞赏和喜爱,反之便会遭到冷遇,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莫非这也是我们表达父母之爱的方式吗?

2.我们不理解孩子对较的感觉。

对孩子来说,“爱”不是你给了他什么,而是你接纳他什么。是只接纳他的成功,还是既接纳他的成功也接纳他的失败?是只接纳他积极的表现,还是既接纳他积极的表现也接纳他消极的表现?当一个人被掌声、鲜花和赞美所包围的时候,他不需要我们的接纳。只有当他失败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最沮丧、消极、落泊、失意的时候,才是他最需要理解、支持、安慰、接纳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够对他们像以往那样张开双臂,面带微笑,他们才会感受到我们的爱。如若我们只接纳他们的优点,而对他们的缺点表示反感的话,他们就会感到:你爱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的优点;不是我的全部,而是我的一部分。试想:当我们自己在工作上到挫折,回到家里时,我们希望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怎么对待我们呢?我们一定不希望他(她)对我们吹胡子瞪眼,或给我们脸色看。我们企盼他(她)对我们的态度也正是我们的孩子所企盼得到的。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完全的爱。

沟通需要渠道

古诗中“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说两个人爱情的沟通。其实,家长同孩子的沟通也需要这种“灵犀”。有了这样一个渠道,你和孩子才有可能不断深入地融合你们的思想感情。这个渠道就是你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是根本不可能谈拢的。可是,我们做家长的很少能跟孩子有共同语言。怎 办?不能以“代沟”作为托词而放弃沟通,更不要幻想着孩子会主动来和你建立起有关“学习”、“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共同语言。惟一的解决办法是父母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我们就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来为孩子提供更多带有权威性、指导性的信息;或者干脆心甘情愿地成为孩子的“学生”,虚心向他请教。这两个方法都会使父母同孩子之间由于产生“共同语言”而开始有说不完的话,久而我们的关系就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家长和一个“忐忑不安”的孩子,而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了。只有当我们成为孩子的朋友时,才能抓住更多的“可教育机会”,才有可能介入他感情的区域,才好与他讨论一些“敏感”的话题。

我们做孩子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而做孩子的朋友却要付出努力。我在这里向家长们提出建议:不要只安于做天经地义的父母,而要努力地去做我们孩子最好的朋友。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要依赖于您和孩子之间密切的沟通了。

本文Hash:bbceeb828f0a6ca9f93a5232647d37947cacd9f0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