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开放教育的心理特征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以教和学准永久性分离、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交互为显著特征,这种教育对学习者和教育者自律的要求和自主性、自觉性的要求都远比封闭式管理条件下的教与学要高要难,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更严更具体。组织好这种学习教育活动,不仅要从宏观上关注制度层面的建设,更应从微观上关注心理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远程开放教育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试从远程开放教育的心理特征的角度略作分析,试图发现远程开放教育心理的某些特点和带规律的东西。一、知、情、意对开放教育的基础性  远程开放教育的整体过程由三个大的方面组成,即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导学和教育组织者(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个别化学习为主,所以个性学习中的学习和认知必然表现出自主性的特征。但这个自主、个别化又是以教师辅导和学习管理的约束为前提的,又是以网络条件,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教师适时非适时交互为辅助的。所以,在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特点在教学管理过程发挥了重大作用,从知情意的发展历程中去把握学、导、管的功能作用更为科学,更有实效。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过程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人的行为基础,远程开放学、导、管只有遵循了人的心理过程的规律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人的认识心理过程就具表现形式来说,主要包括注意、感知、思维和记忆。其中,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过程的发端,感知是思维和记忆的基础,思维是人脑对感知材料的加工,记忆则是对已有认识的储者和提取。在远程开放教学和管理的实施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必须科学运用强度、对比、背景、动静和整合规律,使学习的内容、管理的条款激发人的感觉,使人在感觉基础上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而使知识和规范在人的头脑中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大基本环节巩固在人的头脑中。  人的情感过程经常与认识过程交织在一起,主要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绪的内容主要包括快乐、愤怒、恐惧、悲哀,以及爱、恨、嫉妒等诸多方面。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阶级社会)阶级性特点,表现为自豪感、荣誉感和羞耻感等等,情绪由心情、激情、热情等状态表现出来,情感通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表现出来。情绪和情感在受到个体修养和状况影响,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及个人幸运与挫折影响时会发生变化,并直接表现在表情、言语、动作和行为上。学、导、管的知识要求和管理规范要真正对人的行为起到引导的作用就必须通过调整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情感,运用直接感染和间接感染的方法,使其深入人心,才能达到目的,而检验学生知识被接受程度即学习知识水平,也必须从反映人的情感的言语和行为上才能得到检测。就此看来,把握人的情感过程是实现远程教育的关键环节。人的意志过程是同抵制诱惑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意志以目的为导向,是一个抵制诱惑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在意识目的引导下的属意行为(即跟随意识的行为)。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和勇敢性特征。远程开放式学习在实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管理都是外界的辅助条件,没有学生的自觉主动学习,一切努力都无济于 ,所以,必须首先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上下功夫。首先,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因为良好意志的基础是正确的思想,具有科学的思想基础,才会有正确的理想志向。其次,要磨炼意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坚定。其三,要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把意志锻炼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意志具有科学的内涵。其四,要培养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达到身心健康。最后,要由易入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恒心和毅力是意志力的表现。经过艰苦的磨炼、广泛的教育和科技环境的感染,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个别化学习的能力,使开放教育变成学生的牢固心理,进而变成自觉行为。二、需要、动机、态度对开放教育的相关性  学习者、教育者与管理者人人都受情绪、要求利益的驱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需要、了解动机、明确态度是取得教育效果的根本,所以,在影响人的学习观念、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中,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对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效关系重大。人的需要是人的渴求和欲望,是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表现为人的一种匮乏状态,是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一种有目标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有目的的需要。在远程开放教育中首先要明确教育对象需要的多样性、可变性和两重性。  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知识、能力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的实际出发揭示学生的需要的现实意义,克服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和被逼无奈的压迫心理,真正树立健康愉快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在开放教育的教育中也要使教师和管理人员,把新的教育形式当成自己适应教育发展的机遇,当成提高自己能力水平的舞台,从自身需要的角度认识参与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同时,在远程教育中遵循动机原理,还要把握好动机的冲突性、区分性和与行为不全对应性特点,采取权衡法、优势激励法和观察分析法调动教学各方的积极动机,推动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态度是行为的心理准备,是个人对某一对象稳定和评价的行为倾向。