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

摘要:本文从会计心理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结合相关调查数据,从剖析会计主体个性心理特征的视角来解释和总结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会计心理,分析发生会计行为异常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个性心理特征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提炼解决的办法,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心理有一定了解,达到能够自我矫治不良心理状况,规避会计违规行为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失范;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动机;需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本文从会计心理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结合相关调查数据,从剖析会计主体个性心理特征的视角来解释和总结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会计心理,分析发生会计行为异常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个性心理特征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提炼解决的办法,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心理有一定了解,达到能够自我矫治不良心理状况,规避会计违规行为发生的目的。
  
  一、个性心理特征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它是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二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如动机、需要、兴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会计人格,即会计个体在财会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
  日常工作中,会计不但要面对最原始、最枯燥但又最能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干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而且,还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审验纷繁复杂的各类票据凭证,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员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限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是某些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缺乏诚信,甚至做假账,化公为私;同时,由于会计信息严重扭曲和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依托,势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可见,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有个丰富多彩的会计心理问题。随着会计实践活动外延的扩大,会计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趋势,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心理现象。对会计群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会计行为,防范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产生。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剖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气质、性格分析。心理学把人的个性气质类型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类。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成: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据有关专家调查,会计从业人员的个性特征多为黏液抑郁质,粘液质的人是以情感 生缓慢、内蕴、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为特征。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偏内向型性格,其人格多具有腼腆、内向、怯懦、敏感、压抑、不易沟通等特点。故大多数会计违规犯罪一般都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
  会计的行业要求和特点也铸造了会计人员敏感、多疑、感情细腻脆弱、情绪极易受暗示等鲜明的个性和职业特征,使会计群体养成了处事谨慎、精于心计和善于私案的职业品格。此类个体,他们情绪体验的方式较少,也极少外露自己的情感,但内心体验却相当强烈。(一般来说,此类情绪在女会计人员中较为常见,这可能与生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是某些会计人员不能自我调节、导致抑郁、多疑、善变、焦虑、易受伤害等,从而使个体情绪的外部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抑郁性和内心冲突性,以至于最后不能坚持原则,缺乏诚信,甚至做假账,化公为私,导致会计信息严重扭曲和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依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能力分析。会计能力是财会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作效率高低的个性心理特征。会计个体的基本能力可分为认知能力和应变能力两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是指在财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再造想象的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优良的思维能力等认知方面的能力;应变能力是会计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和核心体现。但在财会实践中,会计人员往往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任何以一种单一的认知能力的作为都是有所欠缺的。我们的会计人员普遍缺乏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应变能力,不能使它们共同参与、有机结合,审时度势地发挥出高效率,从而无法顺利实现财会的目的。还有不少会计人员甚至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有些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等,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会计能力欠缺,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不少见。会计能力的欠缺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引发了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三)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动机、需要分析。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所以人类所有行为的产生都有其深层的需要和动机。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稳定的基本需要,在人类的所有需要中它是最低级、最优先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然而现今财务制度流行“一支笔”控制的监督方法,面对这样的“一支笔”的监督权威,会计人员与法人单位的契约关系和上岗合同时常面临危机,使会计人员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受到威胁,所以财会人员为保自身的安全,往往出现一种“惟命是从”的心理,于是不管领导人的意见是否正确,完全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毫无自己的原则立场。因此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使会计监督徒有虚名。而“吃喝玩乐”引发的会计犯罪动机更是生理需要恶性膨胀的结果。
  2.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在生理和安全 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不可否认,大多数会计人员由于对单位的归属感,对领导的依附性、对群体的趋同性,更由于近些年来财务监督机制弱化,无形中使一些会计人员感到了群体的“压力”,于是自然