态度由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行动因素构成。态度既有持续性也有可变性,既有正确性也有误差性,既有行动性也有阻滞性。在开放教育学、导、管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远程学习的自主性、导学性和管理性原则,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开放远程教育的科学性原则,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明确在开放教育中的是非正误界限,使学者、教者、管者都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学习观、评价观。三、心理原则对开放教育前导性  开放教育的过程,是自我为主,自由发展的过程,更是自主和控制,自学与导引的过程。开放教育过程并不是放开不管,自主学习并不是不学习,选课程、选时间不是可以选择玩和乐,我们说的自主是学习自主,不是学与不学的自主,学是前提。因此,在这种教育形式下丝毫也没有减轻教育者管理者的责任,相反,这种形式下对教育者管理者个体素质、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研究和遵循心理学原则意义重大,我认为开放教育的管理实践,体现着心理分析、心理相容和心理互换等心理学原则,把这些原则自觉地运用于开放教学的教与管过程之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开放教育活动中贯彻心理分析原则,就是通过观察和了解,对开放教育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状态、心理现象特征、心理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解和辨析,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教育 对象,使开放教育更为科学有效。依据这个原则方法,在工作中就应根据参加者的心理可测性,把握优势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开放教育活动中贯彻心理相容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和管理中,使参加者与倡导者之间心理上和谐一致,情感上交流融洽,互相尊重和信任。工作中,首先要使参加者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在与他人互相信赖,感情交融的心理气氛下,才能成功地与他人合作,完成个人或集体的某项工作目标,切实取得成效。其次,对教育者、管理者来说就应创造条件,促成自己与建设参加者心理相容的气氛,因此,要投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平等相等,心心相印,密切交往。就要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个人品质,塑造良好外在形象来提高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就要在人际交往中把握时机,找准渠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挥倡导者和参与者两个积极性,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远程开放教育活动中贯彻心理互换原则,就是在开放教育实践中倡导者与参与者心理换位,特别是倡导者以参与者的身份、所处的地位和客观环境,以及遭遇,进行心理体验,进而取得对象的心理态势,从而增加活动的针对性、感染性和有效性的过程。要使各种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摸清学生的心理变化影响源,必须体验教育对象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而实现在理解基础上的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  总之,开放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心理的发展历程,开展开放教育的实践,蕴涵着倡导者和参与者不同心理变迁的心理体验。所以,加强心理研究是实现开放教育目的基础是完成现代远程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作者: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电视广告,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有人用“我们每天呼吸着氧气、氮气和广告”来形容广告无孔不入。广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儿童的世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家长们该如何面对?案例1:美容广告语脱口而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斑的妈妈难看了……”孩子只是记起广告语的外在形式,并未像成人一样能准确领悟到广告语的内涵。广告语通俗明了,琅琅上口,在孩子看来,很有兴趣,孩子只是把广告语当作一种另类玩具。孩子这样表达,恰恰说明母子之间的关系好,孩子并未把广告当真来伤害妈妈的自尊,不必过分担忧。案例2:模仿电视广告情景一则电视广告:“一奥运冠军和好朋友争一瓶饮料,两人从餐桌斗到田径场又斗到大街上,互不相让,最后奥运冠军突然挤上公交车,终于得以独享该瓶饮料,最后屏幕打出一行字‘要爽由自己’……”5岁的亮亮跟表哥打闹争抢东西,亮亮抢到东西后,立即脱口而出:“要爽由自己”……专家解读:这并非坏事。首先夸奖亮亮,表扬他能记住广告词,能“活学活用”,这是聪明的表现,将来肯定比这个奥运冠军更有出息。再因地制宜诱导,比如说:“人家可不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做广告啊,人家请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如奥运冠军)。所以,亮亮要想上电视做广告,就得培养自己的专长,就得刻苦学习、训练,而不是跟人争夺东西……”以此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欲望,消除不良广告的影响。案例3:对家长品头评足张女士跟儿子一起看电视,儿子居然指着电视上一个模特儿的胸部说,“妈妈,她的比你大。”这一举动除了让张女士哭笑不得外,更多了一份担忧……专家解读:由此可见,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不再局限于周围人,他已把认知触角伸向了外部世界,这是他成长的规律。而家长的担忧来源于成人对这个事情利害的把握,并担心自己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予更好的引导。而家长过分呵斥孩子,把亲子关系搞得很僵,反而让孩子感到伤害。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的是理性,心平气和地引导。案例4:用广告词开玩笑在某幼儿园,一大群小孩子拿一些不雅的广告词来开玩笑,七嘴八舌地唠叨起来:“服了棒男人胶囊”、“妇炎洁,洗洗更健康”。老师紧张得不得了,立即上前制止……专家解读:对这种情况,老师先不要着急批评,孩子只是好玩而已,老师可加入进来,一起来玩,巧妙地更改一下广告语的关键词,积极引导,将话题拓展到更宽广的知识面,即有意识转换话题的积极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制止。