[1] [2] 下一页

心理专家呼吁 职业女性勿让“母亲”角色缺失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关于女性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多数孩子的照顾就只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角色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安徽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专家林林认为,职业女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是导致当前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自我管理、习惯养成等方面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安徽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专家林林介绍说,从其近年接触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可以发现,青少年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占大多数,而这些案例的背后,职业女性在家庭中母亲角色的缺失往往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在这些案例中,因为职业女性母亲角色的缺失,有61%孩子由此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4%孩子由此自我管理能力不足,74%的孩子由此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林林说。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女性走进职场。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角色冲突、工作冲突、角色模糊等使得职业女性在生理、心理上不堪重负。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迫使职业女性更多地要把精力和注意力投向工作上, 而目前的“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也使得职业女性可以减轻对家庭关注。但这些职业女性往往忽视了一点,母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对此,心理专家林林解释说,母亲的角色是重要而特殊的,6岁以前的孩子,母亲给予的安全感和情感亲密度,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替代的。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为以后孩子的个性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现在很多职业女性在孩子出生后,往往都是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照顾,这就容易造成孩子难以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成长中则会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同时,职业女性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比较少,当孩子缺乏在母亲身边撒娇和依赖的机会时,孩子也会因感到不受重视而产生自卑。

  此外,职业女性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时,隔代教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尤其是老人怕孩子闯祸、受伤,被子女埋怨,因而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剥夺了孩子对外界的感知和体验,不利于孩子感统协调,孩子的“耐挫折”能力也难以提升,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自我管理中眼高手低,赢得起输不起。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老人更多的是是在物质的上的给予与关注,殊不知恰恰是物质的过度补偿失去了内心的欲望和动力,无形中培养造就了很多内心无欲望、生活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的三无状态。

  对此,安徽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专家林林建议,不同阶段职业女性家庭教育着眼点应有所侧重。在婴儿期阶段,职业女性即使很忙也尽可能多地与孩子有肌肤接触,给孩子心理上建立“印刻效应”,为孩子的人际交往充分铺垫安全感和情绪的愉悦感;童年期,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暗示和引导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做到放而不纵、管而不束、爱而不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则着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着力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让青春期的孩子有情绪能量有所释放。

  久久点评: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照顾好孩子是每个妈妈的职责,也希望职场妈妈做好自己的职责。

(编辑:张蔚蔚)

心理专家呼吁 职业女性勿让“母亲”角色缺失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关于女性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多数孩子的照顾就只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角色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安徽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专家林林认为,职业女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是导致当前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自我管理、习惯养成等方面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安徽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专家林林介绍说,从其近年接触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可以发现,青少年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占大多数,而这些案例的背后,职业女性在家庭中母亲角色的缺失往往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在这些案例中,因为职业女性母亲角色的缺失,有61%孩子由此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4%孩子由此自我管理能力不足,74%的孩子由此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林林说。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女性走进职场。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角色冲突、工作冲突、角色模糊等使得职业女性在生理、心理上不堪重负。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迫使职业女性更多地要把精力和注意力投向工作上, 而目前的“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也使得职业女性可以减轻对家庭关注。但这些职业女性往往忽视了一点,母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对此,心理专家林林解释说,母亲的角色是重要而特殊的,6岁以前的孩子,母亲给予的安全感和情感亲密度,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替代的。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为以后孩子的个性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现在很多职业女性在孩子出生后,往往都是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照顾,这就容易造成孩子难以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成长中则会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同时,职业女性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比较少,当孩子缺乏在母亲身边撒娇和依赖的机会时,孩子也会因感到不受重视而产生自卑。

  此外,职业女性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时,隔代教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尤其是老人怕孩子闯祸、受伤,被子女埋怨,因而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剥夺了孩子对外界的感知和体验,不利于孩子感统协调,孩子的“耐挫折”能力也难以提升,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自我管理中眼高手低,赢得起输不起。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老人更多的是是在物质的上的给予与关注,殊不知恰恰是物质的过度补偿失去了内心的欲望和动力,无形中培养造就了很多内心无欲望、生活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的三无状态。

  对此,安徽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专家林林建议,不同阶段职业女性家庭教育着眼点应有所侧重。在婴儿期阶段,职业女性即使很忙也尽可能多地与孩子有肌肤接触,给孩子心理上建立“印刻效应”,为孩子的人际交往充分铺垫安全感和情绪的愉悦感;童年期,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暗示和引导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做到放而不纵、管而不束、爱而不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则着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着力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让青春期的孩子有情绪能量有所释放。

  久久点评: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照顾好孩子是每个妈妈的职责,也希望职场妈妈做好自己的职责。

(编辑:张蔚蔚)

本文Hash:f218b9a4858f62e6debe1223dda4c5af30e29888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