案例5:追问涉“性”广告词一天中午,陈先生和小孩在一起看电视,电视正在播放涉性的广告,孩子不断地追问那些广告名词(如早泄、阳痿、肾亏等)是什么意思,弄得陈先生不知所措……专家解读:在许多家长看来,“性”确实是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当孩子询问到性方面的问题时,这说明孩子对他的生命来源产生疑问,他对各种生命现象有了深厚兴趣,与其让孩子带着疑问,不如和蔼简单地解释:“哦,这个事是说凡事不能过度了,过度了就会生病。这些叔叔就是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进行锻炼。所以,你不要一次看电视看久了,看久了也会生病,眼睛近视啊!还要多运动,身体才棒棒的。”或者调侃:“这些啊,是大人的问题,人大了自然问题多。等你长到爸爸这么大,自然就会知道了。如果你现在就想知道,那就赶快多吃饭不挑食,早 长大吧!”如何指导孩子看广告1、正确引导收看。家长应耐心地和孩子坐下来一起看电视,此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契机,在现有广告环境没有得到有效净化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广告,边看边讨论,趁机教育孩子哪些要学,哪些不要学。2、控制收看内容。在每天看电视的时候,尽量不要让孩子在无人监护下看电视,最好不要在孩子房间安装电视。平时让他们多看少儿频道,那些节目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潜在的十大忌

孩子看电视时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内容各种各样,学龄前儿童看电视应注意十大忌,并且不应长时间看电视,避免对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长时间看电视对儿童有很大的危害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杰夫里指出,60%的电视节目都带有暴力内容。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就有3~5个暴力镜头,这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有所区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响尤为明显。研究人员认为,儿童长期在电视上看到大量的暴力场面会渐渐感到麻木,习以为常。不仅是电视的暴力内容会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长期沉迷于电视还会影响儿童的交往能力,以至于当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妥善处理。他们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尽管我国的电视节目内容与美国不同,但是家长仍要设法把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同时对儿童看电视的内容要有所干预,不能听之任之。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有“十忌”:学龄前儿童看电视十大忌一忌时间过长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神经系统与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等其它活动的正常进行。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为好。二忌距离过近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总喜欢往前面坐。这样,孩子的眼睛在屏幕发出的强光的长时间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孩子视觉的敏锐度与适应性降低,而且容易造成眼睫状肌调节功能的降低,晶状体逐渐变凸,导致近视出现。一般来说,看电视时,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离电视机2.5~4米处为宜。三忌音量过高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时,长时间在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听觉的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的听觉习惯,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相反,采用相对小的音量,对孩子的听力、视力、注意力等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忌光线过暗看电视时,室内光线过暗,则影响孩子视觉功能的发展,也容易导致近视现象的出现。晚上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在电视机后方安上一盏小红灯,可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五忌坐姿不正 子看电视时,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怀里,都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六忌饭后即看饭后孩子即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的大脑兴奋中心转移,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电视内容,形成消化液分泌的停滞与食物的沉积现象,影响肠胃的消化。饭后,让孩子轻微活动一会儿后,再看电视为宜。七忌边吃边看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或糖果、瓜子等,嘴里的食物往往咀嚼不够,容易加重孩子的消化负担,影响消化功能。长期如此,还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八忌看武打凶杀内容的电视学龄前儿童常常看武打凶杀片,不仅容易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发育,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好奇心,进行模仿,导致孩子对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现象适应性的提高。攻击与冒险行为增多。九忌患电视孤独症电视和电视游戏机对儿童的吸引力极大。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十忌让孩子躺着看电视一些父母让小孩躺着看电视,以为孩子舒服,其实适得其反,这对孩子的健康颇为不利。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觉得这样看电视舒服自在又省劲。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学,躺着看电视。其实,躺着看电视害处是很多的。这是因为躺着看电视时,不但要仰着头,侧着身,而且需要歪着脖子和偏转眼睛。这样,眼睛的视线与电视机屏幕就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需要用眼睛来进行调节,时间长了会引起眼球外肌和眼球内的睫状肌发生痉挛收缩,从而造成眼球胀疼、结膜充血、双目流泪,甚至出现眼压增高,视觉模糊和视力下降等现象。如果经常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还会使眼球内外直肌和上下斜肌重度疲劳,收缩失调,从而造成眼睛斜视等疾病。青少年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时期,不但容易使眼睛感到疲劳,而且还容易造成眼睛散光等疾病。另外,躺着看电视,由于身体的大部分肌肉已经放松,人体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减慢,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大脑的思维和记忆能力也大大减弱,从而造成抑制和兴奋的严重失调,这样不但达不到欣赏电视节目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失眠、神经衰弱和腰背酸痛等不良后果。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健康,预防发生疾病,最好不要躺着看电视,尤其是儿童。两岁半的小语尤其不爱到奶奶家,用她的话来讲,是因为奶奶很凶,不让小语看电视。因为要上班,小语妈妈很无奈,只好请了个保姆照料小语的日常生活。但是,经常陪伴小语的不是保姆阿姨,而是电视。小语妈妈向医生描述小语爱看电视的痴迷状态:“只要有电视看,她可以一整天呆在家里也不会嚷着出去玩,也不爱说话,甚至有时候我们下班回家叫她,她也不理你。”但是,小语妈妈也没觉得怎样,毕竟电视节目丰富,知识广博,比保姆有文化,对小语的智能开发应该更有利吧。但是,她的无心之语却道出了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方面存在的误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林少勇医生指出,家长是电视迷、家长因工作忙碌而无暇分身照料孩子、以为电视有助于智力发展成为现今“电视保姆”风行当下的主要原因。儿童看过多电视影响成长事实上,电视并不能承担孩子的贴身保姆一职。甚至还有不少副作用:一、长时间看电视会损害儿童的视力、听力。儿童的身体各器官机能仍未发育成熟,人的视力一般到25岁才定型,婴幼儿的视力很弱,电视所带来的强光会令孩子的 视力受损;至于听力,正常人谈话时声音的强度为35分贝左右,而电视节目的声音强度常达90分贝,电视中歌曲的声音强度高达118分贝左右,学龄前儿童很难承受电视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二、长时间看电视对孩子的脑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很多父母认为,经常看电视的小孩会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还看得懂剧情,电视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林少勇指出,电视不会造就神童!人对物体有认识,是因为脑细胞受到重复的刺激。但是电视画面难以重复刺激婴幼儿的脑细胞,反而会令婴幼儿的脑神经回路产生异常,学不到什么。长期以往,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也就难怪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对电视剧的剧情记得丝毫不差,可学习起来总是精神不集中。三、“电视保姆”会破坏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林少勇指出,三岁前的孩子并不能看懂电视,只是对电视的声音、颜色感到好奇。尤其是广告,因其画面转换非常快,动感十足,色彩鲜明强烈而最能吸引孩子眼球。在“电视保姆”无时无刻的“照料”下,孩子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长此以往,孩子只对机械的声音有反应,对人的声音无反应,容易从小养成孤僻的性格,更为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自闭等问题。如不及早纠正,这种不良影响会一直伴随孩子,直至孩子长大成人,令他们难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鉴于“电视保姆”会从生理、心理上蚕吞小孩的健康,林少勇建议,1岁以内绝对不要让孩子看电视。1~3岁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看2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学龄前(7岁前)的儿童应尽量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0.5-1小时。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林少勇建议家长首先应彻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尽量多陪孩子,尽量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减少孩子与电视相处的时间。同时与孩子约定严格的看电视时间,大人小孩共同遵守。其次,家长要有选择地让孩子看电视。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在孩子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早期的思想教育不能少。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爱模仿电视中人物和情节,且没有善恶的自我分辨能力,因此,家长应慎重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可选择看一些知识性较强、有教育意义的、光线颜色变化较慢的动画片、动物纪录片等,例如《动物世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蓝猫》等,或是一些经典的动画片,如《西游记》、《七个葫芦兄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蓝精灵》、《米老鼠和唐老鸭》。而在成人看来老土的一些国产动画片,事实上非常适合孩子看,尤其是以中国典故为题材的动画片,如《三顾茅庐》、《愚公移山》等,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同时,家长要时刻擦亮眼睛,广告、含有恐怖、暴力、色情等成分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描写暴力、爱情的“成人动画片”是不适合孩子收看的。例如很多日产和港产动画片,《龙珠》、《圣斗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猫与老鼠》,在儿童保健专家看来,也由于里面有太多恶作剧情节而被归入不适宜孩子观看的动画片之列。孩子犹如一张白纸,还没有善恶的分辨及判断能力,家长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家长不仅应陪着孩子看电视,还不要忘记与孩子交流、讨论这一重要环节。让孩子归纳故事内容、分角色扮演某些经典的故事情节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创造力。对已有电视瘾的小朋友来说,家长更应该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做游戏 ,分散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力。小编总结:长时间的看电视对孩子有害无利,但是适当的看电视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只要注意十大忌,适当的看电视对孩子也是有帮助的,家长首先应彻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尽量多陪孩子,尽量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减少孩子与电视相处的时间。同时与孩子约定严格的看电视时间,大人小孩共同遵守。(兼职编辑:许乾伟)

本文Hash:e0da5fbfec630e4e6cd347db037ff11516d49749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